马飞 应霄燕
摘 要:“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政治文化。要推进这三大目标的实现,教师可以采用的路径主要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话语来规范教学内容的设定;按照形式性和实质性的路径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教学内容;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范畴的政治理论作为教学重点。
关键词: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政治文化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依据课程目标、内容及特点来明确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依据目标深入挖掘专业课知识内容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优化专业课的内容体系,增加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并重新厘定教学重点,同时还应探索实现课程建设目标的路径和方法。“中国政治思想史”是历史学、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专业共同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主要以中国历史上政治学说的发展脉络为授课内容,课程除了要发挥传授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等功能外,还肩负着培育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学使命。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建设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政治文化。
一、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规范课程教学内容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中国从古至今各流派的政治学说展开,教师不仅要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来讲解每位思想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还应叙述该学说的诞生背景、影响并对该思想学说内容的正误进行评判等。教学时需要教师运用合理科学的理论和工具予以阐释,教师的讲解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思想史上的知识,也是在向学生传递观察世界和分析问题的立场、视角和方法。教师加工、处理信息的立场、视角和方法的适当与否,直接关系着所授知识的准确性,间接影响着学生对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价值观的理解与树立。
推进“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话语来规范教学内容的设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自然和社会辩证发展的观点,以及实事求是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是我们解释中国历史上某一政治学说流派的起源、揭示该学说影响的有效理论范式和分析工具。这种规范的进路主要有两种:一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特定话语解释某一政治学说的成因和影响;二是站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立场,运用承载这一世界观的特定话语来评判某一政治学说的是非得失。
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教师在讲授某一政治学说的成因时,应分析当时社会出现的、由某些生产生活方式创造的交往形式在这一政治学说诞生中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运用阶级分析法来探讨产生一种政治学说的社会历史条件,应让学生关注到社会阶级地位的变动以及新阶级的出现在一种学说兴起时所起的作用。举例来说,教师在讲授先秦儒家政治学说兴起的历史背景时,应当阐发的内容主要有:西周末年,原本盛行的生产方式逐渐破败,造成周王室直辖地区的经济、军事实力衰微,到东周早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秩序的动荡以及新的生产和交往方式的出现,促进了士阶层的地位上升和平民阶级的崛起。士阶层和平民阶级中的一些知识分子通过扬弃传统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构建新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来解决秩序的动荡危机。
教师在向学生介绍某一政治学说的影响时,应在充分地把握史实的基础上,自觉运用量变到质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等原理来分析阐述。例如,在揭示先秦道家政治学说的影响时,应当向学生说明,这一流派的一些思想观念是如何发展积累,最终衍生出法家思想的。在讲授儒家思想对历代王朝的影响时,教师应当指出,儒家思想虽诞生于春秋时期,是当时生产方式作用下的产物,但儒家思想与后来的物质生产实践平行发展了很长时间。到西汉以后,儒家思想开始对一些王朝的社会经济活动起到规范作用,它促进了家族共有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延续。在探讨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历史影响时,应关注到这一思想对国民党统治时期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塑造作用。教师在总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作用时,应当指明中国共产党政治思想的创新发展是促使新中国生产活动和生产制度变迁的一个主要因素。
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评判中国历史上一些思想家的政治学说,是规范“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学内容和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对于每一个政治学说的“评论”,教师应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出发来帮助学生辨别这一政治学说中各种观点的对错和优劣。例如,儒家许多思想家都向往夏商周三代理想社会。教师应当向学生讲明,从社会历史辩证运动的规律来看,儒家的这种复古理想只能是一种空想;针对商鞅后学和韩非主张的变易史观,应指明其与历史事实的不相符之处,并基于唯物史观的论点来驳斥变易史观的错误。教师可以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道家辩证世界观的合理成分与误区,并通过对比道家辩证世界观与辩证唯物论的内容,来阐明辩证唯物论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对于葛洪、韩愈、方孝孺等儒家学者主张的社会与政治秩序乃圣人创造之说,教师应指出这种理论与史实不符,并点明唯物史观中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准确概括。教师还应向学生说明,儒家和黄老道家的民本思想,由于未肯定民众的政治参与资格,容易被君主和官僚阶级利用以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而马克思主义否定官僚阶级为社会的普遍福利做贡献的理想主义[1],倡导“具体劳动的阶级”的政治主体地位。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内容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课程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历史认知的学术史梳理和傳授机制,更是一种具有现实指向的价值观教育活动,为了使思想史知识的学习与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同向同行,需增强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信仰、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因此,应将凝聚着当代中国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学中,并探寻“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各种价值观的当今社会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的高度凝练,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精神和道德基础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2]。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对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支撑,共同表达着我国当前的政治思想和理念。”[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学应依照两条路径:一是形式性路径,二是实质性路径。
从形式性路径上看,教师需将“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蕴含着价值理念的一些概念和话语转化为有利于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表述和方式。这种转化,一是要注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近的概念和话语,其“所指”有没有差别。教师如不能认真辨析这些概念和话语的内涵差异,在价值观教育上很容易误导学生。比如,要辨析中国古代思想典籍中的“自由”话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范畴的差异性,法家思想文献中的“富强”“法治”等话语和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法治”理念的归旨和涵义的区别,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体系中的“民权”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理念,在内容上的重叠和差异。二是要挖掘并使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相近的话语来解释那些和其“所指”相近的思想史概念、命题和陈述。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自在”“自为”等概念和表述更接近现代语境下的“自由”涵义。
按照形式性路径,对于一些政治学说提倡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相同和相近的价值理念,教师应当阐明它们对历史和现实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赞同这些理念。比如,儒家提倡的文明、和谐、诚信、敬业、友善和富强等价值观,老庄道家提倡的平等、诚信、友善等理念,黄老道家提倡的公正、法治等理念,杨朱学派和明末思想家李贽等提倡的自由价值,近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弘扬的富强、民主、自由、平等和爱国等理念,在内容和目标追求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范畴十分接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基因的重要表现。教师还应充分挖掘并引导学生重视政治学说中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诸范畴实现的过程性价值理念,并指出这些理念能助推终极价值目标实现的原因。比如儒家的仁爱理念、道家的自然理念。另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场拒斥和反思中国政治学说史中那些有违核心价值观、阻碍核心价值观贯彻的内容。比如教师应向学生讲清儒家、黄老道家和法家的三纲之道等对中国传统社会和近现代社会的消极影响。
从实质性路径来看,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和价值要求来优化“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教学内容。宏观上讲,在教师每讲完一种思想流派政治学说的内容后,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向帮助学生评判学说的内容,这种评判:一是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旨趣、内容来权衡中国历史上各式政治学说所持价值立场的是非、高低和优劣;二是以是否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预设的价值目标实现来评估政治学说中的制度设计、社会愿景目标和实践路径等。比如,教师应向学生指出,儒家和黄老道家强调严守礼制是实现社会和谐和政治文明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这种方式实际上并不能保证社会维持长久的和谐与文明。老庄道家倡导的理想的天下与国家样态,在逻辑上存在一定问题,实施起来不一定能促进社会的自然与和谐。墨家期望通过“尚同”的政治制度安排来实现他们向往的兼爱和和谐的社会氛围,然而,因这种制度安排存在着过于信任各级政长的德行和能力等问题,采用“尚同”的方式很难实现墨家的社会理想;法家想通过绝对君主制、奖励耕战、严刑峻法、以吏为师、联保连坐等制度和方略来实现国家富强,但是这样一种急功近利式地追求富强的治理模式,很容易变成暴政,从而与法家追求的价值目标背道而驰。但儒家的“内圣”思想有助于促进人们的诚信、友善和敬业,对今人通过反省、自修来提升自身的公共道德水平有借鉴意义,儒家的“德主刑辅”思想对当今中国法治和社会诚信建设也有借鉴作用。
三、将体现中国优秀政治文化范畴的政治理论作为课程教学重点
中国优秀政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政治思想和政治生活中的体现,“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内容中内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政治文化、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是“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和课程思政建设要实现的核心目标,因此,教师应将体现中国优秀政治文化范畴的政治理论作为课程教学重点。
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根据这一要求,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治思想作为“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一部分教学重点,因此,教师应更多地挖掘和阐发中国传统政治学说史中那些有助于推进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部分,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发展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完善的成分,有助于促进人们道德自律和公共道德境界提升的部分,有助于理性地解决社会纠纷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以及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和增进人们国家认同的内容,并且要阐明这些内容对推进当今中国政治发展的积极意义。例如,在讲授孔子政治思想时,教师应当着重讲解孔子的仁爱思想、修身之道、养民之道和德主刑辅思想的内容,并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和政治状况以及政治发展的需要,阐明这些思想对涵养为政者的政德和国民的公共美德、改进公共政策设计和治理方式方法等的借鉴价值。老子政治学说的一些内容同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教师应向学生重点讲解老子推崇的“自然”秩序的内涵和意义,以及老子“无为”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及行事准则的现代启示。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学中弘扬革命文化作为第二部分的重点内容,要求教师在讲解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发展史时,着重讲授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有指导意义的政治理论,具体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以及党的建设的理论等。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的第三部分重点内容是归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范畴的、引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政治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课堂上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除了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课程内容始终外,还应当重点讲解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起引领和指导作用的中国共产党政治理论创新的成果。具体来说,教师在讲解当代中国政治思想时,应该按照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思想的发展顺序,重点解读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有关社会主义时期中国政治建设的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政治意蕴,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原创性贡献的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从一个落后挨打被欺凌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成长为一个在国际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国家。”[5]
参考文献:
[1] 阿维纳瑞.马克思的社会和政治思想[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25.
[2]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
[3] 周谨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哲学内涵[C]//汪信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6.
[4] 習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4.
[5]应霄燕.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南优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20(11):53,84.
[责任编辑:周晓燕]
马 飞,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应霄燕(通信作者),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