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四式”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探索

2021-12-24 08:25刘志军李桂荣姚松
中国大学教学 2021年11期

刘志军 李桂荣 姚松

摘 要:卓越教师培养是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以来,河南大学持续探索形成了“一体四式”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模式。其中“一体”指“本硕一体”,按照整体设计、分段考核、连续培养的思路,实行“3+1+2”分段模式;“四式”指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卓越化、资源平台联盟化、专业架构多科化、培养过程精细化,实行德业双修、理实结合、多科交融、教研相长的实践方式。该模式创建了由教育学专业统领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开展了整体统筹和多路径指向的实践活动,有效解决了卓越教师培养中的一系列问题,取得了积极的实践效果,对于深入推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和高质量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具有有益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教师职前培养;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卓越中学教师;本硕一体

2014年8月,为进一步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1],启动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同年年底,教育部遴选确定了80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鼓励各项目单位积极探索符合校本实际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2018年,随着《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2]和《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3]等重要文件出台,卓越教师培养迈上新台阶,教师教育改革也进入了以卓越教师培养为引领的新时代。

与改革实践相呼应,卓越教师培养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围绕卓越教师的内涵[4-6]与特质[7]、卓越教师培养的问题与对策[8-9]、卓越教师培养模式[10-11]等问题,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这些成果多属于应然层面的理论探讨,缺乏对实践案例的深入解析。与此同时,卓越教师培养体系逐步从国家层面向省级层面推展,出现了一大批省级卓越教师培养单位。由于卓越教师培养是新时期的新任务,部分培养单位经验不足,推进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目标定位针对性不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相对单一、UGS(University-Government-School,以下简称UGS)协同培养程度不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难以平衡等问题。基于此,挖掘卓越教师培养的典型案例,总结提炼其实践模式,对于推动卓越教师培养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大学是2014年底教育部遴选确定的25个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的项目单位之一,也是2018年教育部推出的31个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2.0的项目单位之一。作为这两批项目中唯一的非师范性大学,河南大学卓越教师培养项目不仅是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一个承载者,更是国家倡导的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12]的典型代表。该项目自2015年秋季以来,已持续招收七届学生,该项目探索出的“一体四式”培养模式,解决了卓越教师培养中的一些突出难题,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一体四式”培养模式的内容体系

“一体四式”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一体”指“本硕一体”;“四式”指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卓越化、资源平台联盟化、专业架构多科化、培养过程精细化,实行德业双修、理实结合、多科交融、教研相长的实践方式。

1.本硕一体

本硕一体即本科与教育硕士一体化设计和培养教育。目前,本硕一体的培养模式主要分为“4+2”“3+1+2”“3+3”等多种形式,河南大学卓越教师培养项目采取的是“3+1+2”的分段形式(如图2),通过整体设计、分段考核、连续培养,确保培养目标得以更好实现。具体来说,“整体设计”是指按照“3+1+2”三个阶段来整体设计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培养方案和整个项目的实施方案,保障项目的连续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分段考核”是指本科阶段学生在各学科学院进行3年专业学习后,经过考核,选拔进入教育科学学院集中进行1年的教育学专业学习。在这一年中,要通过原本科专业的毕业鉴定,并同时通过教育学专业的课程学习考核后,以推免资格进入教育硕士阶段的专业学习;“连续培养”是指通过“3+1+2”分段设置,打通本科和硕士的学制壁垒,充分提高大四学年学生学习的效率,实现本硕之间的科学过渡与衔接。

2.德业双修

该项目重视德业双修,搭建了养练结合的成长体系。

养卓越之气即是要立德。该项目高度重视卓越教师班(以下简称“卓越班”)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觉悟和教育情怀。一是通过课堂学习育德,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做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例如,教师职业道德课程采取了“读书—讨论—反思—沉淀”的课程形式,通过对“什么是道德”“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什么是有道德的人”“教师为什么被强调要成为有道德的人”“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教师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什么是有道德的教育”“如何有道德地看待学生”“如何有道德地做好教育工作”等问题的深入讨论,引导“卓越班”学生内生出自己的教育观、学生观、职业观。二是通过班团活动修德,主题班会、团建活动、开放式论坛、专业技能竞赛、入班及毕业宣誓仪式等每一种活动无不带有德行养成之意,力图引导同学们坚定教育信念,提升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增强组织凝聚力和职业认同感。三是通过班风学风养德,“卓越班”讨论设计了具有鲜明教师精神的班徽,每届学生都自主定制了印有“卓越”字样的班服,经过传承与创新,“卓越班”逐步形成了“以卓越之名,行卓越之实”“养卓越之气,修卓越之功”“觉悟有高度、思想有深度、学科有厚度、能力有强度、情感有温度、合作有气度”“在卓越集体中成就卓越个体”等卓越文化,“卓越班”学子体现出了立身正、信念坚、德行美、情怀深的精神气质。

修卓越之功即是要修业。“卓越班”的学业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课业。该项目不仅构建了模块化且具选择性和实践性的综合课程体系,而且要求每一门课程都须具备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卓越班”学生的选课原则是“只增不减”,也就是说,每一位学生不仅要修习教育科学学院专设的各类课程,还要圆满完成原本科专业和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专业开设的所有课程任务,保证本科学位课程和教育硕士学位课程的完整性。二是中学教育实践。学生们在大四学年进入“卓越班”之后,在后续的三年间,要全程参与联合培养学校的见习、实习工作,提早体会并融入中学教育实践。可以说“卓越班”同学既是学生,又是準教师。三是研究。“卓越班”学生作为研究生,做研究是其重要的学习任务,该项目以硕士学位论文为抓手,通过严格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答辩等活动,切实推动学生们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

3.理实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是本科师范生和教育硕士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河南大学卓越教师培养项目为了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作出了积极探索。

第一,该项目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了学科专业课程(50%)+教师教育课程(20%)+

教学实践课程(20%)+公共基础课程(10%)的课程结构,实现了课程设置的理实结合。其中,教师教育类课程突出教师道德修养、教育哲学、中外教育史、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核心内容;教学实践类课程在见习、实习的基础上,突出中学教师技能训练与提升、中学校本研究、中学教育科研训练、基础教育改革动态等内容。

第二,充分发挥理论课程和实践活动的双轮驱动作用。一方面,该项目的课程实施突破传统模式,改变“理论灌输”惯习,倡导以参与、研讨、实践为特征的多元教学方式,并在日常学习中设置课前微课、模拟听评课、三笔字练习等实践。另一方面,为确保学生课程所学与实践充分结合,该项目实施全程化教育实践方式。学生们在进入“卓越班”的第1—2学年,要在实践学校见习,做实践导师的助手,每周要求到实践学校见习2次以上;在最后一个学

年,毕业班学生实行住校跟岗实习,按照中学教师的作息全面参与中学实践。这些实践活动与“中学教育科研训练”“中学校本研究”等课程有机结合,学生们将见习中的体悟带到课堂上,把实习中的反思分享到师生微信群中,与教师们共同审视、对话,探究出可以进行研究的角度及思路,实现行动与研究的双向轮动。

第三,加强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间的沟通,充分发挥两者的比较优势,提升学生理实结合的深度和高度。河南大学“卓越班”配备的导师均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并在各自领域有一定成就的优秀教师,学术导师全部具有博士学历及副教授以上职称,实践导师也都是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他们有精力、有热情、有能力胜任相应的学生指导工作。同时,鼓励同一个学生的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进行常态化沟通交流。在联合培养过程中,围绕每一届学生学位论文的研究进展,多次组织实践导师与学术导师分组诊断,共同研讨。尤其是在每次研讨时,经过对导师组成员的不同组合设计,不仅保证了每个学生能得到尽可能多的导师指导,同时也推动了导师之间在相互切磋中的共同成长,以此凝聚出了一支优秀的教育硕士指导教师团队。

4.多科交融

多科交融是该项目突出的培养特色。该项目在启动之初即确定了面向校内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9大师范专业的招生方向。并且,从第四届学生开始,将招生专业扩大到了9个师范专业所在学院的非师范专业(见表1),突显综合大学教师教育的优势。

在培养过程中,来自9个学科的学生在教育科学学院组成一个新的学研共同体,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尽管每个学生均研修原学院学习的专业课程,但总体来说,自大四学年开始,学生们更多的学习活动是在“卓越班”。这种班级建制,有力推动了多学科的对话与交流,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养成尊重其他学科的思维习惯意义重大。例如,在课前十分钟微课和教学技能训练课中,九个学科同听一节课,同学们可以从各自不同的专业习惯进行评点,充分发挥学科群的交互作用。另外,在主题班会、综合素质拓展训练、情景剧会演、实习经验交流会等多样化的活动中,每个学科都可以基于自己的专业视角进行知识解读,在别开生面的体验分享中,逐渐形成跨学科、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5.教研相长

为了给“卓越班”学生打好成长为研究型教师的成长基础,该项目既重视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也重视其研究能力的提升,力图通过“教研合一、互促成长”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反思、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理解课标的能力,导师团队带领学生们在《河南教育》(基教版)开设了课标解读专栏,连续发表了10篇关于课标解读的文章。

2021年年初,基于河南省做出的高中学段在秋季学期全面更换新教材的决定,为了促进学生们尽快熟悉新教材,并提升分析教材的能力,导师团队指导学生对9本学科新旧教材变化进行了深入解读,近期,正在整理出版《基于核心素养高中必修新教材解读》的系列丛书,每个学科1本,共9本。

二、“一体四式”培养模式的创新价值

河南大学卓越教师培养项目作为国家首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其“一体四式”培养模式在以下方面具有突出的创新价值。

1.创建了由教育学专业统领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在具体落地时,绝大多数项目单位都是由各师范专业学院负责实施。许多学校是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与原有的本科培养计划或教育硕士培养计划融合在了一起,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卓越教师培养体系的独立品格。河南大学在项目落地之初,经过多方、多轮论证,形成了超越原专业学院,独立设置卓越教师班的共识,并由教育学专业团队牵头,针对本硕一体设计、UGS协同培养、小班精英化教育、多学科交互促进等展开培养实验,开启了育才子、探路子、做模子、创牌子的“四子”行动模式。

该项目在最初的六年里,在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政策引导下,在学校教务处和研究生院等职能部门的领导下,在教育科学学院和教师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刚成立,工作嵌套在教育科学学院,目前这两院已整合进教育学部)的双重管理下,以项目负责人、牵头导师、班主任为核心,校内联动各专业学院,校外联合基础教育战线,形成了纵连本硕,横跨九个学科的卓越教师培养体系。

从组织架构看,项目是否能够良性运作,关键在于居于中心的项目负责人、牵头导师和班主任这三个人能否发挥好中轴作用。可以说,该项目的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项目负责人是教育学学科的负责人,牵头导师是教育学科的省级特聘教授,班主任是教育学科的青年骨干教师,他们有能力,也有情怀,积极投入并精诚协作。可以说,一个具有创新性的项目在落地初期,選好核心执行团队,并采取项目化管理,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实践经验显示,一个创新性项目如果完全纳入原有的行政组织管理框架,很有可能陷入原有的路径依赖,削弱其应有的创新品格。

当然,该项目的团队治理特色框架,其可持续性面临挑战,集中表现在几位核心成员的时间精力冲突。因此,该项目在扎稳卓越根基以后,随着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成立及教师教育学院业务范围的厘清,其组织架构又做了较大调整。其中,突出的变化就是将项目负责人、牵头导师、班主任从行政工作中抽离出来,更加专注于学术引领、班级建设、质量督导,而具体的管理工作交给项目专员负责,并融入教育硕士中心的总体管理框架,这样,既保持了项目的独立品格,又解决了培养计划的孤岛化问题。

同时,改制后的组织架构下,该项目依据PDCA循环管理模型,建立了更加完备的质量管理闭环(见图3),以此保证项目的更高质量运行。并且,通过修订《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方案》《卓越教师班教师条约》《卓越教师联合培养学校合约》《卓越教师班入班誓言》《卓越教师班学生考评细则》《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经费管理规定》等系列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各培养主体的责任边限。

2.构建了整体统筹和多路径指向的实践活动体系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营造课上课下全景式育人氛围,该项目破解了“碎片化”活动问题,将班团活动分为三大系列。其一,围绕学生思想引领,打造了月月有主题的卓越班会,例如“我与十九大”“十九大进课堂”“铭记历史,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聚焦两会,同观时政”“多学科解读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国家安全教育日”“党史知识竞赛”等。同时,班干部实行全员轮替,定期开展多学科交锋的读书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入班和毕业宣誓仪式,以及全员共同DIY的每个人专属毕业仪式。其二,围绕专业素养提升,创设了创意课堂教学竞赛、基本功训练大赛、模拟高考、课前十分钟微课、多学科听评课,以及跨越校际的“宋城之约教学技能竞赛”等。其三,围绕学生生活素养,组织了“佳肴有约”“户外生存挑战”等活动。这些系列活动发挥了良好的协同共振教育效应,推动“卓越班”呈现出了卓越型、学习型、成长型、家园型的典型组织特征,成了校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解决了卓越教师培养过程中的一些突出问题

“一体四式”培养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尝试突破了一些长期且广泛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突破了卓越教师培养定位不准和实效性不强问题。作为首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该项目经过多层面的研讨和理论论证,澄清了卓越中学教师培养的逻辑起点问题,确立了实践导向、创新取向、卓越指向的培养方向,厘定了“政治上有高度,思想上有深度,学科上有厚度,能力上有强度,情感上有温度,合作上有气度”的培养规格,积极回应了卓越中学教师“培养什么”“培养谁”“为谁培养”“如何培养”等培养定位问题,形成了养练结合的卓越教师成长体系、“UGS”培育主体协同体系、“双导师制”立体运行体系等,通过德业双修、理实结合、多科交融、教研相长等实践方式,解决了培养实效问题。

(2)突破了本科师范专业和教育硕士培养的脱节问题。为了实现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该项目突破本科和硕士的阶段壁垒,研究制定了“总体设计、分段考核、连续培养”的本硕一体化课程体系,大大改善了大四学年的课程品质和实效性,显著提高了大四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形成了“3+1+2”每个阶段课程的连贯性和相互支撑性。在夯实学科专业课程基础上,突出教师教育类课程和教育实践类课程地位,探索了课程质量监控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

(3)突破了UGS协同虚化和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弱的问题。为了保证各类课程的育人效果和相互衔接,该项目充分利用高校专家、省市教研员、中学教学名师的专业与技能优势,建立了UGS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和明确的导师責任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导师双向互聘、双导师联合学研、导师团队定期集体指导等制度安排,不仅激发了双导师的指导热情,也促进了双导师指导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多方主体的合作共赢,也显著提高了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4)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学科间相互促进的问题。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新师范的建设诉求,该项目依托河南大学深厚的师范教育传统和综合大学的双重优势,部分打破了中学教师由专业学院培养的格局,对教育学科和传统师范专业进行了优势整合,积极探索多学科交融的路径,并实践和检验了教育学科统领各学科教学专业的可行性与实效性。

三、“一体四式”培养模式的成效检验

截至2021年9月,河南大学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项目班共招收七届学生,其中四届已经顺利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经过量化与质性混合检验,其培养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入口处,显著增强了卓越教师班的吸引力

该项目的培养效果在学生群中产生了积极的反馈效应,对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产生了吸引力。如表2所示,“卓越班”的报名人数在逐年上升,招录比已从最初三届的不足“2∶1”提高到了近三届的“5∶1”,录取学生在原专业的平均综合排名从最初的前40%跨越到了现在的前20%多,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综合性大学优秀学生不愿意做教师的现状。

2.出口处,充分彰显了卓越教师班的就业优势

该项目的四届毕业生,在就业时彰显出了明显的就业优势,他们不仅签约时间早,而且签约质量高。调查显示,在该校其他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类)普遍尚未签约时,“卓越班”中80%的学生已拿到了省市重点中学的签约机会。2019年,在全省著名的郑州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招聘教师的激烈竞争中,“卓越班”第二届毕业生中有60%参加竞聘,并全部拿到签约。2020年,在疫情影响大学生整体就业的背景下,“卓越班”第三届毕业生又全部按时入职优质中学。2021年,第四届毕业生求职时,品牌效应更加明显,学生的就业优势更加突出,河南省实验中学、河南大学附中、河南师范大学附中等名校都明确表示,希望“卓越班”更多的毕业生能够到他们学校就职。目前,“卓越班”四届毕业生中,除个别同学入职高校或考取公务员外,90%的学生都相继进入了省、市优质中学从事中学教师职业,且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成了中学青年骨干教师,担任着班主任工作。

3.项目内,显著提升了同学们的教育实践能力

该项目始终坚持实践化培养导向,显著提升了同学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在校期间,“卓越班”学生因过硬的专业技能经常代表原学院参加各种教学技能竞赛,且总能在各种竞赛中崭露头角。2021年,在全国首届教育硕士技能大赛中,河南大学共有10位同学入围决赛,其中5位是“卓越班”同学。在见习实习学校,“卓越班”学生赢得了广泛赞誉,一些学校对“卓越班”学生毕业入职做出了“来者不拒”的邀约。入职后,“卓越班”学生又以优异的工作表现证明了他们的可成长性。以2018年毕业的第一届学生为例,毕业后2年内大多数成了高三年级的主课教师,并担任班主任工作。其中,有同学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其事迹广为宣传;有同学代表所在城市参加河南省优质课大赛,并获得省赛一等奖。

4.项目外,切实引领了全校教师教育改革发展

该项目依托优势教育资源和本硕一体的培养机制,积极引领全校本科师范专业和教育硕士的教育教学改革。通过面向全校开放“卓越班”建立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教师偶发事件处理与教育机智训练虚拟仿真实验”,以及组织各种教学竞赛等,促进了师范生和教育硕士能力提升。同时,在校内外各种会议或论坛上多次分享该项目的培养理念与方式,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此外,通过“卓越班”导师广泛参与全校各专业的毕业论文开题、答辩等环节,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该校师范生学位论文选题脱离师范教育现象,并推动各培养单位提升了对于教育硕士论文的要求。总体看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作为卓越教育人才的培养形式,示范并带动了学校教师教育培养体系的调整和优化,并推动了教师教育学院的成立(2018年)和教育学专业的转型发展,为综合大学做好教师教育工作积累了经验。

四、“一体四式”培养模式的后续探索

作为一项仍在不断探索的新型人才培养方式,该项目仍存在一些需要突破的难点问题。面向未来,在继续开拓进取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释放更大的政策影响价值。

1.需要继续突破实践的难点

经过持续实践,该项目已摸索出一条较为适合校本实际的培养道路,且取得了优异的培养效果。但是,从目前总体运行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发展难点,其中最突出的是工学矛盾问题,即学生全程跟岗实习与学位论文写作的矛盾。为解决该矛盾,该项目进行了多轮调适,例如提前进行论文选题和研究设计,让学生带着研究问题进入教学现场进行研究等,但是仍然没有很好解决这一问题。目前,该项目正在结合实际尝试新的针对性措施。例如,在学生进入全程跟岗阶段时,结合论文进度选择实习学校,毕业论文完成度未达到50%的同学,建议留在本市跟岗实习,以便导师及时指导。另外,个别一线教师不重视教学研究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卓越班”学生的研究氛围,这也是需要进一步探索改进的重要问题。

2.需要探索规模扩大的途径

该项目在最初的三届招生时,由于教育部没有下拨专项保研指标,需要占用整个学校的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招生规模。2018年,随着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进入2.0时代,“卓越班”相应获得教育部划拨的每年30个专项保研指标,但由于尚处在探路子的关键阶段,有较多问题需要厘清和解决,因此该项目一直坚持小班额、精英化培养理念,规模始终保持在25~30人。目前,经过不断调整优化,该项目已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对优秀学生产生了较为稳定的吸引力,接下来要着力探索扩大规模和成果推广的途径,以实现该成果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的效益释放。

3.需要实现更大的政策价值

自2015年项目实施以来,在探路子、做模子、创牌子的探索中,该项目的运行程序不断完善、方案适时调整、双导师制持续优化,这些均具理论和实践价值,也产生了很好的外溢影响。但是,该成果在致力于实践改进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政策建议的价值,致使一些棘手问题由于缺少强力政策支持而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例如,“卓越班”毕业生的教师编制問题。由于目前中学普遍缺编严重,学校在招聘教师时不能承诺编制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对于最优秀学生群体的吸引力。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地方政府和国家政策支持。作为国家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单位,今后要加强对项目的反思总结,争取向相关部门提出更多更好的政策建议,以实现该成果更大的政策影响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师〔2014〕5号,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Z].教师〔2018〕2号,20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Z].教师〔2018〕13号,2018.

[4]周先进.卓越教师内涵、素质及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15(8):31-35.

[5]柳海民,谢桂新.质量工程框架下的卓越教师培养与课程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11):96-101.

[6]罗小娟.柏格森生命哲学视野下的卓越教师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12):65-72+84.

[7]刘径言,郑友训.卓越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征及职前教育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7):55-56.

[8]韩冰冰.小学卓越教师协同培养路径探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

[9]潘健.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焦点问题及对策研讨[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24):21-27.

[10]陈群,戴立益.卓越教师的培养模式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4.(20):27-29.

[11]权培培.本硕一体化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Z].教师〔2018〕2号,2018.

[基金: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重大招标课题项目“新时代卓越教师培养体系建设研究”成果(2019-JSJYZB-001)和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成长型卓越教师培养的模式构建与实践创新”(2019SJGLX201)成果]

[责任编辑:周晓燕]

刘志军,河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李桂荣,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姚 松,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