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立场的文本解读与设计

2021-12-19 11:47钟演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教学设计

钟演

[摘   要]文章通过论述坚持问题导向、立足生活情境、遵循多元解读三个方面,强调了彰显学生立场、激发学生真情实感、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性,并由此提出基于“学生立场”的文本解读,应强调学生的体验性、探究性,因为这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学生立场;文本解读;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4-0001-03

观察平时的语文课堂,笔者发现了几种文本解读类型:鹦鹉学舌型,即依赖教参,迷信权威,解读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按图索骥型,即只关注应试答题技巧的训练,侧重于讲解考试需要的内容,缺乏对情感内容的深入探究;天马行空型,即远离文本,远离作者,误读歪解,哗众取宠。文本解读应是一种基于学生立场的思维构建,旨在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思维场域,还原作者写作的初衷、情感、意义和场景等,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文本学习兴趣,引导其构建知识技能体系,成为每个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作者和文本对话,开启以阅读为基础的文学审美和文学鉴赏之旅,用多样的方式和手段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挖掘出语文教材中蕴藏着的生命意识,获得精神的成长。

一、坚持问题导向,彰显学生立场

要深化对“教”与“学”的认识,这是划分传统文本解读与现代文本解读的关键。“教”与“学”应该是互动互促互生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立场出发,为学生搭建思维活动支架,坚持问题导向,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和欲望,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李清照《武陵春》这首词的上片为:“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笔者发现学生在默写这部分内容时,错漏百出。比如出现“风驻”“沉香”“花已静”等错误。因此,在纠错、辨析时,笔者让学生比较:为什么不是“风驻”“沉香”“花已静”?你们写的与作者写的哪个更好?“风住尘香花已尽”描写的是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春去夏来,花开花谢,物是人非,凄苦至极!在对比中,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字词的意思、上片的内容、作者的情感等,从而真正了解了上片所蕴含的文学意蕴、文化内涵,达到“言文并重”“言文合一”的学习目的。

在教学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诗词五首》时,笔者主要讲解了李清照的《渔家傲》,以教授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探究作者生平、词作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全方位分析作者在本词中所寄寓的积极向上的情感。围绕“心归何处”探讨这五首诗词分别承载的主题,并给予学生思考讨论的支架,即“归”指向作者的追求或志趣,可以“心+动词+追求或志趣”这样的结构来归纳。学生很快归纳出李清照《渔家傲》的主题为“心往仙山”,陶渊明《饮酒》的主题为“心归田园”,杜甫《春望》的主题为“心忧家国”,李贺《雁门太守行》的主题为“心报君意”,杜牧《赤壁》的主题为“心盼机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同于以往一首一首地教学诗词的方式,给学生以新鲜感。学生在提问“心归何处”的引导下,认真思考诗词主旨,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诗词的积极性。在《诗词五首》的教学中,笔者把主场交还给学生。学生有了学习的方法及笔者给予的思考支架后,能够有效地完成这部分的学习任务,且学习效果显著。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到关照学情,从学生立场出发。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有趣。符合学生心理和情感需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欲望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应成为首要的选择对象。二是有序。有效考虑学科教学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活动的开展秩序等。三是有益。让学生学有所得。文本解读是一个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地探究文本内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语文教师的带领下从语义层,到形象层,再到审美层对文本进行全方位探究,进而在充分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感受到文学的价值和魅力、文化的博大和精深。

二、立足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真情实感

立足生活情境,即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要自然而然地融入与生活有关的内容。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要立足生活情境,将文本解读与生活情境自然而充分地融合。立足生活情境的本质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积累,利用立场转换、境遇抉择等方法使学生实现审美情趣、生活积淀、内在素养的多方联动,以更好地破译作者的心灵密码,体味作者的精神内蕴,深化思维认知。立足生活情境解读文本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分析字词的运用、探究语言的表达效果,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在教学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时,一些教师喜欢这样问学生: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阿长怎样的性格?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可以转换一下问法,如“在那个时代,如果家里要请一位照顾孩子的保姆,你会挑选阿长吗?”。有学生回答:“我不愿意请阿长来我家当保姆。阿长是一个迷信、饶舌多事、不拘小节、粗俗、乐天安命的人,我不喜欢这样的人,而且家里也没有供她摆成“大”字睡觉的地方。我也不太喜欢阿长所做的一些奇怪的仪式。再说她一出门,指不定会惹出什么事情来。”课堂上当即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我愿意请阿长来我家当保姆。阿长地位低下,却简单纯朴,仁厚慈爱;迷信无知,却热情善良,关爱孩子,细心记住孩子的一切需求,会讲许多有趣的故事。所以,历尽人生波折坎坷、見过大风大浪的鲁迅先生,回忆起长妈妈,还是会记得她当年纯粹真挚的情感,她在一定程度上治愈了中年彷徨愁苦的鲁迅。”

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笔者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约瑟夫,会不会把于勒叔叔领回家?”有学生代入约瑟夫的角色,提出:“尽管我对叔叔十分同情,但是我的父母金钱至上,漠视亲情,他们是不可能接受叔叔的。我只是一个小孩子,根本没有能力去说服他们,可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当初那个公务员看上二姐,也是因为他以为我们家有个有钱的叔叔,如果我把于勒叔叔领回家,二姐的这门亲事一定就黄了。这样做,对二姐来说无疑是伤害。而且叔叔之所以留在船上做水手,可能也是因为要面子,不愿意回家。因此如果我硬要把他领回家,也不太尊重他。”也有学生表示愿意将于勒叔叔领回家:“母亲并不是绝对的冷漠无情的人,她只是因长期的经济拮据而迷失了正确的价值观。在我的家庭中,母亲是强势的一方,父亲性格懦弱,因此只要把母亲的工作做好,父亲一定不会,也不敢有意见。况且,血浓于水,于勒叔叔毕竟是父亲的亲弟弟,从以往于勒叔叔的表现来看,他虽然浪荡乱花钱,但也是一个注重亲情、懂得感恩的人。我愿意付出努力,愿意用各种办法去说服父母,让他们认回叔叔。我不想再让金钱隔断亲情,扭曲人性。”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立足生活情境有利于帮助学生揭开塵封的历史,与作者和人物同呼吸 ,探究文本的内涵,提高共情能力、文本感知能力和鉴赏创新能力。

三、遵循多元解读,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传统的文本解读,常常追求答案的统一恒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多元解读能够使文本解读从死扣教参的一元层面转向以多重对话为基础的多元层面。教师引导学生多元感知文本内涵、文本形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获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何设计有梯度、值得玩味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常常是语文教师在备课时最关注的。恰当的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打开学生话匣子的关键所在。

以《与朱元思书》的教学为例。课上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吴均的这封信仅仅是写给好友朱元思的吗?写信的意图可能会是什么?

(1)写给朱元思,分享富春山水之美,毕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2)写给“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希望他们望峰息心、窥谷忘反,含蓄地流露出对友人的规劝之意,不要汲汲为“世务”。

(3)写给自己,表达自己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4)写给后人,点明功名利禄都是浮云,只有融入自然,拥抱真实可贵的心灵世界才最有意义。

以上呈现的是学生对文本独到的解读和内心的感悟。在此基础上,笔者适时恰当地追问,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再开展多元化解读,以使学生进入文本解读的“深水区”。笔者一直认为,不要怀疑和低估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高效利用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挑战。

以杜甫《石壕吏》的教学为例。课上有学生质疑:诗歌中的主要人物是老妇人,题目却是《石壕吏》,这是否不太妥当?在回答此问题前,笔者指导学生将作者有意省略的小吏和老妪的对话补充完整,并和原诗比较表达的效果。课上学生发挥想象,一展身手。(下文画线部分为学生讨论后补充的内容)

石壕吏: 汝家男丁否?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尚有他人否?老妪:室中更无人。石壕吏:室内是何人?老妪:惟有乳下孙。石壕吏:一定还有人!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今必出一人,谁应河阳役?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体诗的特点:“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古体诗的内容具有跳跃性,留白较多,语言凝练简洁,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石壕吏》这首叙事诗运用了“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杜甫惜字如金,巧妙地运用“问从答知”,虽一句也未写到石壕吏的问话,但通过老妇人悲愤的语言,石壕吏步步紧逼的凶狠蛮横形象还是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出来。笔者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明确题目并无不妥。

又有学生提出读诗后的疑惑:杜甫既然同情老妇一家的遭遇,却又为何保持沉默,为何没有义正词严地指责官吏?

结合历史背景和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其情感是何等的复杂和矛盾。杜甫未能阻止和直接揭露,肯定有他的难言之隐。笔者适时指出杜甫是一个忠君爱国的诗人,国事危急,丁壮殆尽,他一方面支持唐王朝进行平叛战争,毕竟平叛战争关涉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另一方面又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深感悲痛和同情。君与民两头都要兼顾的时候,忧国忧民的杜甫的内心是极其痛苦的,最终他只能无奈地选择沉默。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任何思维活动都离不开语言这个物质外壳和工具,在以语言学习为核心内容的语文课上尤其如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从问题源头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从质疑争辩出发,从学生立场出发。教师应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有效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用灵动的发问技巧,注重学生思维训练,以使整个教学过程闪烁智慧的火花。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的最好办法是与学生一起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或是比学生更积极地思考。语文教学成效体现在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及审美鉴赏水平的提高上。

关注学生立场的文本解读和设计追求的是适切。适切的才是最好的。教师要心中始终有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到他们已懂的、自己能读懂的不教,并重点关注他们读不懂、读不透、看不到的地方,因为这些才最具教学价值。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驻足,实实在在地经历“阅读思考—教师点拨—再次深入阅读思考”的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才有挑战性、新鲜感,能使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等有所提高。

学生立场是课堂重构的出发点和归宿。基于学生立场的文本解读强调学生的体验性、探究性,强调学生深入思维以及自主理解建构。同时,学生自学水平和自觉能力的提高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离不开教师对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离不开教师在教学中的有效示范。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适时进行学法指导,这是保证学生自主体验探究质量的关键。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教学设计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