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燕丽,程梦蝶,马敏,刘力
(杭州市余杭区中医院,杭州 311106)
临床上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主要通过康复训练联合药物等基础治疗,基础治疗能够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多种身体机能,利于术后恢复[1]。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病原因复杂,故单一基础治疗效果不佳,还应积极联合多学科的有效措施[2]。薄智云[3]提出,人体腹部存在一种高级调控系统,可经此调控系统调节个体腹部气血,以达到平衡脏腑经络之效,最终改善个体的脑功能,提高认知能力,此疗法即薄氏腹针疗法。薄氏腹针疗法提倡从调理脏腑着手,目前已被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4]。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是近年来临床研究脑血管疾病后中枢神经系统康复的热点,脑静息态 fMRI的变化情况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密切相关,故临床可经fMRI来评估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康复情况[5]。本研究主要探讨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经薄氏腹针疗法的治疗效果,旨在促进未来该类疾病治疗方案的优化。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杭州市余杭区中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2~64岁,平均年龄(59±3)岁;体质量59.3~68.1 kg,平均体质量(63.87±1.32)kg。观察组中男 18例,女 12例;年龄 51~65岁,平均年龄(59±3)岁;体质量58.9~69.2 kg,平均体质量(64.03±1.24)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余杭区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批准号为2019072406)。
①符合相关西医诊断标准[6-7]。②符合中医阴虚风动证标准[8],主症为瘫痪,认知障碍;次症为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呛咳;舌质红,苔少,脉细。③卒中发病时间>3周。④接受功能性磁共振(fMRI)检查。
①服用影响认知功能评估药物;②非卒中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③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④无精神疾病影响研究配合度。
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参照相关文献[9],给予营养神经、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同时给予康复训练,包括注意功能性加工训练等,均由专业康复治疗师操作,每次30 min。每周5次,共治疗4周。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接受薄氏腹针治疗。选取薄氏腹针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天枢、大横、合谷和太冲,患侧上风湿点、上风湿上点、上风湿外点、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穴。对上述穴位进行常规消毒,避开毛孔、血管进针,准确定位穴位,快速刺穿表皮,进针时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留针20~30 min后出针,出针顺序与进针顺序相同。薄氏腹针疗法在认知康复训练之前进行,每次 30 min。每周5次,共治疗4周。
3.1.1 认知功能评估
治疗前后、随访期(治疗后2周)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10]评估患者认知功能,评估项目为命名、定向力等项目,总分为30分,评分越高表明认知障碍越轻。
3.1.2 执行功能评估
治疗前后、随访期使用连线测验(trail making test, TMT)[11]评估患者执行功能,记录连接25个不同形状数字的时间,时间越短表明执行功能越佳。
3.1.3 记忆功能评估
治疗前后、随访期使用中文听觉词汇学习测验(auditory verbal learning test, AVLT)[12]评估患者的记忆功能,记录复述 15个词语的个数,个数越多表明记忆能力越好。
3.1.4 注意力评估
治疗前后、随访期使用数字广度(digital span,DS)[13]评估患者的注意力恢复情况,记录复述正确的数字,复述正确记为1分,分数越高表明注意力越好。
3.1.5 中枢神经系统康复情况检查
于治疗后,指导患者接受功能性磁共振(fMRI)检查。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双眼闭合,平静呼吸,非任务状态下告知患者保持头部不动;磁共振检查由同一名放射科专业技术人员完成。
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时点单指标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1 两组不同时间认知功能及执行功能比较
两组治疗后 MoCA评分升高(F=634.165,P<0.001),TMT时间缩短(F=1203.467,P<0.001);两组不同时间 MoCA评分和 TMT变化趋势不同(F=321.458,P<0.001;F=732.167,P<0.001);观察组治疗后各时点 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F=63.251,P<0.001),TMT短于对照组(F=70.123,P<0.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间认知功能及执行功能比较 (±s)
表1 两组不同时间认知功能及执行功能比较 (±s)
组别 例数 时间 MOCA评分(分) TMT(min)治疗前观察组 30治疗2周后治疗后随访期对照组 30 9.24±4.81 16.59±6.43 13.21±5.46 12.32±4.01 16.89±6.01 9.96±3.65 19.35±6.23 6.25±3.04治疗前 9.39±4.63 16.61±6.41治疗2周后 11.03±4.97 14.02±4.54治疗后 13.12±5.22 11.11±4.03随访期 16.21±5.74 8.43±4.01
3.3.2 两组不同时间记忆功能及注意力比较
两组治疗后 AVLT增多(F=631.052,P<0.001),DS升高(F=598.487,P<0.001);两组不同时间 AVLT和 DS变化趋势不同(F=311.421,P<0.001;F=171.423,P<0.001);观察组治疗后各时点AVLT多于对照组(F=60.328,P<0.001),DS高于对照组(F=55.698,P<0.001)。详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记忆功能及注意力比较 (±s)
表2 两组不同时间记忆功能及注意力比较 (±s)
组别 例数 时间 AVLT(个) DS(分)治疗前 3.52±1.23 6.21±2.01观察组 30治疗2周后 7.96±1.54 10.42±2.23治疗后 10.11±1.59 13.25±2.65随访期 13.26±1.63 15.96±2.74治疗前 3.56±1.26 6.23±2.06对照组 30治疗2周后 5.03±1.31 8.25±2.31治疗后 8.06±1.41 10.52±2.34随访期 11.11±1.45 13.31±2.69
3.3.3 两组中枢神经系统康复情况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ALFF值增高的脑区有右侧海马旁回、左侧丘脑、右侧岛叶、左侧前扣带回;ALFF值减低的脑区有左侧小脑后叶、左侧颞下回、右侧颞下回、左侧额下回、左侧颞中回、左侧枕下回、左侧顶上小叶。详见表3和表4。
表3 观察组治疗后ALFF值增高的脑区
表4 观察组治疗后ALFF值减低的脑区
患者,男,74岁,治疗前右侧显叶深部、侧脑室旁、基底节区多发散在小斑片状异常信号影,TI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T2mir呈稍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ADC明显减低,自约 0.6。影像描述为右侧显叶、基底节区及侧脑室旁可见片状异常信号灶,T2WI上呈高信号,TIWI上为等低信号,DWT及FLAIR序列上均为高信号,两侧额顶叶、侧脑室旁及半卵圆中心可见等信号,余脑实质未见异常信号;脑室、路池扩大,脑沟加深、加宽,中线结构无偏移。诊断为右侧显叶、基底节区及侧脑室旁急性脑梗死,两侧额顶叶、侧脑室旁及半卵圆中心缺血性改变;老年性脑改变。详见图1治疗前。
治疗后,影像描述为两侧基底节区可见多个类圆形及点状异常信号灶,边界较清,T2WI呈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PLAIR序列上呈低信号;两侧脑室旁可见片状长T2信号灶,FLAIR上为高信号,T1WI、DMI上为等信码。其中侧脑室体部旁可见条片状混杂信号影,DWI及FLAIP上亦呈混杂信号;前实质无殊,脑室、脑池未见明显扩大,脑沟加深、加宽、中线结构无位移。诊断为两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陈旧性)、两侧脑室旁缺血灶、右侧脑室体部软化并胶质增生、老年性脑改变。详见图1治疗后1、治疗后2。
图1 治疗前后fMRI比较
治疗前后比较,原右侧显叶深部异常信号影现片已消失,右侧侧脑室旁、基底节区见斑片异常信号影,TIWI呈低信号,TZWT呈高信号,DCait上呈低信号,边缘伴片状高信号,DWT上呈低信号,边缘伴片状稍高信号;ADC明显偏高,值约132(右侧显叶病灶已消失好转,右侧侧脑室旁、基底节区病灶软化伴胶质增生)。
作为卒中常见严重并发症,卒中后患者的脑部区域或神经网络受损,使患者出现记忆、视空间、执行等多种认知功能障碍,影响康复质量[14-15]。此外,认知功能障碍,不利于康复进展,降低了生活质量[16-17]。因此,采用更好方案来减轻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程度是现阶段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18-19]。
研究[20]表明,常规基础治疗方案因缺乏针对性,忽视认知功能对卒中患者后期康复的重要性,治疗效果常达不到预期。常规基础方案的劣势均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故尽早对其采取合理、有效的干预极为必要且迫切。为提高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对患者在常规基础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实施薄氏腹针疗法,结果显示,两组 MoCA评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TMT随着治疗开展逐渐缩短,且观察组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TMT短于对照组,表明对其联合实施薄氏腹针疗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症状,改善执行能力。分析其原因可能为,人体腹部的经脉与头部、四肢末端的经脉相互连接,从而与体内各脏腑相连接,形成一个整体,故对患者的腹部实施薄氏腹针疗法可达到治疗患者四肢末端,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21]。在记忆功能及注意力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 AVLT逐渐增多,DS逐渐升高,且观察组AVLT多于对照组,DS高于对照组,提示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实施薄氏腹针疗法可显著改善记忆功能及注意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究其原因,薄氏腹针疗法对患者的腹部相关穴位进行一定刺激,可调节脏腑经络气血,使之趋于稳定最终达到治疗目的[22]。
低频振幅与机体脑部的自发波动及功能活动密切相关,而ALFF值的变化不仅能够反映机体脑组织的血流状况,且与机体脑部的自发活动有关[23]。海马旁回、丘脑等与机体的注意力、记忆等认知功能有关,研究显示,卒中患者的海马旁回、丘脑等部位的ALFF值显著减低[24]。而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结束时 ALFF值增高的脑区有右侧海马旁回、左侧丘脑、右侧岛叶、左侧前扣带回,表明薄氏腹针疗法可调节患者多个脑区的神经活动,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康复。顶上小叶、额下回、颞下回等与机体的记忆加工、物体识别等认知功能有关,而研究显示,额下回 ALFF值增高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25-27]。本研究结果显示,ALFF值减低的脑区有左侧小脑后叶、左侧颞下回、右侧颞下回、左侧额下回、左侧颞中回、左侧枕下回、左侧顶上小叶。提示薄氏腹针疗法可调节机体脑部多个区域的神经活动,进而改善症状。
综上所述,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经薄氏腹针疗法治疗效果显著,不仅利于改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执行能力,改善其记忆功能及注意力,且可调节患者多个脑区的神经活动,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