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雷
【摘要】小学数学属于最基础的课程,在小学的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小学生的数学成绩,通过培养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来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学好数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逻辑思维;教学质量
前 言
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的生活或是考取心仪的学校都具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学好数学能够培养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在学习其他学科时也能够更加容易.当然,要想学好小学数学首先就需要学生具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数学教师需要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活动的重点,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一、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意义
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许多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探寻其他的教学方法,因此许多学生会感觉到数学课堂的枯燥,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认真听课,这非常不利于教师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阶段,这时候学生如果没有掌握一个好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那么将不利于在以后接受深入的数学教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注重对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掌握方法解决各种类型的数学题目,在不断的解题过程中形成数学思维,并进一步培养起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夠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教师要立足于课本,将课本知识生活化
小学生的知识储备较少,因此小学生对于较为抽象的数学教学来说,掌握起来是比较难的.但是小学数学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不管再难也需要让小学生学好数学,而学好数学的最核心的能力就是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数学教师脱离教材讲数学,那么教师所讲的内容会比较单调.数学教材是经过严格筛选的,教材中的内容符合教育要求,而且内容也比较丰富,因此数学教师首先要立足于教材,对于教材中所讲的不清楚的部分在课外进行补充,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生对于生活化的知识接受起来相对容易,因此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将教材中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通过生活化的展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学习加减法时,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比如,让学生计算八减去五等于多少时,教师可以通过PPT演示:有一个女孩子手中有八颗糖,将五颗糖分给另一个男孩子,这时女孩的手中便只剩下了三颗,通过这样的举例演示让学生了解减法的具体含义.在讲解加法时,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列举实例.例如,用演示文稿进行演示:图中有一个鱼缸,鱼缸内有三条金鱼,之后主人又加了五条金鱼进去,这时鱼缸内总共就有八条金鱼.这样能够比较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加法就是增多,减法就是减少,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内涵.
教师需要深度剖析教材所讲的内容,因为有些章节所包含的知识点属于同一类别,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后面章节的内容提前到前面统一讲解,以此形成系统化的讲解体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具有逻辑性,帮助学生构建起数学知识点的框架图,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点;学生将知识点掌握牢固后,就能够为解题提供知识支持,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解题,并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比如,在小学一年级的教材中第二章节的“比较”、第四章节的“分类”,这两个章节看似不同,却具有大致相同的属性.因为在对事物进行分类之前,首先就需要对事物进行分析,先分析出事物的特性,然后根据特性进行比较,看一看是否属于同一类别的事物,再进行分类.而“比较”也是需要对事物进行分类,先将事物归为一个具体的类别,然后根据这一类别的属性再进行比较.因此这两个章节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两个章节放在一起讲解,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起到两个章节相互补充的作用,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点.只有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点之后,才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点来解决问题,才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要求,这样不仅降低了教学的学习难度,还能够促进学生掌握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前需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合理规划知识点的讲解顺序,为学生学习解题方法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
(二)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参与度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通常是由教师讲解知识点,学生被动听取,课堂氛围较为严肃.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经常会出现思想开小差的情况,这样不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自己只起一个辅助作用,不过多干涉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个良好的氛围能够带动学生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人数均等的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学习.当然,小组内的成员分布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之后,根据学生的特点才能进行.例如,成绩好的学生要分配给几个成绩一般和成绩较差的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差的学生要分配在自我约束力较好的小组内,让小组内部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起到互补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学习,这样不利于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小组学习之后,由小组成员自行学习,对于难点教师再进行补充.比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时,教师让学生先自行讨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并且找出平行四边形的公式,然后再明确该公式的由来,在每个小组讨论完成后,教师需要对各个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检验.小组内部可以派一名代表来讲解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需要对有误的地方及时指正,这样的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而且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通过学生自行讨论能够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活跃度,让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数学的思考当中来.
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教师比较严肃,会对数学教师产生一种畏惧心理,所以在数学课堂中,大多数小学生都会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既不敢主动与数学教师进行沟通,也不敢在课堂中提出自己的看法,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也不高,解题方面存在困难.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教师需要转变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缓和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近感,这样学生才会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学生在课堂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才能够主动投入教学活动当中,才能够学会自主学习,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点.
(三)借助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点
小学阶段的学生喜欢新鲜的事物,因此数学教学也需要不断增添新鲜的教学体验,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集中精力认真学习.数学属于严谨类学科,因此对于数学的讲解是比较枯燥的,这时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借助工具来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数学知识要点.
比如,小松鼠摘松果,每个筐里放了5个松果,一共放了7筐,小松鼠一共摘了多少个松果?在讲解这道题时,由于小松鼠的行为距离学生比较远,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工具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题目所要表达的要求.教师可以拿出一堆小棒,然后根据题意将五个小棒捆成一捆,共捆七捆,一捆小棒就代表着每个筐里放的五个松果,然后一共有七捆就代表着七个筐里所装的松果,在学生理解了题意之后,再让学生数一数共有多少根小棒,得出来的小棒个数就是最终松鼠所摘的松果数量.教师通过借助这种工具能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比较抽象的题目,也能够教会学生在平时独立解题时运用工具帮助自己理解题意,从而掌握解题的技巧,得到正确的答案.除了借助实体工具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的形式,通过播放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样可以将抽象的题目更加具体化.多媒体教学能够将详细的解题过程通过图像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解题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且掌握解题方法.比如,在讲“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然后再对折一次,每段是5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这道题目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将相关视频搜集好,然后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感受这道题目的解题方法.许多小学生可能会弄不清楚到底对折了三次过后这根绳子有几段(因为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力,但是在学数学的初期学生还不具备良好的想象能力,因此这不利于学生正确解题),但通过借助多媒体能够向学生展示绳子的对折过程,然后通過观察图片,学生能够了解绳子对折三次后具体有几段,通过视频演示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题意,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四、结语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活动中的难点也是重点.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低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学生解题能力越高说明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知识点的讲解越到位,教学水平越高.因此,教师需要不断钻研教学方法,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唐斌,聂湘玉.影响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基础教育课程,2020(2):47-53.
[2]朱俊华,吴玉国.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评价内涵、模型和实践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9):53-58.
[3]祁元英.小学低年级数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之我见[J].读与写,2020,17(25):202.
[4]王国凤.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研究[J].读与写,2020,17(27):186.
[5]刘玲.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J].读与写,2020,17(23):151.
[6]来春梅.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70):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