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兆勤教授针灸治疗妇科病经验浅析

2021-12-09 12:36:36于冬冬马田田王永欣庄语魏星宇张晨王文哲康书福李亚苏世康
上海针灸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妇科病脾胃针灸

于冬冬,马田田,王永欣,庄语,魏星宇,张晨,王文哲,康书福,李亚,苏世康

(1.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 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郑州 450008)

杨兆勤(1938—),女,主任医师,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德高望重的针灸专家。1959年到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工作,曾跟随著名针灸前辈翟景南学习。1975—1978年跟随第一批国家援外医疗队赴埃塞俄比亚进行医疗工作,由于临床疗效显著,受到埃塞俄比亚大使馆大使的亲切接见和国外人民的高度赞扬,论文曾在英文报和《阿马哈啦报》上刊登。60余载辛勤耕耘在临床及教学一线,退休后作为特聘针灸专家工作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杨兆勤教授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著名的老一辈针灸医家,在针灸临床方面建树颇丰,溯本求源,师古创新,以其独特见解和精湛医术为河南的针灸临床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针灸治疗妇科病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注重辨证论治与辨经论治相结合,治疗时强调肝肾同补,兼护脾胃;调理冲任,调和阴阳;善用特定穴和经验穴;重视针灸手法的运用并兼顾调神。笔者有幸跟随杨兆勤教授针灸门诊,得其教诲,获益良多,发现其在针灸治疗妇科病方面具有独到经验,现将其经验择其精要,兹做以下整理,望同道斧正。

1 善用特定穴配伍经验穴

杨兆勤教授认为针灸治病,不仅要重视辨证论治,更要重视经络辨证。经络辨证是针灸学科的特色与优势,若忽视经络辨证将极大地影响针灸的临床疗效,制约针灸的临床发展[1]。强调妇女之为病多责之于肝肾经和脾胃经,肾气不足,肝血亏虚,肝气不畅,湿邪泛脾,运化失常,阴阳失调则病从中生。治疗时选穴以天枢、关元、气海、“盆腔点”、血海、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肝郁气滞者配以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太冲,肾精亏虚者配以足少阴肾经之原穴太溪,白带异常者配以足太阴脾经之合穴阴陵泉,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经期前2 d不施予治疗,其余时间不间断。

腹募穴为五脏六腑之气汇集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针灸甲乙经》中记载:“女子胞中痛,月水不以时休止,天枢主之。”杨兆勤教授选取大肠之募穴天枢,有活血调经、调节气血、健脾益胃之效。现代研究证实天枢穴对水肿、腹水、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炎等多种病症有显著疗效[2];《针灸甲乙经》中记载:“气癃溺黄,女子绝子,衃血在内不下,取关元。”关元为小肠募穴,三阴经和任脉交会穴,可温阳理气,温通胞宫,调理冲任;《针灸大成》中亦有记载:“产后血块痛,气海、三阴交。”气海可益气温阳,涩精止带;三阴交可补肾疏肝,健脾养血,治疗妇科诸疾;唐代《外台秘要》中提到“三里养先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故称为长寿之灸”。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合治内府”,凡六腑之病皆可用之。又因阳明经多气多血,女子以血为用,可知足三里在治疗妇科病中作用显著;《百症赋》中提到“妇人经事常改,自有地机血海”,血海可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盆腔点”是杨兆勤教授独创,用于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效穴,位于下腹部,髂前上棘内侧三横指处。“盆腔点”内应女性内生殖器(子宫、卵巢和输卵管),针刺时可引气直达病所,临床上可用此穴治疗妇科病以及泌尿生殖系统多种疾病[3]。气海与三阴交为临床经典配伍,可益气养阴,培本固元,可调节和治疗消化、泌尿、生殖、内分泌及神经等多种系统疾病[4]。关元、三阴交为治疗妇科病的要穴,配伍运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力专而效宏[5]。诸穴相配可温补肝肾、顾护脾胃、调理冲任、调和阴阳,临床运用疗效显著。

2 补肝肾兼护脾胃

杨兆勤教授强调针灸治疗妇科病要以调补肝肾为主,肝肾同源,又有精血同源和乙癸同源之说,肝属木,肾属水,木的枝繁叶茂需要水的滋养,告诫吾辈要理解滋水涵木的临床意义,肝肾共同担负着女子经、孕、胎、乳等重要生理功能[6]。若肝的疏泄、藏血功能失常,肾精肾气亏虚,肾阴阳失调加之冲任不调则会出现月经不调、乳房胀痛、不孕、盆腔积液、卵巢囊肿等一系列妇科疾病。《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肾为先天之本,为天癸之源,主藏精,主生殖,与女子的经、带、胎、产有着密切联系。《临证指南医案》:“女子以肝为先天,阴性凝结,易于拂郁,郁则气滞血亦滞。”《知医必读·论肝气》:“五脏之病,肝气居多,而妇人尤甚。”《香易塘医话》曾提到:“妇人善怀而多郁,又性喜偏隘,故肝病尤多,肝经一病,则月事不调,艰于产育……妇科之症。”可见,调补肝肾在治疗妇科病中的首要性、重要性。

杨兆勤教授认为妇科疾病迁延日久不愈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正气亏损表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治疗时顾护脾胃尤为重要。脾胃健运则气血生化充足,机体自身修复能力增强,五脏皆安。脾的运化以及气血阴阳失常,可导致月经延期、闭经、崩漏、带下、胎停、滑胎、子肿、乳少、产褥热等多种妇科疾病[7]。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景岳全书》:“调经主要贵在调脾胃,以滋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者,则尽善焉。”《女科经纶》:“妇人经水与乳汁,俱由脾胃所生。”故杨兆勤教授认为无论是月经的正常来潮,还是乳汁的正常分泌,亦或是胎儿的正常孕育等都赖于脾胃气血充足以滋养,肝肾之气顺达以充养。

3 顾冲任兼调阴阳

冲脉隶属于肝,素有“肝为冲脉之本”之说。《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气逆里急。”清代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妇科论》:“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原洞悉,而后其所生之病,千条万绪,可以知其所从起。”冲任皆起于胞中,与妇科病联系密切,冲任固养,各司其职,方得月经调顺,嗣育有机。古有“冲为血海”“冲为十二经之海”“任主胞胎”之说。叶天士:“肝肾内损,延及冲任奇脉。”现代有研究称“脑-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是女性生殖功能、月经周期与性激素调节的关键[8]。结合各类医家经验以及现代研究,杨兆勤教授认为肝肾与冲任可相互影响以致病,故强调针灸治疗妇科疾病除补肾疏肝健脾之外,尤应通调冲任二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灵枢·刺节真邪》:“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用针若此,疾于解惑。”针灸通过刺激腧穴来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杨兆勤教授认为,但凡针灸治病,必要考虑调和阴阳,合理配伍腧穴,恰当运用手法以期如《灵枢·根结》所言:“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

4 精于手法兼调神

杨兆勤教授临床治疗常教导笔者,要重视针刺手法的运用,进针要求轻而不浮、重而不拙;多采用疾速进针法,直达预定深度,一步到位,从而降低患者治疗的疼痛等不适感,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且进针后患者得气感速至,留针期间施以小幅度行针即可达到增强针刺感应的目的。针刺顺序是确保针灸疗效的因素之一[9]。“用针如用兵”,先阳后阴、先上后下是针刺顺序的一般规律[10]。杨兆勤教授亦非常重视进针顺序和方向,强调穴位进针顺序和方向一定要把握准确,且进针方向的准确也是快速得气的重要原因,主穴先刺,发挥其主导治疗作用,然后根据辨证再附以配穴辅助疗效,反之治疗作用会相差甚远。在本病治疗时,天枢、足三里、三阴交需直刺以固护脾胃之气,关元、气海需要向下斜刺以引气归元,血海要略向上斜刺以行血活血,而“盆腔点”要向前阴方向斜刺,使针感向前阴处放射,直达病所。

《素问·针解》:“调其神,令气易行。”《灵枢·始终》:“专意一神,精气不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可见调神在针刺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强调操作者要专神守意,意神相守,同时患者要神情放松,意待感传;两神相契,方能气守病所、形神合一,使针刺效果达到最佳,将调神贯穿治病的全过程。杨兆勤教授发现多数妇科病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情志不畅、烦躁失眠多梦等症状,辅以百会、四神聪、上星、印堂共称“七星穴”来通督调神,醒脑镇静[11],临床运用十分必要且效果较好。

杨兆勤教授从医60年来,一直致力于针灸临床事业,心系针灸传承与教育,经常指导我辈针灸临床若想取得较好疗效,必须立足经典,遵循辨证论治,考究针刺手法,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彼此精进。在临床中还要善思考,勤观察,多总结,若能如此,必能获益颇丰。

猜你喜欢
妇科病脾胃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常见妇科病的治疗和预防保健措施研究
健康护理(2022年3期)2022-05-26 02:30:19
好脾胃 养出来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12-02 15:48:21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1-11-27 00:45:49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基层中医药(2020年1期)2020-07-27 02:44:06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得病
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妇科病查治回顾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