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蕾
摘要:性别平等教育认为,后天社会建构是造成男女性别表现与发展差异的最大原因。当下,基础教育在性别平等教育方面有所欠缺,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为了实现教育平等,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中小学教師应注重学生的性别平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平等意识,建立正确的师生互动模式和课堂评价方法,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性别平等教育 基础教育
性别平等是人本发展的根本要求之一,是最基本的权利关系诉求,也是衡量一个民族或社会能否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准。性别平等意识应该从小培养,但是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中性别平等教育被视为附属问题,大多数主流教育者认为性别平等教育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为了真正实现教育平等,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使整个社会获得更加健康和谐的长远发展,中小学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性别平等教育。
一、定义性别平等教育
人的性别不是简单的男女之分,性别也可以从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进行分类。生理性别与“生物决定论”相关联,“生物决定论”隐含宿命的价值观,认为差别是由先天生理决定的,而社会性别挑战了“生物决定论”,认为社会制度和文化是形成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女性主义先驱波伏娃指出:“人不是生为男人或女人,而是变为男人或女人。”也就是说,社会性别是后天形成的,受文化、环境等影响。正是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性别和性别平等才有后天的教育可言。
此外,性教育和性别平等教育容易混淆,事实上两者并不是一回事。性是指生物性别,而性别是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性意义。不仅如此,性教育与性别教育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性教育以性医学为基础,性别教育则与性别研究密切相关,前者关注自然和生物科学,后者起源于社会科学。性别平等教育与传统的性教育完全不同,它认为后天社会建构才是造成男女性别表现与发展差异的最大原因。人们不应该简单地认为,现实中两性的差异就是生理因素的不同,而应关注与分析后天文化如何强化了两性差异,限制了两性发展,努力使人们在实现人权和发展潜力等方面享有相同的地位与条件。
性别平等教育是指,以教育的方式改变束缚人发展的性别观念和思维方式,以消除性别歧视和促进性别平等的实现。因此,人们在资源和权益方面所存在的不平等,就不应以“先天生理决定”为因由,所以我们应积极改变现有的性别不公平现象,以使男女享有公平的权益和发展机会。
二、忽视性别平等的基础教育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教师的教学行为都会因学生性别不同而存在差异。在师生互动频度方面,美国一项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上更倾向于与男生交流,即使男生不主动发言,教师也会叫他们发言。法国进行了一项名为“教师在数学课上的讲话和行为中的暗含成分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后果”的研究,研究设计是以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的时间和次数、教师的发言与指示内容等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倾向于更多、更长时间地与男生相互交流。事实上,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偏见、在不经意中对课堂互动产生了影响,他们认为自己给予男女生的互动时间和次数是一样多的,但事实上,他们和男生互动时间更多。
其实,国内也同样存在这种情况。有学者对江苏省班级授课课堂进行了跟踪观察,得出结论:教师和学生的交往沟通在性别方面存在差异。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与男生的人均沟通次数多于女生。在教师的课堂评价方面,教师经常表扬女生“(读得)有感情”“看书姿势好”“背得不错”,而表扬男生“会思考”“理解得好”“回答得真棒”。另外,教师更愿意倾听男生的主动发言,并经常主动喊男生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研究者认为,教师对男女学生评语不一,是造成女生缺乏学习信心的原因之一。
此外,国内学者关注并分析了教师自身的性别意识和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许多教师存在教学方式和教育观念上的性别偏差。在课堂上,教师会在潜意识中更偏向于给男生即时评价,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女生,在潜移默化中会失去学习自信,成就动机也会慢慢减弱。根据海德的归因理论,人们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原因。而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女生会出现归因时将成功归于外因,将失败归于内因,这极大地影响了女生的自信心。北京大学一项有关“女教师性别角色意识”的研究也表明:教师在对待不同性别的学生时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三、注重学生性别平等教育的方略
1.教师应塑造正确的性别平等意识
基础教育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传递和能力的训练过程中,教师个人的两性平等理念也会对学生两性平等态度的发展产生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社会意识和态度,包括性别意识、性别态度等都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如果女生长期处于被认为“脑子不够灵活”“创新思维不够”,会导致她们认为自己不优秀,从而影响女生自信心,以及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定位。
许多人误解了两性平等教育,以为“平等”就是将所有人变成“相同”,但事实并非如此。两性平等教育主张的是: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差异,不分性别地给予每个人平等发展潜能的机会,开创社会多元价值观,而不是以性别来限定个人发展。
2.教师应建立正确的师生互动模式和课堂评价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师与学生应相互交流、沟通和共同发展。在中小学教师沟通时,笔者发现:部分教师认为女生“不聪明”,与男生有很大的差别。在课堂互动中,教师经常表扬女生“字写得干净漂亮”“书背得熟”,但表扬男生“思维活跃,只是不够认真”。这样的评价方式,无异于在强化固有的错误观念。所以说,教师课堂评价的性别差异会对学生的自我性别认同产生很大影响。教师的评语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会影响学生的自尊心。
在教学过程中,中小学教师应改正潜意识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力争做到对男生女生一视同仁,形成民主、开放、平等的师生互动模式。同时,课堂评价应简洁、明确、到位,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并对男女生采用一致的评价标准。
3.教师应将性别平等教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
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小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小学教师更是开展性别平等教育的主力军,教师应将性别平等原则和理念融入教学全过程,使性别平等原则和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小学教师可以开设专题课、融合课、实践课三类课程来加强性别平等教育,并开设专题课,利用主题班会进行性别平等教育。
首先,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可以定期开展“悦纳性别气质”“我们是多样的”等主题心理讲座,让学生认知性别平等,学会接纳与众不同的自己。
其次,所有学科教师都应开展融合课,将性别平等理念融入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政治、地理、历史、生物、科学等各类学科教学。如初中语文课本的《木兰诗》可以作为典型的融合课,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辨析性别刻板化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让学生意识到性别不是影响个人成就的根本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歷史教师分析和宣传历史上的杰出女性,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女性代表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成长环境,分析她们取得成功的原因,从而淡化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
最后,教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组织高年级学生开展以“校园师生性别意识观”为主题的问卷调查,收集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果。参与调查的学生可以在教师帮助下分析问题,尝试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潜移默化地传播性别平等意识。
此外,中小学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性别平等的校本教材和资料,学校和班级的宣传栏内也可以宣讲性别平等的益处和杰出女性事迹,班级内部可以侧重宣传本班女生所取得的成绩,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性别平等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李慧英.性别平等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1(3).
[2]高娟,郭凯.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与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19(26).
[3]王立波.提高性别包容性 共建平等教育环境[N].中国妇女报,2019-09-03.
[4]郭倩欣.中小学教师性别刻板现象的调查与分析[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9.
[5]邵丹.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应用现状调查分析[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