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 文明 发展

2021-12-24 08:25戴立益孟钟捷苟健
中国大学教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华东师范大学劳动教育可持续发展

戴立益 孟钟捷 苟健

摘 要:劳动教育是培养青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是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华东师范大学紧紧围绕“育人、文明、发展”三大使命,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打造“3L”学习理念、构建课程体系、开发校内外资源、建设评价体系以及与基础教育的良性互动等方面,深入探索具有华东师大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劳动教育模式,以激发大学生创新劳动活力、实现人的全面而个性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劳动教育;新时代;华东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

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价值观在教育方面的体现。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与探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新时代要求根据社会发展的新需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与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补齐劳动教育短板,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长期以来,华东师范大学将劳动教育置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积极推动劳动教育模式的创新,旨在建立具有华东师范大学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育人模式。

一、劳动教育的发展现实要求

劳动教育是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新时代全面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对培养拥有较高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下加强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必然要求,与我国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一脉相承,更是新时代下培养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劳动者的现实要求。

1.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要求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劳动价值观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1]。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阐述了人不仅凭借劳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实现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最终也通过劳动来实现人之为人的自由本质。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2]。由此看来,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是塑造人成为社会的人的重要途径,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决定力量。

2.劳动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理念的传统要求。古代中国的圣人先贤很早便强调劳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春秋时期哲学家墨子教育弟子说:“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食者国之宝也”“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在墨子看来,劳动是获取食物的根本手段,是生存之本。清代学者汪辉祖也指出“欲望子弟大成,当先令其习劳”,强调了劳动对于塑造个人品格、奠定成功基础方面的作用[3]。

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理念继承和发扬了古代传统教育强调劳动这一优良特质。早在1934年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在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将“教育与生产劳动联系起

来”,并将其列为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的主要内容[4]。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评论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曾指出,“文化高低和才智大小这两件事情不是一致的东西”,有书本知识的人未必有动手实践的能力,有理性知识的人未必有熱情、意志和信仰[5]。据此,“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成为新中国教育的新方向。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文中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6]。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与改革开放的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对我国日后的教育方针制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

随着我国国情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劳动教育也在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2017年,习近平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教育任务,并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发展五育并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做出了重要指示。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功能,补齐劳动教育短板,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做出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对提升青少年劳动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

二、劳动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教育中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倾向使劳动教育面临一系列困境,无法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这要求我们在新时代、新要求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劳动教育。

1.劳动教育的困境

目前我国的劳动教育主要面临着两大问题。

(1)劳动教育观念淡薄。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力,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劳动教育在以上环节被忽视了。在家庭层面,许多家长在潜意识中将孩子未来从事的职业划分为脑力劳动,即所谓“高等职业”,以及体力劳动,即所谓“低等职业”,认为孩子不好好学习就要去从事“低等”劳动;而学业的压力也使得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漠视劳动能力,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扭曲的劳动价值观。在学校层面,学校往往将学生的劳动教育等同于单纯的体力劳动,没有充分认识到身体在创造亲知知识、个人知识、实践智慧、道德品质等方面独特而巨大的作用[7],也没有切实地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劳动教育在学校逐渐被边缘化。在社会层面,科技的不断进步使一部分传统的体力劳动被取代,加之社会宣传中对于劳动教育的简单化理解,导致全社会忽视劳动教育对于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2)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教育界人士看到了学校教育“向来论劳动教育都是纸上谈兵,而学校课程中之所谓劳作者亦不外是儿戏。但真正的劳动教育必须有真正的劳动”的局面[8]。然而,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社会各层面“重知识轻劳动”,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完成书本知识的学习及课后的培训辅导,能够参与实践劳动的机会被剥夺,这都迫使劳动教育仅停留在学校教育的理论层面。但是,真正的劳动仍是要将动手实践与思维运动相结合,从而达到训练生活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效果。

2.华东师范大学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面对当前劳动教育的缺失和薄弱,华东师范大学在以下方面做出了改革的努力,切实将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涵而积极推进。

(1)继承优良传统,担负时代使命。作为新中国为“培养百万人民教师”而创办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校党委于1952年就号召全校师生开展建校劳动,并成立劳动建校委员会,领导全校师生进行建校劳动。因此,加强劳动教育建设是继承发扬学校优良育人传统的需要。在新时代的要求下,钱旭红校长提出,今天的学校应该花费更多时间去研究、探索如何开展创造性劳动,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学会面对成功与失败,磨炼出坚强的毅力,通过劳动把知识变成力量,在劳动中创造新的价值和新的自我,这也是面向未来的“适者生存”之道[9]。新时代下开展创造性劳动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更有助于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风尚。

(2)补齐劳育短板,创新劳动价值。劳动教育从学生坐在课桌后面读书时就已开始[10],教育与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创造劳动的过程。然而,我国的劳动教育长时间内处于缺失状态,或只流于形式。因此,华东师范大学在新时代的要求下推进劳动教育改革,充分发挥劳动本身的教育意义,实现五育并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学校把双创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突破口,加强劳动教育与双创实践的融合,结合学科和专业开展劳动实训实践,面向“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达成”目标,以创新创业“新引擎”推动劳动教育建设和教育变革。基于劳动综合育人功能的改革,应促进新时代青年以高度的热情参与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通过创新劳动价值,激发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加快推进劳动教育改革,提升青年劳动素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我国社会全面进步。

(3)加强支撑保障,打造特色模式。为响

应国家加强劳动教育的要求,构建符合新时代育人规律的高校劳动教育培养体系,学校于2019年4月成立了体美劳教育工作推进委员会,负责全面推进学校的体美劳教育工作建设,对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体美劳教育的开展进行系统规划,结合学科特点,立足人才培养实际,积极构建学校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打造具有华东师范大学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保障。

劳动教育对于培育时代新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学校首先积极完善师范生培养机制,并试点将劳动教育纳入师范生培养方案,让师范生深刻领会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全校劳动教育中形成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进而纳入全校必修课程,推动全校劳动教育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三、劳动教育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基于以上对劳动教育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加快对劳动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激发大学生创新劳动活力、促进全面而个性的发展为目标,围绕学习理念、课程体系、校内外劳动资源、评价体系及与基础教育的良性互动等方面深入探索,积极推动学校新时代劳动教育各项举措的落地见效,从而打造具有华东师范大学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劳动教育模式。

1.打造“3L”学习理念

为推动劳动教育模式的全面发展,学校首先打造“3L”的学习理念。“3L”的学习理念首先是理论学习(Learn to know),即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和劳动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二是实践学习(Learn to do),即提高学生劳动能力,使学生形成劳动习惯,塑造劳动品格;三是劳动创新/教育(Learn to innovate/educate),最终能够使学生实现创造性劳动。“3L”的学习理念能夠使学生将课堂上的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通过实践锻炼得以内化和升华,让学生能够将日常生活与理想生活相结合,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现人生目标,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培养全面的劳动素养。

2.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落实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学生从大学里受益的最直接、最显效的途径[11]。2020年,学校教务处牵头启动了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通过课程结构整合、跨学科推进、与体育和美育等多领域融合以及与大中小学课程联动等方式,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推动全校劳动教育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1)构建劳动教育课程新结构。劳动教育课程结构分为线上理论课程、线下实践课程、实践项目群三个板块。线上理论课程主要涉及理论知识讲授、劳模精神分享、公益慈善讲座等,从而引领学生学思践悟,以推动劳动教育在学生群体中入脑入心。线下实践课程包括生活技巧、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通过学习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整理收纳、动手劳作等,引导大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居家或生产劳动,从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实践项目群旨在让劳动贯穿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活,通过参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沟通能力、领导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激发学生创造性劳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2)推进跨学科融合的课程建设。我校的劳动教育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充分融合,推动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创新劳动教育培养和以动手劳作为主的传统劳动课程建设,让学生既能在脑力劳动中得到身体的锻炼,也能在体力劳动的实践中锻炼思维逻辑,使学生形成跨学科的思维素养,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意见》中指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体现时代特征,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学校将劳动教育围绕创新创业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推动以“双创”为导向的劳动教育发展,将STEAM纳入了跨学科融合的教育模式之中。STEAM是一种融合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艺术(Art)与数学(Mathematic)五大门类知识于一体的新型教育理念,它通过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全面提高人的创造力素养。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基于往期举办的“学科教学创新实训营”积累了较好的STEAM教育实践基础,并将STEAM教育理念融入劳动教育课程,试点开设了旨在指导师范生借助智能教育装备设计与创造教学工具,服务学科或实现跨学科教学的“学科教学中的智能教具设计与创造”,以及指导学生以自身学科为出发点,设计开发跨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设计”。两门课程从师范生日后的职业发展出发,使他们了解STEAM教育新理念、学习前沿新技术、设计学科新教具,充分将师范类专业、科技、美术、劳动教育等多学科融合,培养成就未来教育的引领者和创造者。

教务处还联合后勤保障部推出了“家常菜”“劳动与生活”两门以动手劳作为主的通识课程。“家常菜”课程涵盖了家常菜肴、面食和点心制作的烹饪基本理论知识讲解和刀工、烹饪手法等基本技能的培养,是一门集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劳动与生活”课程涵盖了生活空间的整理与收纳、室内景观植物培育养护、园艺插花这三个部分的理论知识讲解和实操训练,侧重文化知识学习之外的生活教育。两门课程贴近生活实际,关注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劳动技能的获得,从而使大学生的劳动观念、情感、能力和精神得到升华。

(3)体美劳教育相融合。劳动教育与体育和美育密不可分。劳动的过程能为体育锻炼打好基础,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也能够使人们感悟美和理解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校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创新教育思想和理念,设计、制定多学科融合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和培养方案,将体美劳教育相融合,从而真正做到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

例如,学校以美术学院现有课程为基础,积极创新篆刻、木艺、陶艺和漆艺等系列课程。该系列课程从美术学科角度,使学生能看到实物的形状、色彩、艺术性;从物理学科角度,让学生感受在制作过程中的温度、力量等;从化学角度,学生可以看到材料、化学反应等。在培养学生跨学科整合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丰富美的体验,在美的熏陶下感受劳动的意义。与此同时,学校依托体育与健康学院的研究,改革传统体育课程内容和形式,将生物认知、劳动生活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系统推动“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建设,在增加课程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并提高体育师范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提升师范生的教育认知和素养。

(4)大中小学课程一体联动。《意见》提出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华东师范大学高度重视师范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大中小学课程的衔接。学校首先构建教育学与心理学基础类、教育研究与拓展类、教育实践与技能类和学科教学类组成的教师教育课程群,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教学内容与中小学课程有效衔接,使师范生能学以致用,顺利地投入中小学的教学工作中。同时,将学校还将劳动教育以“嵌入式”的方式贯穿师范生培养方案,包括开设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劳动实践课程以及举办师范生的培训实习和比赛等,以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教学实践氛围。2020年起,学校还在通识课程中将劳动教育单独划出,增设“劳动与创造”板块,让师范生的劳动教育培养更加系统化。

华东师范大学的劳动教育课程实行“1+N”的推进路径,即由教务处打造关键课程,学校其他部门和相关院系各自承担项目并完成相应考核,同时着力推进跨学科课程教学建设及大中小学课程一体化衔接,从而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3.开发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

除立足课程体系的构建,学校也关注校内外相关劳动资源的开发应用和充分整合,以通过多种多样、靈活有趣的方式实施劳动教育教学。

为落实劳动教育,学校各部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开展与本专业知识或院系特色相结合的劳动教育。2017年3月,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携手联合成立“啄木鸟”安全小卫士队。该项目聚焦高校实验室安全,从教育、管理和文化三个维度进行安全教育教学研究,旨在强化劳动育人模式,增强大学生“知识劳动”能力,从而构建专业化常态化的实验室安全检查模式。该项目同时激发学生多角度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创造性思维,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获批学校2020年“五育”精品项目。孟宪承书院在原有的学生劳育探索和实践基础上,于2019年6月成立劳模·匠心工作室。工作室以居家劳育主题实践活动、校社劳育联动活动和劳动主题教育活动作为特色,并陆续举办了“话劳模工匠精神,筑教育强国梦”的2019届师范毕业生主题教育活动、长三角高校劳育专题论坛、“走进‘和谐号’,走近劳动模范”、与莲谷产业园合作举办吴泾镇第四届“泾彩杯”区域人才与创业嘉年华等,多渠道开展书院师范生劳动教育,从而将劳动意识培养、劳动行为规范、劳动技能提升、劳动观念塑造和劳动道德养成等方面与孟宪承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融合,助力我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此外,学校后勤保障部以大学生培养为导向,依托食堂、苗圃、宿舍楼等区域建设校园劳动实践基地,通过观摩教学、现场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劳动技能。2018年起,后勤保障部还牵手各院系定期开展系列劳动岗位志愿活动,如设立宿舍值班、食堂帮厨、快递收发、校园绿化、花木修剪、垃圾分类督导、校车管理督导等,并通过举办师生厨艺比赛、义务植树、美食节等校园劳动文化活动,加强校内资源在劳动教育中的充分使用。

劳动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更要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校首先通过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搭建学校与社会之间共享发展的桥梁,将校内校外资源充分结合,发挥其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在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基础上,吸纳社会优质资源,通过开展劳动教育系列公益讲座,提供社会公益志愿服务途径等,让大学生在公益实践中形成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的观念,并能将所学知识技能有机融入现实生活,创新大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有效提升劳动教育实效,为我校的劳动教育及人才培养等提供坚实的保障。此外,教务处还与崇明区横沙乡新永村党支部积极开展牵手活动,建立横沙岛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野外实训基地等项目,以服务大中小学学生,在探索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同时,拉近学生与社会劳动的距离,让学生体验社会、回报社会,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探索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学校从育人的“实践评价”“效果评价”以及“增值评价”三个维度来探索建立劳动教育的客观评价标准。实践评价以学生的出勤率、活跃度、课堂表现为考查要点,考查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态度;效果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来考查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并建立学生劳动素养档案,把劳动课程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以便教师针对性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增值评价以追踪一段时间内学生劳动能力的变化,分析学生进步程度和努力程度,以期更多地释放学生的劳动潜能。同时,学校将劳动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督查督办工作范围,对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进行专项督察,通过健全学校劳动教育的绩效考评,以评价促进劳动教育体系建设,推动学校劳动教育模式高质量发展。

5.搭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平台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体性、关联性、时序性等构成了教育系统的基本特征。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教育是个动态的概念。基础教育理应与高等教育紧密相连,共同构成教育的系统工程,共同服務于培养合格人才这一终极目标[12]。为加强中小学与高校劳动教育的有机衔接,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研发的共同体、资源共享的纽带、成果展示与推广的平台三大功能,系统推动体美劳教育大中小幼的一体化发展,2020年12月4日,华东师范大学在第二届基础教育校长论坛上,携手六所附属学校和幼儿园共同发起体美劳教育大中小幼一体化联盟。学校将立足“华东师范大学体美劳教育大中小幼一体化联盟”,扩大我校体美劳教育在全国初高中师生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时推动平台内专家、教师、学生参访工作;与此同时,力求实现体美劳教育在各个学段之间的有效衔接,实现平台内研究、实践等资源的高效整合,持续服务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良性互动。

四、结语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华东师范大学围绕“育人、文明、发展”责任使命,通过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树立学生的优良品德、强壮学生的身体素质、培育学生的审美情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秉持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美德,继承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的劳动观,发扬华东师范大学建校以来对劳动教育重视的传统;立足社会发展,把握时代前行的新要求,打造具有华东师范大学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劳动教育模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与改革。在未来,华东师范大学将继续紧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色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劳动教育模式,系统推动五育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而个性的发展,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徐长发. 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 教育研究,2018,39(11):12-17.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

[3] 陆信礼. 劳动教育应汲取传统智慧[N]. 中国教育报,2019-04-25.

[4] 黄济. 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7-22.

[5] 韩毓海. 美育的力量[N]. 光明日报,2019-03-19.

[6] 曾天山. 我国劳动教育的前世今生[N]. 人民政协报,2019-05-08(10).

[7] 肖绍明,扈中平. 新时代劳动教育何以必要和可能[J]. 教育研究,2019,40(8):42-50.

[8] 师大学生的劳动教育[N]. 申报,1944-01-22(4).

[9] 钱旭红. 加强劳动教育,根除“丧文化”滋生温床[N]. 文汇报,2019-03-23.

[10] 宁本涛,冯琳琳. 走出劳动教育实践的认识误区[N]. 光明日报,2019-10-29.

[11] 吴岩. 建设中国“金课”[J]. 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12] 宁本涛,孙会平. 以“五育融合”之眼看大学生劳动教育[J]. 劳动教育评论,2020(3):58-69.

[责任编辑:余大品]

戴立益,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兼体美劳教育工作推进委员会主任、教育集团主任、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教授;孟钟捷,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兼体美劳教育工作推进委员会副主任,教授;苟 健,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兼体美劳教育工作推进委员会秘书长。

猜你喜欢
华东师范大学劳动教育可持续发展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More Than Providing Nutrition: Food and Eating in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Fighting for freedom and democracy: After reading the 1830 and 1848 Revolution in France
The Way to an Economic Giant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