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土地理教学日渐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但如何选取和高效利用乡土地理教学案例是一个难题。“四层一体”理论为乡土案例开发提供了新思路,认为自然层、生计层、制度层、意识形态层四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本文以镇远古城为例,丰富“四层一体”挖掘乡土地理教学的案例,从而使学生从地方视角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关键词】“四层一体”;乡土地理;教学案例;镇远古城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30-0250-02
当前,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深入,地理学界对乡土地理教学很是关注。在地理课堂中,如何选取适当的乡土案例并让案例讲解不再是枯燥的区域知识介绍,是目前乡土地理教学的难点。引入“四层一体”的理念,能够更好地结合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以一个有机的整体视角来看待地区,从而促进乡土地理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四层一体”的理论概述
“四层一体”的理念是文化地理学家周尚意教授在人地关系系统基础上提出的,其观点认为,“四层”指的是自然层、生计层、制度层和文化层[1]。其中自然层可以理解为自然地理要素,如水、大气、岩石、土壤、生物与地质地貌等;生计层包括的是人们用本区域的自然地理要素进行生产生活的活动;制度层是在自然层、生计层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规范的社会制度,如政治、经济、宗教等;文化层即意识形态层,是对于自然与社会各个方面结合诞生的产物,体现的是不同区域的人文风貌、价值与认知取向等。“一体”说的是四层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一层的变化引起其他各层的变化。通过“四层一体”深入挖掘镇远古城的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如表1所示),进一步丰富乡土地理教学的案例形式,拓宽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思路[2]。
二、“四层一体”分析贵州镇远古镇
20世纪80年代,镇远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坐落于黔东,在今天的湖南怀化、贵州的同仁和贵州东南区域的交界处。镇远在历史上被称为舞阳城,是由苗族先民从河南舞阳迁入镇远后所定的名,它的名字源于《贵州通志》一书:“宋理宗宝祜六年(1258年),十一月。宋诏:新筑黄平,赐名镇远州,吕逢年晋一秩。”镇远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秦昭王30年设立的镡城县,距今长达2280年。到了明代,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和汉族大规模迁入,镇远繁荣发展,早期的跨区域社会网络形成。从元明清至今,镇远古城经历了兴盛、衰落和重振阶段,下面详细分析各阶段的“四层一体”情况。
(一)镇远古城的兴盛
黔东南部多以山地为主,盆地较少,所以聚落都建在河谷地区。镇远古城的兴盛得益于特殊的水路位置。贵州东南区域有清水江、舞阳河和都柳江三河,舞阳河占有要塞地位,是沅水航线的开端,连接湘西和洞庭湖。镇远是清代驿道贵阳、平越出湘的必经之地,是黔的主要交通要道之一,其位置处沅江上游关口,由滇至黔的多数货物都是马驮人挑,至镇远后走水运,到达洞庭湖区域。下游的常德、岳阳,到镇远后由水运转陆运,到达滇和东南亚地区。《贵州通史》中提到镇远,它是湖南贵州驿道的中心和军事重镇,有“南方丝绸之路”之称,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重要的影响。
自然层影响了镇远的生计层。受制于险恶的地理环境,耕地较少,当地以从事坝子农耕为主,属于靠天吃饭,耕作环境较差。但河道和军事重镇又使得镇远由“舟车辐犊”的地区形成了“货物聚会”的都会。在军事因素作用下,镇远设立了众多卫所,军队的影响带来了匠人和民众,人口逐渐增多。商人群体通过水运,以镇远为中心,上游销售米、盐等日常用品和军队所需用品,下游倒卖滇黔当地产品。水路繁荣后,沿河两岸建立了众多码头,沿河两岸渐成街市。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大型商行和官栈位居镇远,行业和集市类型多样,如棉布、百货以及火神庙柴炭木料市、万门码头鸡鸭鱼肉市等。民间俗语有言:“镇远街,人挤人,挑窑罐的被撞破,担桐油的挤不出城。”这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当年镇远的繁荣盛景。
生计层影响了镇远的制度层。镇远汇集了数量众多的外商,以乡土为情结,商帮兴起,会馆林立。通过世交和联姻为纽带,商人的社会关系团体由此形成。会馆起到了联系乡情和提高经济利益的重要作用。同乡商客,互通有无,协调扶持,同商共事,控制区域商务活动,形成区域商客竞争,促进各自的壮大。商业贸易以会馆、联姻的方式,形成了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物质交换,商人等群体形成了以商贸为中心的复杂社会网络体系。
制度层影响了意识形态层。商贸繁荣的社交体系中,更容易触发文化的沟通与融合。随着往来的频繁,加上军事要塞的地理位置枢纽,镇远的迁入人口的数量剧增,汉族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融合加强。各异的民族、宗教和迁移文化兴起。镇远当地先后出现了歌舞、雕刻等文化现象,从原始崇拜到儒释道再到天主与基督教传入,各种风气欣然涌现,再到后来清代会馆的建立,商人迁移与建筑文化日渐繁荣。可以看到这一时期镇远古城的“四层一体”是:自然层(河流谷地要塞的位置)—生计层(外商经商带来的贸易经济)—制度层(跨区域的商贸社交网络体系)—意识形态层(繁荣的民族、宗教、迁移文化)。
(二)镇远古城的衰落
这一时期的自然层:镇远古城的舞阳河水量减少,水位变浅。据镇远县志记载,1955年—1987年间有各种灾害性的天气,如干旱、倒春寒、冰雹等,这些都对舞阳河有直接的影响。自然层的改变使得生计层产生相应变化,地理环境的变化使得镇远逐渐失去了推动商贸发展的活力与动力。镇远在军事上的地位有所下降,随后在贸易上也逐渐失去以往的地位,驻守军队减少影响了商人的生意。于是,外地商人纷纷回家或者寻找更好的商机。生计层进而作用于制度层,1935年后,在手工业与农业分离的背景下,商户激增,当地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出现。但地区局势动荡,苛捐杂税,经济兴衰不定且发展缓慢。由于往来贸易的减少,虽然当地仍然保留着民族、宗教、迁移文化,但缺乏经济基础的支撑,当地的意识形态层也受到削弱和遗忘。这一时期的“四层一体”是:自然層(水量不足和浅浅的河道)—生计层(本地薄弱的商业贸易)—制度层(松散的本地商贸网络组织)—意识形态层(待消逝的民族、宗教和迁移文化)。
(三)镇远古城的重振
我国改革开放的早期,镇远以文化旅游为重点,将当地多样的文化资源作为地区经济的增长点。本土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一批批别样的建筑,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镇远跃居为国家109个历史文化名城行列。在政府的帮助下,形成了镇远古城文化旅游区,以镇远古城文化旅游区为轴心,统筹规划古城区、舞阳河、高过河景点,提供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旅游体验。在此基础上,当地也随着文化名城的重振,增强了文化软实力,发展了镇远古城旅游观光,使得中原、荆楚、巴蜀、吴越、闽粤、土著等文化与城外文化交汇的镇远文化焕发生机。因此,有些专家把镇远誉为“世界文化保护圈”,是集民族、宗教与社会的历史博物馆。这一时期的“四层一体”转为:意识形态层(复兴的民族特色、区域融合文化)—制度层(政府主导下的地域社交网络)—生计层(旅游历史文化名城观光地)—自然层(古时河道遗址)。
三、“四层一体”的乡土案例设计
根据以上“四层一体”的分析,教师可以在理解各层关系的基础上,设计相应的探索路径(如表2所示)。学生根据教师指导,获取信息、进行思考,从而全面掌握相关知识。
基于“四层一体”的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具有地方性和故事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各层之间前后的紧密联系,利于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在进行新课和复习课选取当地的乡土案例作为载体,能使学生整体性认知家乡的文化和区域发展。“四层一体”的分析思路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学生知识逻辑联系的困难,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
【参考文献】
[1]周尚意.四层一体:发掘传统乡村地方性的方法[J].旅游学刊,2017(1).
[2]赵文栋,陈亚颦,王俊辉.“四层一体”在地理研学资源开发中的运用——以哈尼梯田地理研学资源开发为例[J].地理教学,2020(2).
【作者简介】
贾川江(1993~),男,汉族,四川达州人,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201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