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不同学段经典诵读课堂的构建

2021-12-08 01:21王小庆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31期
关键词:课堂构建经典诵读小学

王小庆

摘要:经典诵读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方式。诵读重在读,而不是机械记忆的工具。本文以小学经典诵读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学段的小学生,提出不同的策略、不同的目标,从而促进经典诵读课堂实效性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 经典诵读 课堂构建

国文经典是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的妙义所在,重要性毋庸置疑。让学生在亲近经典、承续传统中涵养心性、增长智慧,这样的经典诵读价值与意义的判断也早已成为广泛共识。

近年来,随着对国文经典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国文经典进入了课本,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经典诵读课堂教学,也已通过学者研究和学校实践积累了很多经验,成了人们学习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的范本。但不得不说的是,很多学校的经典诵读课堂教学仍存在耗时低效、良莠不齐的现象。究其根本,是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诵读”,而过于看重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于是,经典诵读成了机械记忆,成了学生的负担。经典诵读课堂教学偏离了相应的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也就很难适应社会、适应学校、适应学生。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我们把握“诵读”一词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段特点,引导学生以读为主,从实然角度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知识掌握状态,引导不同学段的学生都能在诵读活动中既达成知识、方法的掌握又获得兴趣、能力的培养,从而构建起和谐有效的诵读课堂。

那么,具体可以怎样去做呢?

一、读出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在实施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切实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丰富阅读储备。小学第一学段的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意志力,所以,在该阶段进行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的前提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经典中蕴含的艺术价值与精神财富,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拉近学生与经典之间的距离。比如教学《静夜思》时,我便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扮演诗人李白,说说当时自己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媒体课件中的悠扬音乐和精美画面,可以让学生接受各种符号的冲击,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如学习《画》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动画片,让他们透过具体的中国画对文本的文字產生具体的感悟。

其次,教师范读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之一。教师抑扬顿挫、富含感情的范读,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悠扬的朗读声飘入诗篇,感染学生的情绪,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范读快速把握文章大致内容与情感,避免因理解困难而影响诵读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敕勒歌》时,二年级学生很难产生那草原苍茫无边、牛羊遍地的感觉,但并不妨碍我通过配乐朗诵这首诗带给学生冲击,他们对这种异于自己所在环境的景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增强了理解文本的兴趣。

最后,开设经典诵读趣味课堂,保证诵读量。为保持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我结合平时的经典诵读活动,紧扣教学目标,举办“经典人物扮演比赛”“诗词接龙竞赛”等活动,力求让孩子们都动口、动手、动脑,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营造相适应的氛围。

二、读出语感

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中,其中四年级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因此,经典诵读课堂对小学第二学段学生的要求不能止步于读通读顺、读出兴趣,而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恰当使用诵读方法的灵敏度。

小学生语感培养的关注点主要有三:第一,讲究重音。字句诵读的轻重是根据文中作者的情感起伏来定的,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声音的轻重表现出作者情绪的转化,读出语句的跌宕起伏。如在教学三年级《早发白帝城》时,我着重关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的“万”字,指导学生进行品味,学生自然将这个字处理成重音,以凸显作者轻松、喜悦的心情。这样的品味、感悟过程,就是学生理解语感的过程。

第二,划分节奏,感受韵律。经典古诗文往往节奏和谐,颇具韵律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调整呈现诗词朗读的音调、音量,以把握诗词节奏感,这是体悟经典古诗文之美的重要一步。如在教学《惠崇春江晚景》时,我不急于帮学生划分节奏,而是让他们自由去读,读到一定程度时才谈节奏的划分。自然,学生通常会划分为“二二三”的节奏,但同时也可听到接近“四三”的节奏。这时我引导学生,七言诗多采用“二二三”节奏,但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朗读需要处理成“四三”节奏,只要能展现节奏的和谐、韵律美即可。这样的引导,可使学生更关注诗句的节奏韵律之美,也能体悟到体现节奏韵律的音色、音调、音量等基本要义。

第三,调整语速。语速代表诵读的快慢,要根据人物的不同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其中,在表达放松、激动、自豪等积极情绪或危急局势、关键情节时,语速可以适当加快,在表达焦虑、悲伤、痛苦、忧思情绪时,语速可放缓。比如教学《出塞》,学生充分品味诗句之后诵读时将“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读得过快,在互相评议时,我指导学生理解这句中时间跨度之长、意境之深,他们自然就明白了诵读时需要低沉些、缓慢些。

三、读出意涵

小学第三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诗文诵读经验,已经可以借助教材读出兴趣、读出语感,这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读出意涵。读出意涵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明晰写作背景,把握情感基调。如《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都是杜甫所作,感情色彩却天差地别,结合写作背景学生得知,《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期间,作者眼见国已不国、民不聊生后所表达的忧伤与感叹;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于“安史之乱”以后,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的美好期望。两首诗一悲一喜,对比强烈,更能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胸怀。

二是抓“词眼”“字眼”,细细揣摩。诗人的情感和灵魂常凝聚在一字或一词中,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字词细细揣摩,领会文章意涵也就水到渠成。例如,《春夜喜雨》中我抓住“喜”字,引导学生品味究竟“喜”从何来;《独坐敬亭山》中我抓住“独”字,引导学生用心理解诗人到底“独”在何处。抓住这些字眼,引导学生思考、品味,一节课的教学自然也就串联起来,诗的意涵也就不言自明。

三是放飞想象,读出意涵。古诗的高度凝练性给读者留下了自由遐想的空间,诗人寥寥几笔常能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因此,学习古诗时应引导学生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填补空白,将寸幅笔墨回归广袤大地,将点点星辰连成璀璨星河,由景悟情,由情拓展。比如教学《示儿》时,我引导学生想象“死去元知万事空”,到底会有哪“万事”呢?学生经过品味,理解到财产、子女、声誉、地位等等,而这些并不是作者牵挂的,仔细品味这句,就能与后面一句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从而更深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课堂构建经典诵读小学
小学英语“四有”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及其研究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唤醒、发掘、传达
浅谈阳光语文课堂的构建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