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颖
摘 要:多维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多角度、多系统地激励、开拓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判断和迁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突破定向、单向思维模式,使学生思维的角度灵活多变。为现代化思维方式的发展创造极好条件。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突破学生机械接受的思维模式,而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具有独创精神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因为它一反传统知识传授的注入式、平面式,而改为启发式、主体式,思维完全置于开放有序的系列之中。
关键词:多维教学;学生思维;思维方式
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处在程式化、模式化教学的单一空间里,绝大多数教师仍停留在对知识的静态传授上,学生没有对文本的直接接触、关照、感受和解读,谈不上自主性学习,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打破语文教学的单一空间,运用多维教学构建和谐语文课堂,是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智能结构是多元化的,既可以是某种独特的能力,也可以是能力的组合。既然智能是多元化的,则教师就应运用多维教学法,努力发现学生智能上的差异,根据学生在不同智能上的特长因材施教,设计出符合其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潜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所谓多维就是多思考、多性能、多功效。多维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多角度、多系统地激励、开拓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判断和迁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突破定向、单向思维式,使学生思维的角度灵活多变,思维的效度深刻巩固。为现代化思维方式的发展创造极好条件。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突破学生机械接受的思维模式而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具有独创精神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因为它一反传统知识传授的注入式、平面式,而改为启发式、主体式,思维完全置于开放有序的系列之中。
一、善于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则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通俗地讲,学习的本质是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的逐步转化、循环往复、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在一篇课文学习中,教师有意识地提出疑问,使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示、互相学习,从而更有效地提高理解,开拓思维。
二、善于生疑激趣,组织争辨
(1)对有分歧问题的争辨,要引而不发。引,是为了打开思路;不发,是不过早地下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有利于思维的深化周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对带有推测性问题的争辨,应引导学生抓住实质。
(3)对反常性问题的争辨,要引导求“常”。
(4)对疑窦较深的问题,要适当暗示。暗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去进行创造性思维。暗示的方法有多种:
“边缘”暗示。即围绕疑难问题,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的“边缘”问题作设问启发,逐步导入并接近问题的核心。
“原型”触发。即拎出一般人头脑里常有的原始想法,再把它推到眼下新问题、新现象的特定场合下加以审视,就容易发现思原型维的缺漏的荒缪。
设疑暗示。即教师有意识地设疑问难,打开通的真理的闸门。善于保护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保护学生显露出来的创造意识,做到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世界,注意学生的新鲜直接感受,即灵感爆发式的领悟和理解,积极肯定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见解,让他们燃烧起创造思维的熊熊烈焰。
三、善于抓住时机,点拨指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应善于抓装愤”、“悱”之时,巧妙点拨,使学生思路豁然开朗,顿开茅塞。常见的点拨有:
直观性点拨。即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上有近似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思维畅通。
情境性点拨。即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新感的境界,让学生张开智慧的双翅,去探求解决问题。
联想式点拨。即从学生已知的问题,引导他们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由此及彼,探本求源。就象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弗来明从葡萄菌突然死亡而发明青霉素那样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迁移式点拨。这是启发学生从已知问题去思考与之相关的新问题的一种方式,却所谓“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经常引导学生求同或求异。
诵读式点拨。即在朗读中对学生指导,以此增强记忆,培养思维能力。
在我的教育实践中,我一直谨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培养解题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但无论哪种途径和方法,最根本的、相通的是离不开思维的训练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无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需要广泛涉猎,长期积累。传统的语文教学对材料的容量问题一直比较棘手。因此,涉及内容的宽泛性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就成了一对比较突出的矛盾,而基于网络资源的多媒体教学具有丰富性与交互性特点,能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能极大地扩展语文教学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在处理信息能力方面也得到学习与锻炼。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呈现出各种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画面,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驱使他们更积极地开展创造活动。
参考文献:
[1]张洪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J].商业文化,2010(10):231-231.
[2]季春新,变教为导——浅谈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0,10: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