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 随着信息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广泛深入的应用,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也面临着新要求,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课堂业已成为各高职院校深化学校内涵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实力的有效手段。本文以《幼儿舞蹈》 课程为例, 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幼儿舞蹈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财政部发布 “双高计划”和 2020年1月《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的文件中指出要聚焦课堂“主阵地”,实施教学提质升级专项行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在“互联网+”背景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课堂业已成为各高职院校深化学校内涵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实力的有效手段。在这一背景下,探索《幼儿舞蹈》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数字化网络资源,将原本的课中学习内容分化为课前、课中和课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有效课堂,成为当前实施教学改革的焦点。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幼儿舞蹈》课程的实践意义
好的教学模式能够适应不同的教学要求,解决不同的教学问题。 本文所研究的混合式教学 (Blending Teach-ing) 模式不是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的相互补充,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解决了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突破传统教学局限
《幼儿舞蹈》 课程是幼师职业岗位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重视幼儿舞蹈动作训练,但理论渗透不足,且实训练习也以跳、编为主, 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促进了《幼儿舞蹈》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既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幼儿舞蹈创编理论的教授,又有基于数字化资源对学生自主网络学习的设计引导。二者优势互补,能够使学生对《幼儿舞蹈》课程学习的效果最大化。
(二)弥补教师能力不足
看似简单的《幼儿舞蹈》课程, 其实包含了许多学科知识,需要教师不仅能保证基本舞蹈技能教学,而且还能融合学前专业教育、心理及卫生等相关学科知识进行综合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手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有效弥补因教师个人能力有限而导致的教学内容不足、手段单一等问题,能根据教学需要,把优美、完整的动作清晰且反复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实现了创编理论教学可视化的设想。另外,在幼儿舞蹈作品赏析环节,借助网络资源展示的专家讲评和创编者讲述等声像资料, 可以完善教师讲授的不足, 丰富学生的理论视野。
(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零基础学生能保持对舞蹈学习兴趣最重要的一种能力。而以往的学前专业舞蹈教学, 并没有过多从学生本身需求出发去调整教学方式, 因此, 强调 “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无疑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 这是因为通过教师的设计引导、 督促,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课程课件、教材光碟等资料,进行课前、课后的自主预习和巩固练习,而且也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进行协作式小组自主学习,还可通过超链接选择下载相关知识和各种教学资源,从而学会延伸自主学习。在这种非同步教学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得到强化训练。
2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幼儿舞蹈》课程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蒙古族提压腕
(一)教学背景:
蒙古族舞蹈节奏明快、热情奔放,以腕部、肩部以及臂部动作为主,来表现蒙古族人民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在蒙古族舞蹈教学中,提压腕是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通过课前教师发布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学生们已基本了解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以及基本手型、基本手位与脚位等基础动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提压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内容:
1. 蒙古族舞蹈基本体态、基本手型、基本手位、常用脚位
2. 基本手位与脚位与短句练习
3. 双手提压腕与交替提压腕练习
4.提压腕动作组合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蒙古族人民生活、劳动、音乐等民族文化知识,理解蒙族民俗文化与舞蹈风格之间的联系;
2.知道蒙古族舞的手位及提压腕,掌握其动作要领;
3.掌握蒙古族提压腕组合《鄂伦春小调》。
能力目标:
1.能够把蒙族基本腳位与手位动作相结合,上下肢协调一致地进行表演;
2.能够表现出蒙族舞蹈欢快奔放的舞蹈风格韵律,准确把握后靠体态特征。
素养目标:
1.养成细致的观察力和准确的模仿力;
2.感受民族舞蹈 “情、韵、美”境界,体验学习舞蹈的愉悦心情,在舞蹈美与情的融合中陶冶情操;
3.培养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规范掌握蒙族舞蹈提压腕。
教学难点:提压腕中硬腕的力度与柔腕中韧劲的体现。
(五)教法学法:
1.任务驱动法:课前课后发布学习任务,课前学习教学平台中资料,图文结合的方式驱动学生掌握动作要领,课后提交舞蹈练习视频,教师评分计入平时成绩激励学生加强课后练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流畅表演能力。
2.欣赏教学法:通过欣赏经典舞蹈,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直观感受舞蹈的美与情,激发学习兴趣,并且在欣赏的过程中主动感知学习舞蹈动作。3.示范讲解法:通过分解、示范、举例、对比等方式细致教授动作,使学生弄懂弄通动作要领。
3.小组合作探究法:以小组为单位的组合练习与展示中,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讨论研究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强化学生沟通、合作意识,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4.自主学习法:通过教师的引导、督促,学生进行课前课后的自主预习和巩固练习,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观摩交流法: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通过小组之间互相观摩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取长补短。
(六)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登录学习通,查看学习任务,利用教师上传至学习通上的自学课件、教学视频等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完成情况进行统计,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课堂教学
1.创设情境
欣赏蒙古族舞蹈《蓝色的凤》,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受蒙古族节奏明快、热情奔放的舞蹈风格。
舞蹈《蓝色的风》节奏欢快,运用大量的腕部以臂部动作来表现蒙古族少女的活泼开朗、自然洒脱。学生在舞蹈营造浓郁的民族舞蹈情境中,直观感受蒙古族舞蹈独特的草原风情。再采用提问舞蹈中的手型、手位、脚位的方式进一步掌握学生课前自学情况,解决问题,巩固知识,为下一步更好地掌握和学习提压腕动作奠定基础。
2.新知探究
(1)蒙古族舞蹈基本体态、基本手型、基本手位、常用脚位
结合舞蹈《蓝色的风》,利用学习通的抢答功能提问,并选取部分同学展示相应动作,学生互评,教师进行点评与指导。对问题出现较多的动作进行纠正与练习。
(2)基本手位与脚位与短句练习
引导学生将学习的基本手位与脚位进行组合,上下肢协调一致地进行短句训练。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思考适合搭配的手位与脚位动作,并如何将动作进行连接。小组交流分享,教师对其进行点评。
配乐练习。
(3)双手提压腕与交替提压腕训练
教师采用示范与讲解法,通过具体的示范、比喻、讲解、对比、模仿练习等方式来使学生掌握双手提压腕与交替提压腕的动作要领,并按照常用的手位逐一进行动作训练。解决本节课教学重点及难点。
3.分组练习
学生根据上个教学环节中所学的基本手位与脚位动作短句,加入提压腕,将动作串联组合,选取合适音乐,编排成一个提压腕组合。再通过小组展示、互评,交流分享创编成果。
4.总结评价
教师对本次课学习内容进行课堂总结,并根据课前作业完成情况和课中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形成过程性考核评价结果。
课后拓展
课后为了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要求学生课后登录教学平台再次观看微课教学视频,并将本节课创编组合整理完善上传平台提交作业,教师点评,得分计入平时成绩。
参考文献
[1] 陈慧玲. “互联网+”背景下《幼儿舞蹈与创编》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尚舞,2020(9):92-93.
[2] 罗春慧. 疫情背景下高职舞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之实践[J].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30(3):85-87.
[3] 何克抗.從 Blending Teach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
育研究,2004(3):1-6.
[4] 刘海燕.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研究综述[J].时代教育,2016(15) 48.
项目基金: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教学改革立项
项目《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幼儿舞蹈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王晓丽,1987-2,女,汉 ,艺术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