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教育的文化底蕴与当代启示

2021-12-15 04:20王兴立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28期
关键词:文化底蕴

摘 要 中国职业教育根源于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土壤中。技进乎道的技术理想境界形成的实践精神、经世致用的技术价值取向形成的国家观念、由技悟道的技术认识论形成的工匠精神、以道驭术的技术伦理观形成的德育思想是中国职业教育的文化底蕴。以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学视角剖析中国职业教育文化底蕴,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启示:加强中国职业教育哲学的研究和发展;重视中国职业教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推动中国职业教育文化面向未来、走向世界。

关键词 中国职业教育;文化底蕴;技术哲学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28-0049-06

没有文化的职业教育就是纯粹的雇佣行为。德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催生和孕育了举世闻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1]。英国从12世纪起就采用学徒制对学徒工进行职业和技术训练,英国在绅士文化和经验文化影响下,形成了颇具特色的BTEC职业教育模式[2]。新加坡崇尚“人们只要通过创造性劳动就能过上安逸舒适生活”的社会文化观,对新加坡职业教育体制、文化、课程有着深刻影响[3]。德国、英国、新加坡的职业教育文化使得其民众有强烈的职业归属感,这种广泛的文化基础和强烈的社会认同感是德国、英国及新加坡职业教育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根源。

中国职业教育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但中国职业教育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中国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中国职业教育文化底蕴和自信的来源。探究中国职业教育文化底蕴,要有更深入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入的视角”是指要以哲学的视角去看待中国职业教育文化底蕴,要透过技术实践现象去研究文化的本质,要通过技术与国家、社会和人的关系去探讨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更广阔的视野”是指要站在未来和世界的角度去看待中国职业教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通过中西对比的途径,去探索中国职业教育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学以“道”“技”关系为逻辑主线,探究中国技术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普遍规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并与西方技术哲学有着本质区别。因此,从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学视角,去探究中国职业教育文化底蕴的内涵和价值,具有“更深入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视野”,对中国职业教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化与文化底蕴

关于文化的定义,古今中外有很多。从内容实物来看,文化既是艺术作品、器物建筑、科学技术等物质财富,也是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精神财富。从形式特征来看,文化既有同一性,也有多样性,同一性体现在同一民族或區域的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多样性体现在不同民族或区域具有不同的文化差异性。总的来说,文化离不开“人”,其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的产物。而文化底蕴是文化的一种狭义概念,或者说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文化底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底蕴”就是众多文化经过历史的多次筛选留下的精华。这种“精华”得到了人类历史和社会的实践检验,是普遍存在的、确定的和有用的,即具有真理客观性、确定性和有用性。因此,不是所有文化都具有“底蕴”。当代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一些饭圈文化、草根文化等快餐文化就没有历史厚重感,也不会普遍存在,不能称之为文化底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终将消失在人类的历史中。

二是文化底蕴具有民族的独特性。文化底蕴的民族性是由其厚重的历史性决定的。某种文化要长时间保留下来,需要有稳定的人群不断传承和发展。民族能够满足具有文化传承需要的人群稳定性。文化的保留不是静止的、孤立的,是在和其他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完成自我的改造和提升,以此来满足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同时,文化底蕴也是一个民族能够长期发展和生存的精神动力。纵观世界,每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影响着这个民族或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等方面。

三是文化底蕴彰显的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以文化价值为基础,没有价值的文化当然无法自信[4]。一件物品要成为文化,前提是它满足人类的需要,这是功能主义文化论的观点,它指出了文化价值首先要具有社会效用。但文化不仅是社会的,还是个人的。文化价值不仅要发挥其社会效用,还要满足人的自尊、幸福和成就感。其次,文化价值发挥正面作用的基础是人和社会的文化互动是和谐的。总之,文化价值体现在社会效用、个人修养以及个人与社会的文化互动上。同样,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具有文化价值,都能彰显文化自信。那些具有历史厚重感和民族独特性的文化底蕴已经在历史和民族中证明了其文化价值,否则它们不可能传承至今。例如德国人创立以“双元制”为标志的职业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德国社会的文化价值观[5]。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职业教育文化底蕴不能等同于现代中国职业教育文化。现代中国职业教育文化受到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学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西方技术哲学和文化的影响,尤其是20世纪20-30年代杜威的实用主义技术哲学。除此之外,中国职业教育文化还受到马克思主义综合技术教育理论、苏联国家专制主义教育文化、德国国家主义技术哲学思想、美国个人主义技术哲学思想、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技术哲学和文化的影响。因此,不能将两者简单等同。中国职业教育文化底蕴是现代中国职业教育文化的根,现代中国职业教育文化是中国职业教育文化底蕴的果,有根才有果,有果才能彰显根的价值。无论现代中国职业教育文化如何发展和变化,都离不开文化底蕴,否则中国职业教育文化就无法彰显文化价值和文化自信。

二、技术哲学与职业教育文化

哲学是文化的核心,文化是哲学产生的基础。任何一种哲学都是在某个时代文化中产生、传承和发展,最终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化核心。世界上没有脱离文化的哲学,也没有脱离哲学的文化。同样,职业教育文化也离不开它的哲学基础。一些学者从人与技术关系的视角提出了技术哲学是职业教育的哲学基础[6]。有学者从历史主义认识论的视角阐释了工程主义技术哲学和人文主义技术哲学不能作为职业教育的哲学基础,而职业教育的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技术哲学[7]。虽然技术哲学作为职业教育的哲学基础还未得到广泛认同,但技术哲学是职业教育的哲学基础之一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两者都绕不开“技术”这个重要因素。技术哲学对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践等方式和手段具有指导意义。职业教育是技术哲学的社会实践,是检验技术哲学是否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真理性的标准之一。技术哲学与职业教育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融合发展关系。

与科学无国界的普适性特点不同,技术、文化、哲学、教育都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其技术、文化、哲学、教育都具有显著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也决定了技术哲学与职业教育文化的区域性特点。有学者提到:“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学思想萌芽其实早就存在,其思想脉络延绵已久、影响深远……从世界范围的技术哲学研究视野看,以‘道‘技关系为核心的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学,与源于西方的技术哲学研究传统形成明显对比。”[8]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学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国职业教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三、中国职业教育文化底蕴

(一)技进乎道的技术理想境界:信守自然和谐、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道”是无形的、抽象的,但是客观存在的,这是由其实践性决定的。首先,“道”是“技”的指引,“道”客观存在的前提基础是“技”的客观存在。“技”的本质是人类的实践,而不是技术本身。不仅在实践中的“技”才称之为技术,“技”还要在实践中检验其效用和理性。事实上,技术本身就是实践。“道”不是空想得来的,必须在“技”的反复实践中形成,这就是“道”客观存在的前提基础。其次,“技”之上的“道”是最优的、最合理的途径或方法。这种途径或方法是客观存在的,并可以在实践中检验其存在性和有用性。最后,“道”是知情意相贯通的范畴,而知情意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知”是认知活动,“情”主要涉及认知活动中人的心态,“意”主要涉及认知活动中的体验。“道”是不可言说的,但可以领悟。这种领悟来源于在认知活动中知情意的相互支持和贯通。“道”的客观存在性,也体现了其实践性,反映在人身上,就是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道”追求的不是至高境界,是追求自然和谐的境界。“道”是“技”的理想境界,这种理想境界不是极致的,是一种自然和谐的状态。中国文化背景的“道”是“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是既合乎操作者自然本性,又合乎工具自然本性,还合乎技术对象自然本性的操作规程[9]。管子学派认为,“羿之道,非射也;造父之术,非驭也;奚仲之巧,非斫削也”,后羿、造父、奚仲最强的都不是技艺本身,而是将技艺与工具、操作对象、人的生理特征、自然规律等技术活动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一种自然和谐的理想状态。这是人、工具、对象、自然、社会的和谐状态,体现了古代技艺者、工匠和劳动人民顺应自然本原和规律的生命哲学,这与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是一致的。

中国自然和谐、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实践智慧”有着根本区别。“实践智慧”强调推理、逻辑、实验验证,是一种理性选择,而中国文化背景技术哲学中的“道”是关于“做”的思考和智慧,强调在实践中的体验、直觉和感悟。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也是不一样的,“实践智慧”指导下的技术是为了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而“道”指导下的技术是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道”演化出的实践精神,具有与“实践智慧”不同的、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这种实践精神对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诞生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西方职业教育是在文艺复兴的教育思潮和工业革命的经济推动下兴起的。新教理论、泛智教育等新的教育思潮改变了西方的思维方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西方职业教育提供了水分和土壤。可以说,西方职业教育的兴起是“先理论,后实践”的过程。而中国职业教育是在实践摸索中诞生的,是“先实践,后理论”的过程。在清王朝的专制和西方列强的被迫下,中国职业教育无法有新的教育思潮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但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自然和谐、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促使中国职业教育跳开了理论探索的环节,直接开始实践探索。19世纪60至90年代是中国职业教育“先实践”时期。1866年,左宗棠创立的中国第一所“高职院校”——福建船政学堂,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的诞生。随后30年间,仿效福建船政学堂创办了天津武备学堂等多个学堂和学馆。

这个时期的办学主要照搬了英国、法国、德国的模式,导致“体”“用”矛盾,所以洋务运动推行的职业教育改革注定是失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实践精神对中国人的思维指导是错误的。实践精神本身就包含容错的思维,实践本身就带有风险性,没有万无一失的实践,也没有百分百成功的实践。在那样一个内有专制、外有侵略的背景下,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等人顺应时局,知行合一,进行教育改革实践,创建第一所“高职院校”,使得劳动阶层获得了教育机会和自由,有了受教育权。正是这种实践精神,为后来张謇、黄炎培、陶行知等人提出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和理论提供了实践经验,对中国职业教育兴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经世致用的技术价值取向:遵从“大一統”的国家观念

“经世致用”在《辞海》中被解释为“明清之际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从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学视角解释,“经世致用”是一种技术的价值选择。“经世”是中国技术选择的社会导向,即技术的发明和使用首先要服从国家的政治需求。“致用”是中国技术选择的价值标准,即评估技术的价值不在于技术本身的逻辑性或结构性等,而在于其有用性。经世致用的技术价值标准把技术对国家和社会的效益放在第一位,技术本身的经济效益放在其次。因此,中国古代工匠很少因为技术而致富,这与西方国家注重“技术创造财富”的观念截然不同。

推崇“经世致用”的技术价值取向,必然会产生“大一统”的国家观念。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成为近现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核心和精神动力。纵观1866年至今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中国职业教育文化是以“大一统”的国家观念为主轴,形成了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的救亡图存、“实业教育,富强之大本也”“军国民教育”的民族振兴、“训练各种专门人才,以应战争需要”“乡村建设运动”的国家强盛、“为国家大规模建设培养急需人才”“既是劳动制度、又是教育制度”的社会主义建设、“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的改革开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的伟大复兴。

中国职业教育基于“经世致用”的技术价值取向,形成“大一统”的国家观念的文化底蕴,是区别于其他国家职业教育文化的本质特征[10]。“大一统”国家观念的精神内涵是国家功利主义精神。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都属于国家功利主义的职业教育,但文化不同,两国职业教育的国家功利主义取向和特色也不同。一方面,德国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国家功利主义受到法律约束,相对比较严谨;另一方面,受到资本主义土壤孵化出的科学、民主和自由的精神浸润,国家功利主义取向偏向于“真实”。而中国一方面受到儒道释文化的影响,国家功利主义具有“弹性”,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另一方面受到时代条件的限制,国家功利主义取向偏向于“有用”。正如李泽厚提到的,“乐感文化”和“实用理性”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注重社会中的人際关系协调和感性存在。这与西方注重科学、民主和自由取向的功利主义是不一样的。

(三)由技悟道的技术认识论:崇尚技艺之美的工匠精神

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认识论强调直观体悟,其技术知识的存在形态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11]。前者可以通过文字、符号、语言等方式明确表达,例如《考工记》《天工开物》等技术典籍;而后者往往“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主要靠感悟和领悟来把握,例如陶瓷烧制中的“火候”、制作轮扁中的“分寸”等。

技术知识的传授,就是由技悟道的过程。在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认识论中,由技悟道是由“心”“象”“意”等范畴构成的一套完整的认知体系和机制:人首先要用“心”体悟各种各样的“象”,然后通过取类比象的方法,把“象”转换成“意”,最后“意”形成“心智图像”。微雕非遗传承人冉隆泉在2厘米的头发丝上刻三首古诗,这单单只靠直观视觉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凭“心智图像”对手进行操作指挥。由技悟道的技术知识传授本质上是实践教学,“悟道”只有通过技术活动的过程完成,一旦脱离了实践,就没有了直观体验,没有了“悟”,“技”也达不到“道”的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技术理念是“悟性技术”,而西方的技术理念是“理性技术”。“悟性技术”推崇经验、灵活和智慧,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学思维特征。而“理性技术”强调技术的逻辑性和实验性,具有典型的近现代科学思维特征。在机器发明之前,公元1世纪到14世纪,中国传统的技术达到了相当发达的水平,这与由技悟道的技术认识论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我国绝大多数技术发明都是“悟”出来的。进入到近现代工业和信息革命后,随着科学理论的成熟,“理性技术”更加注重严谨、精确、标准、程序等特性,并且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大生产,成为了近现代的主流技术理念。如今,虽然偏重“悟性技术”不利于技术的传播和教育,但忽略“悟性技术”会使得技术发明创造的能力下降和智力资源的浪费[12]。“悟性技术”和“理性技术”并不是对立的两面,将两者进行有机整合,技术发展才能具有巨大的潜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技术知识形态、技术知识传授以及技术理念的技术认识论归根结底是一个“悟”字。“悟”强调了个人的技能在技术实践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只有人才具有“悟”的能力,工具和对象无法具有“悟”的能力。人的技能和艺术感的结合,就形成了技艺的雏形,技术具有艺术性,将“美”赋予了技术。经过十几个世纪的技术实践,中国古代匠人们在“悟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崇尚技艺之美的工匠精神。所谓的技艺之美,就是工匠在创造人工物的过程中,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一定的审美力,运用诀窍和技巧,对物料进行再加工和改造(形状的改变、颜色的调和、物料的组合等),最终制作出“最好之物”。央视节目《国家宝藏》中每一件精美绝伦的器物都说明,中国古代工匠追求的不只是技术上的精益求精,而是在其之上的技艺之美。

技艺之美建立在尊重劳动人民的生命尊严和劳动价值的基础上,承认工作过程和劳动经验的知识意义[13]。因此,中国职业教育推崇技艺之美的工匠精神,其实质是表达了中国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这个教育理念就是中国职业教育是面向大众的教育,是认同技术知识是真理的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四)以道驭术的技术伦理观:注重职业道德的德育思想

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伦理观是“道”与“术”的哲学关系,这里的“道”指一般意义上的伦理道德,“术”主要指技术应用或技术行为。以道驭术的技术伦理观是指通过伦理道德对技术应用或技术行为的限制和约束。技术如果只考虑经济效益,那么技术就容易陷入“异化”,破坏人们的生活秩序,产生消极的影响。只有“术”在“道”规定的范围轨迹内发展和应用,才能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

以道驭术的技术伦理观强调人的伦理道德在技术应用中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注重技术道德规范的教育思想。技术道德规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墨家十分注重以技术道德规范约束群体或个体工匠的技术活动,要求门徒学习大禹治水吃苦耐劳、栉风沐雨的精神,毫无功名利禄之心,勤生薄死,以赴天下之急[14]。春秋时期,很多诸侯国采取了“物勒工名”的制度,是我国最早对劳动者行为规范的制度,一方面,保证了产品质量;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劳动者的责任感和职业信誉。春秋战国之后,技术道德规范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一套标准体系,即技术应用或技术行为符合利国利民的要求,工匠要能吃苦耐劳、尊师重技、恪守规矩、严肃认真,后世以师徒传授技艺,大都沿用了这一传统。

中国传统社会以道驭术的技术道德规范是一种高度“自律”的技术伦理意识。它将技术道德规范与国家、民族和社会联系在一起,将个人对国家的忠诚、民族的热爱和社会的责任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自我规范的意识系统。这种技术伦理观十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一直影响至今。

强调技术道德规范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将使得中国职业教育更具有活力。随着职业教育兴起和发展,技术道德规范也称为职业道德。中国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就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职业教育的育人初心。“立德树人”就是要把“德”放在教育的首位,人无德不立,具有职业道德高尚的学生才能称之为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青春力量。中国职业教育的育人初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培养“机器人”,全面发展中不能少了“德”的规范。

四、中国职业教育文化底蕴的当代启示

(一)加强文化探索:中国职业教育哲学的研究和发展

一个完整的中国职业教育研究体系应包括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实践研究和哲学研究三个子系统。在中国职业教育研究领域中,职业教育哲学研究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研究占据主流。职业教育哲学研究是关于职业教育本源、本体、认识论、技术伦理及价值等方面的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形成能够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哲学思维,体现职业教育的本真存在状态,为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研究提供前提性基础[15]。没有哲学作为核心的文化,是无法传承和革新的。中国职业教育哲学是中国职业教育文化的核心,只有加强中国职业教育哲学的研究,厘清中国职业教育的根本性、基础性和本源性问题,才能保障中国职业教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技术哲学为中国职业教育哲学研究提供了基础和经验,两者不但具有很多的共同点和契合之处,而且具有技术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的匠人们在技术实践和传承中形成了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学,这种哲学思想观点和思维方式指导他们创造了无数经典之作,并赋予了中国职业教育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了文化自信。

随着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存。这种“并存”不仅仅是指办学层次、学校数量、招生规模等表象方面的对等,而是包括了职业教育理念认识、职业教育地位认可、职业教育文化认同等深层次的对等。前者可以通过政治、经济和社会手段,出台政策和给予资金达到目的;但后者需要职业教育哲学的理论支持,并使其成为职业教育文化的坚固核心,才能提升职业教育的认可和认同。一方面,职业教育家和研究者应以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学为基础,对职业教育哲学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形成完整的哲学体系;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职业院校应转变观念,重视职业教育哲学研究,成立相应的二级独立研究机構,在政策和人员方面给予全面支持。

(二)发挥文化育人:中国职业教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知识的范畴,具有启迪的教育功能。首先,中国职业教育文化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下,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突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形成育人的文化合力,提升育人效力,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中国职业教育应继承和发扬爱国精神、人本主义精神、工匠精神和崇尚职业道德等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文化精神,以文化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价值观、生活与教育相统一的人生观、工作与志趣相统一的职业观。最后,中国职业教育文化要立足培养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文化育人的形式和载体,加强宣传教育,引领校园文化,共建校企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作用。

(三)推动文化输出:中国职业教育文化面向未来和走向世界

只有面向未来,中国职业教育文化才能与时俱进、充满活力。未来是信息文明时代,是以“信息”为主的无形技术时期,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快、更新快、受众面广、参与人群多样、智能化高等原因,直接颠覆近现代技术标准化和流程化的特点。一部分传统的工人因无法跟随技术变化调整将会被淘汰,一部分职业也会被淘汰。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制造业中机器人将取代人工机械操作,逐渐形成信息时代的技术存在特点:开放性、共享性、智能性、去中心化、多样性、个性化、互动性、全民参与性等。在此背景下,面对信息文明时代的挑战,一方面,中国职业教育文化要自我革新,扩容扩充,将信息、人工智能、高新技术等相关法律和伦理都纳入到中国职业教育文化的范畴;另一方面,通过课堂、实习、实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途径教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信息时代的智能技术产物。

只有走向世界,中国职业教育文化才能展现魅力、大有作为。中国职业教育文化要走向世界,不仅要以中国职业教育文化的独特性和内聚力屹立在世界职业教育文化之林中,而且要以中国职业教育文化使命和创新参与世界职业教育文化的演进。一方面,中国职业教育要将悟道思维、实践精神、“大一统”的家国情怀、尊师重教、追求技艺之美的工匠精神等中国传统技术文化向世界展示,让世界了解中国职业教育文化底蕴和文化传承;另一方面,中国职业教育要参与国际交流和全球职业教育治理,参加国际职业教育大赛,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全球眼光。

参 考 文 献

[1]慕玮,杨春平.历史机缘中的德国职业文化——兼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障碍[J].继续教育研究,2018(12):108-112.

[2]顾月琴.文化传统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基于英国和德国比较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5(35):35-38.

[3]刘合群.新加坡职业教育文化观及其影响[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2):78-80.

[4][13]谭属春.其命维新 永立潮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育人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7.20.

[5]杨旭辉.德国职业教育的文化底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15-20.

[6]徐宏伟.现代职业教育的技术哲学基础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9(Z1):71-76.

[7]徐平利.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哲学基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29-466.

[8][12]王前.“道”“技”之间——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294-295.

[9][11][14]陈凡,朱春艳.技术哲学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8-9.20-21.16-17.

[10]程宇,荣国丞.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文化育人工作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7(24):68-75.

[15]徐宏伟.职业教育根本问题新探——技术哲学视野下的省思和构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分社,2019:1-2.

Cultural Details and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s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ical Philosophy under Chinese Cultural Background

Wang Xingli

Abstract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rooted in the soil of Chinese culture with a long history. The practical spirit formed by the ideal state of technology, the national concept formed by the practical value orientation of technology, the craftsman spirit formed by the technical epistemology of technology understanding, and the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formed by the technical ethics of controlling technology are the cultural details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alyzing the cultural details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ical philosophy of Chinese cultural background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ulture in the new era: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philosophy;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culture; promote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culture to face the future and go to the world.

Key words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cultural details; technological philosophy

Author  Wang Xingl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henzhen Polytechnic (Shenzhen 518055)

作者簡介

王兴立(1986- ),男,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技术哲学与职业教育(深圳,518055)

基金项目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双文化视阈下内地新疆民族大学生的心理认同感及影响机制研究”(GD17XXL04),主持人:倪林英;2020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内地高校香港学生国家认同研究”(2020WQNCX189),主持人:王兴立;2020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创新项目“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深圳特色的职业教育文化研究”(6020310013S),主持人:王兴立

猜你喜欢
文化底蕴
浅谈声乐作品的再创作
浅析电视娱乐主持人的素养
川剧丑角精妙绝伦
中国传统元素在新中式空间中的传承与发展
中小学语文课堂的多元建构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文化底蕴对舞蹈创编的影响分析
中学教材中的又一悲剧形象
如何让中学生在作文中体现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