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入践行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过程中,教师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对应自己所教的学科,推荐核心素养的落实是关键,课堂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阵地,也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关键所在.结合高中生物的学科特点,采用多措并举的方式推进优质课堂的建构,推进核心素养的落地.
关键词:优质课堂;核心素养;高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33-0110-02
收稿日期:2021-08-25
作者简介:蔡惠华(1982-),男,江苏省南通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生物教学研究.
新课改教育理念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起到了巨大的冲击,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节奏,使学生逐步成为课堂上的主体,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在现阶段的生物课堂上,教师也应当主动地引入新课改教育思想,在优化导入环节、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中,带给学生新的学习体会,从而让整节课的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学生在激活学习活力中,实现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逐步推动优质生物课堂的形成.
一、注重课堂导入,调动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动力,学生一切学习活动的开展必然要有一定的兴趣作为支撑,而课堂导入环节是学生进入新课的第一个环节,导入的形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际的生物课堂上,当导入的形式相对直观、有趣时,学生也会主动地进入新课,并对新课之中的生物知识持有探究的欲望,而当导入的形式枯燥、乏味时,学生也会对生物知识产生消极态度,降低学习的动力.所以,在讲解新课时,教师应当提高对导入环节的重视程度,主动地结合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趣味横生、极具吸引力的导入环节.
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利用问题,进行导入环节的优化设计,在激活学生的好奇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活力.在刚开始上课时,教师为学生播放歌曲“神秘园之歌”,使学生伴随灵动的音乐,主动地将注意力从课下转移到课堂上.当学生将目光放在课堂后,教师为学生提出“如果我们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更换为‘同源染色体后,再重新读一遍,你感觉这个替换存在问题吗?基于此,你会联想到什么呢?”的问题.基于这一问题,学生会点燃探究的欲望,主动地将遗传因子与染色体相整合,并在教师的启发下,逐步说出“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的话语.伴随学生的思考和回答,教师顺势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增强学生学习新课的动力.
不难看出,教师先使用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为学生设计问题,聚焦学生的目光,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积极地进行生物知识的探索和建构,并保持学习生物知识的热情.
二、创新教育方式,化解理解难度
现如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资源,逐步成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利器,许多教师都会利用现代教育资源打破以往的教学结构,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而教材上的生物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当教师单纯地采用口述的方式,对学生讲解生物知识时,学生会因为自身生物知识积累量有限,而降低理解的难度,最终导致学习的质量不如预期.所以,为了提升生物课堂的教学实效,教师有必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对生物知识进行可视化的处理,从而在化解学生的理解难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这节课时,当教师单纯地为学生介绍细胞的多样性时,学生会因为所学内容相对抽象,而无法建立直观的理解,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对此,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育活动.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使用媒体技术进行图片的展示,呈现“问题探讨”中几种细胞的图片,以及细菌、蓝藻的图片等,使学生透过形象、直观的画面,对这些细胞、细菌的形态、结构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随后,教师为学生设计“这些细胞在结构上具有什么共同点呢?”“这些细胞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点呢?”“它们为什么会出现差异呢?”等问题,促使学生在直观的观察中,逐步总结出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多樣性.紧接着,教师再放大蓝藻的图片、人体肌肉细胞的图片等,引导学生对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的基本特征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区别、联系的认识.
显而易见,将现代教育资源巧妙地应用在生物课堂上,改良了以往知识的呈现方式,带给了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有效地化解了学生理解生物知识的难度,增强了学生对基础生物知识的印象.
三、落实分层施教,实现以学定教
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思维、学习能力和性格等,呈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当教师单纯地依靠“无差别”的教育形式,为全体学生设计相同的教育方式时,无法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动力,满足全体学生的个性需求.所以在生物课堂上,应当特别关注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以便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优化以往的生物课程教育方式,真正地按照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为学生创建差异性的学习活动,贯彻落实“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
例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引导学生掌握减数分裂的基本概念、过程和特点等,认识到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之间的关系;2.把握同源染色体的基本概念;认识减数分裂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特征等.但是,该目标虽然指出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但是没有体现出对学生的不同要求,对此,教师要先对学生的生物素养进行分析,再为学生设计差异性的学习目标.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减数分裂的概念是什么呢?”等问题,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以及常识积累情况.随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对学生进行分层,并进行教学目标的细化,如针对回答情况不佳的学生,教师将教学目标放在基础层面,而针对回答较为流畅、准确的学生,教师则适当地提高教学目标的难度,对这部分学生做出较高的要求.这样,当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落实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后,能够有效提高本节课的教育质量.
由上述案例可见,教师基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并对学生提出差异性的教育要求,能够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真正地在以学定教中提升生物课程的教育品质.
四、重视实验教学,促进能力成长
实验是生物学科的一大教育特色,透过实验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基于亲身体验,完成对生物知识的感知,使学生真正地成为生物课堂上的主体.但是,在实际引导学生开展生物实验时,教师能够意识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限,无法完全依靠个人的力量完成整个实验.所以,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生物实验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生物素养等,为学生创建合作互动的小组,使学生在集合集体的力量中加快实验的进度.
比如,在“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节课中,为了做好“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这一实验,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计“如何进行细胞中糖类的检测呢?”“如何检测细胞中是否具有蛋白质呢?”等问题,以便结合学生的回答,判断学生对本实验的认识水平.随后,结合学生的回答,以及以往学生的表现,教师对学生进行层次的划分,并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合理地安排每个小组的成员,使得每个小组中既有生物综合素养较高的学生,也有对本实验较为熟悉的学生.在分好组后,学生在组内集中探讨本实验,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任务的细分,促使学生在发挥各自价值中,加快本次实验的进度.在集中完成实验后,学生再在组内围绕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以便学生在相互探讨中,延伸本次实验的深度,加深对细胞中糖类、脂肪、蛋白质检测方法的印象.
教师把握生物课程的教育特色,为学生创建生物实验,并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建合作互动的小组,能够让学生在凸显自身主体地位中展开实践操作的活动,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加深对生物知识的印象.
總而言之,要想促进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形成,教师应当意识到当前生物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地改良以往生物课程的教育方式,挖掘现代教育资源的应用渠道,探索更多新颖的生物课程教育结构,以便在为生物课堂注入新鲜血液中,激活生物课堂的活力,从而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学习活动,落实教学任务,逐步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课堂.
参考文献:
[1]陆贤园.指向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思考——浙江省2018年生物优质课观感[J].中学生物学,2018(08):5-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6.
[责任编辑:季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