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莉
摘要:统编教材中首次出现了阅读策略单元,如何对这样全新的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我们要依据不同的策略单元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教学策略,实现“因文而教”“因学情而教”“从思维方式入手”,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策略 因文而教 因学情而教 思维方式
统编教材中首次出现了阅读策略单元,这对于教材编写者来说是一个创举,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教学领域。那么阅读策略的单元教学如何进行?和常规的课文教学的路径和策略相同吗?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认真查阅专业资料,研究名师经典课例,在比较中有所发现:名师执教阅读策略单元时,根据不同的策略单元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教学策略,实现“因文而教”“因学情而教”“从思维方式入手”,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因文而教”——围绕要素,反复实践
统编版教材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双线编排”“一体化设计”。“双线”指的就是教材编者在单元编排时安排两条线索——人文主题线和语文要素线。教材编者给我们传递了一个理念,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紧紧围绕语文要素来进行,当然阅读策略的教学也不例外。下面我就以四年级上册“提问”单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为例,说说“这一课”的板块式教学设计。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提问”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一课要重点教给学生的是:借助旁批、问题清单等,主动提出问题;学会从“全文”和“部分”两方面提出问题。围绕以上教学重点,我们来欣赏一位优秀老师的教学案例。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板块一齐读课题,学习生字“豌”
板块二根据学情,学习生字词
板块三根据学生的问题,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块四再读课文,继续提问
(一)学生读文自主学习,写出自己的问题。
(二)交流自己的问题。
1.第一次交流:提取不同的提问词。发现提问词可以帮助自己把问题表达得更清楚,打开不同的提问思路。
2.第二次交流:规范问题的表述。用提问词、问号修正自己所提问题中表述不规范之处。
3.第三次交流:学习针对从“部分”这个角度提问。多名学生交流自己的问题,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调整提问的角度。让学生学会针对一部分内容产生问题,可以将问题贴在那部分课文的边上。
4.第四次交流:学习针对从“全文”这个角度提问。
(三)学习课后思考题,再次感知提问的两个角度。
呈现问题清单内容,学生分辨这两个问题:明白什么样的问题是针对“部分内容”的,什么样的问题是针对“全文”的。
板块五整理自己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
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设计的重点在于围绕阅读策略,开展层层递进式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亲历“不会提问”到“学会提问”的过程。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老师紧紧围绕“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这个核心问题,搭建学习的框架,让学生利用表格,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写出提问的问题;在四次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呈现问题清单,梳理提问的角度;最后小组合作学习,整理问题清单。在系统化地指导学生提问的过程中,不仅是学生对提问问题的梳理,更是教师指导学生对自己思维过程的梳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让学生会思考、会学习,从而内化为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因学情而教”——习得策略,实践运用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就是学习“预测”。预测就是读者在阅读时根据有关信息(插图、文字线索),对文本的情节发展、故事结局等方面进行自主的猜测,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文本的信息验证自己猜测,如此反复,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笔者在听课时发现,不少老师在教学时,设定学生第一次读课文的学情,按部就班地走设计环节。然而课堂上,学生的预测和课文内容相差无几,老师也想让学生出现一点“不和谐的预测”,但是学生的思路仍然让老师很着急。究其原因,当学生拿到语文课本之后,已经迫不及待地将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即使课堂上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行预测,努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性,那学习是真实发生的吗?
基于这样的学情,我认为,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换一种思路来进行,从学情出发,让学生习得预测的方法,再读一篇学生没有读过的故事,进行新的预测。下面我们来欣赏著名特级教师朱煜老师《永远倒不了的老屋》的教学设计。
《永远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设计
板块一导入新课,学习生字新词
板块二由词入文,梳理故事内容
(指导学生由人物入手,把故事梳理清楚。)
板块三借助旁批,学习预测有依据
(一)读四个预测,提炼依据。
1.看课本上的旁批,认识预测。
2.出示课后表格,学生合作读,了解预测的依据。
3.全班交流生活经验、读书体会、看图感受。
(二)再读两个预测,运用方法。
(三)预测结局,还原结局。
板块四运用策略,预测一个新故事——《红气球》
在教学设计中,朱老师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预测的方法,然后根据学习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一个新的预测实践,这样的学习活动是真实的。一堂好课是基于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学情,通过有目的的环节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依托单元目标,深入解读教材,找到可以进行的教学点,再根据学情,确定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板块式设计环环相扣,大开大合。
三、“从思维方式入手”——由扶到放,落实要素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程性质”有明确的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吴忠豪教授指出:“语文教学中的学习方法,不是老师总结出来的,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总结出来的。”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将知识的学习从实践的过程中剥离出来,单独教给孩子,那么,我想老师只是在知识上贴了标签,灌给学生而已。
统编教材也非常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培养。四年级上册《牛和鹅》是一篇精读课文。这一课所在的单元语文要素是让学生学会写批注,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批注。课文中出示五处写好的批注,让学生借鉴,练习写批注。对于这样的课文,运用逆向思维来寻找教学的突破点,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来欣赏下面一个教学片段。
《牛和鹅》教学设计(片段)
板块一比较文本,了解要求。首先让学生发现这篇课文和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了解这篇文章是让我们从不同的方面学习写批注。
板块二借助批注,交流阅读感受,再进行写批注的实践。
这个过程是教学的重点,分为几个环节来进行。
1.精读课文中第一个批注,让学生逆向思考,知道批注是针对课文的哪一自然段来写的。(第1自然段)
2.接着告诉学生,原来我们读书时候是可以写我们的感受的。(板书:写感受)
3.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写“我们”欺负牛。读后思考:我有什么感受?
4.全班交流,说说自己阅读的感受。
5.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动笔把刚才交流的收獲写下来,并告诉学生,这就是批注。
6.学生修改批注后,再进行再交流。
从以上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老师是采用逆向思维法,找准教学突破点的。经过读、说、写、再交流的环节,学生亲历一个来来回回的实践过程,学会了在什么地方写批注,如何写批注,而且从相互交流当中,我们发现学生写的批注质量还是非常高的,有效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种不同的阅读策略教学单元的教学设计虽然有不同的地方,但我们细细品味发现他们也有相同之处:教学策略都关注了语文要素的落实;教学策略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学策略都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这些“同”和“不同”也是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的地方。
参考文献:
汪潮主编.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文本解读及学习设计[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