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虹又
摘要:长期以来,一些高中学校受应试教育惯性思维的影响,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造就了一批在考试中能够获得高分数,但是生活中卻表现较差,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存在较多问题的“高分学生”。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优化育人环境,提升他们的自调节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高中教育;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对策
引言
在高中心理健康教学中,教师要明确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制订合适的教学计划,明确教育培养方向。同时,在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时,教师要注重方法和技巧,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功效。
一、高中“高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20多年高中重点班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高中“高分学生”较之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比如对考试的惧怕、紧张,对学习的焦虑、厌烦,对网络、游戏的迷恋,对家长和亲人的骄横、任性,与他人相处时的自闭、冷漠等。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他们的生活,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然而,“一俊遮百丑”,“高分学生”考试成绩的“俊”遮盖了他们在思想品德、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瑕疵,导致教师和家长对他们更为宽容和偏袒,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他们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反而在学习上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不仅没有得到适时的疏导与化解,反而丧失了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如此,他们的心理问题不断地强化与积累,久而久之,越来越严重。有一名学生以本省前几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高考前他由于极度的焦虑与厌学,曾休学两个月。
为了客观分析“高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主编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为测验工具,在认真学习郑日昌教授的《心理测量学》的基础上[2],对所在学校高中3个年级1800名(每一级重点班和普通班各300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使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了统计。
调查结果显示:所在学校重点班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占43.47%,心理问题严重的占7.16%;普通班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占35.17%,心理问题严重的占5.16%。与国内其他同类研究相比(2001年天津社科院“青少年心理障碍实证与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组对天津市2000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35.31%,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占6.72%),所在学校重点班学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其中对学习的焦虑排在首位,其他依次是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孤独倾向、对人际交往的焦虑等。
二、高中“高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
加强高中“高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增强他们的自调节能力,重点是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保障和优化育人环境。
(一)加强必备品格教育,增强自调节能力
必备品格是指学生必须具备的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综合品质,包括尊重、责任感、自律性、自信、诚实、正直、坚韧、乐观等。必备品格是学生自调节、自主发展、健康成长的动力系统。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必备品格的教育,是造成高中“高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核心因素之一。因此,加强高中“高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加强对其必备品格的教育,培育和发展他们良好的性格品质,提升他们的自认知能力和自调节能力。必备品格教育的关键是要处理好知、情、意、行的关系。
首先,要解决认知问题。正确的认知是打开心结、悦纳自己、接受教育、自主发展的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学会正确地学习;要让学生明确,品优质高的高中学习是以知识习得过程为载体,以提升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养成社会责任意识和正确价值观为核心的自主探究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与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客观对待成绩和荣誉,正确评价自,要帮助学生深刻剖析自,对自己成功与失败的经历进行反思,从成功中积累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学习压力,学会化解、释放、转化压力;要帮助学生懂得压力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常态,是每一位学生必然要面对的问题,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要帮助学生通过调整学习目标以减轻压力,通过提升学习能力化解压力,通过多方面的兴趣活动释放压力。
其次,要解决情感问题。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是热爱学习、向往学习、享受学习、持久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教学内容的科学之美、教学过程的艺术之美,带领学生享受快乐而幸福的学习过程,获得求知的乐趣,发展自主学习能力;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审视社会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强烈的社会责任;要帮助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规划职业生涯,确立人生远景目标,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要引导学生树立中长期目标,激发求知欲望;要引导学生不断通过“跳一跳”能够摘着桃子的近期目标尝试成功,强化求知欲望,进而形成稳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
第三,要解决意志问题。不畏挫折、锲而不舍的顽强意志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保障。教师要了解和掌握“高分学生”在顺境时激情高涨、在逆境中心灰意冷且意志比较薄弱的特点,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突破自、超越自,在实现一个又一个新目标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潜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自信;教师要有意设置有一定难度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挑战自、迎难而上,放手让学生经历挫折和失败,磨炼他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坚定意志,在失败之下不气馁的顽强毅力。
最后,要解决行为问题。行是知、情、意基础上的行为表现。一般而言,在知、情、意都具备的情况下,行便会自然天成。但是,行为体验又促进着认知、情感、意志的提升和发展,“知之真切笃实处,行之明觉精察处”。因此,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知、情、意的培养与提升,又要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与养成。高中“高分学生”学习习惯上的突出问题是眼高手低、拔高求难、贪大求全、粗枝大叶,生活行为上的缺陷是孤傲自负、固执己见、自私任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脚踏实地,从基础与细节抓起,从过程与方法抓起,从生活小事与日常习惯抓起,一点一滴,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知”是基础,“情”是关键,“意”是保障,“行”是归宿。促进“高分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提升“高分学生”的自认知和自调节能力,是预防和减少其心理问题的基本保障。
总结:总之,“高分学生”不是个别人,而是一个很大的群体。研究“高分学生”的成长规律,探讨“高分学生”的教育对策,促进“高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实现“高分学生”全方位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是家长、学校、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董家鹏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践研究[J]辽宁教育,2019,595(10):35-37.
[2]2018年河北省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科优质课评比获奖结果[J]教育实践与研究(B ),2019,4(04):64.
[3]高玉敏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4(21):251-25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董君.如何有效调控中学生的心理压力[J]当代教育科学,2004(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