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龙
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可能仅仅依靠学校或家庭,那么,家校应该如何友好合作、合理分工?学校究竟需要学生家长做些什么呢?
一、不缺位——否则就是“不作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肩负着教育学生的责任,学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而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更重要的第一任心灵导师的角色,更不得缺席。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在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家长身为主要监护人,更要担当职责,努力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一旦错过了孩子“抽穗拔节”的成长关键期,那时再来重视,诚为亡羊补牢之举,实属家长“慢作为”的表现,且育人效果往往不佳。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2020年疫情期间,孩子们居家在线学习,“空中课堂”让广大家长深刻体会到家教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众所周知,家庭是组成整个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体生命成长最初始的场所。孩子与家长具有天然的血缘关系,这是学校、老师无法替代的,因此每一个家庭监护人都有教育孩子的责任与义务。鲁迅先生曾意味深长地指出:“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
二、不越位——相反便是“乱作为”
父母教育自己的子女,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过火”。越俎代庖,过犹不及;揠苗助长,事与愿违。我一贯认为,家长业余时间的主要“功课”是在家监督孩子的学习,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他们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形成良好品格。父母教育孩子切勿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甚至酿成闹剧或悲剧。家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习是学生的分内事,家长可以进行必要的辅导或引导,但绝不能成为孩子的“枪手”。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和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逐渐凸显。尤其是在教育培训机构貌似成为教育创新和教育实践的补充力量的背景下,我们更要把握教育的分寸和进度,要更多在融洽亲子关系上下功夫。可喜的是,国家层面已经注重对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整顿与治理,这十分及时,也很有必要。学校是孩子获取知识、养成品格、学成技能的主要场所。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传授给孩子知识和技能,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三觀”。教者有心意,润物细无声。教师要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逐步培养能力,开阔视野,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从而促使孩子们形成优良的品格。
三、不错位——不然可是“瞎作为”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普遍认为,教育行业是缓慢的事业,有别于现代化工业生产。父母对孩子的学校教育不该越位,父母的父母(即祖辈们)更不宜对孩子教育过多介入。事实上,现在不少留守儿童的许多不良言行,就是他们的祖辈“辛辛苦苦”培养而成的。众多教育专家大力提倡父母直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一般不主张隔代教育。随着国民知识水平的显著提升,家长掌握的教育资源日益增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功效日渐提高,父母在孩子教育中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多。学校应制订有关家校合作的详细计划,充分发挥家校合力。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从来就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伟大事业,父母师长的身教大于言传。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于孩子的成长的作用着实不可忽视。当今社会正在突破学校单一主导的教育模式,向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相互合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教育新格局逐步演进。在整个大教育系统中,家校合作必须有各自的分工、明确的边界,各司其职、各展所长,方能更好地通力合作、协同育人。
由此可见,适时厘清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边界,使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整合优势,俨然是新时代我们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家校协同教育更是一门艺术。简而言之,三十年基础教育实践,越来越让我认识到:家校合作要正常化、常态化,要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办事,力求“到位”,防止“偏差”,把持“力度”,避免双方演绎成“缺位”“越位”“错位”!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