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娇,张甜甜
(1.红河学院国际语言文化学院,2.红河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云南蒙自 661199)
亲属称谓词是词汇系统中语义功能精密、描述准确、内涵丰富的一类词。作为一种基本词汇,以简洁明了、相对固定的结构形式表现出深远复杂、意蕴深刻的婚姻制度、家庭宗法制度、组织结构和亲属关系。亲属称谓词是标明一个民族血缘、婚姻关系的语言符号,其语音特点、构词方式、词源能够直接反映了本民族语言自身的特点,并间接映射出这个民族的家庭结构、社会关系、文化特征。
孟德县地处越南莱州省西北部边境地区,与云南金平县接壤,边境线长130.2千米,下辖1镇13乡,其中,6个乡与我国金平县接壤,包括:秋鲁(Thu)、卡朗(Ka、木噶(Mù)、大坝(Tá)、巴乌(Pa)、巴卫石(Pa)。孟德县是越南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方,木噶、新头(Xín)、中寨(Trung)、秋鲁、卡朗等5个乡居民绝大多数都是哈尼族,使用哈尼语进行日常交流,受其他民族影响较小,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保留了哈尼语独特的文化。
亲属称谓词是越南哈尼族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哈尼族交际中不可或缺的表达形式。通过对越南莱州省孟德县哈尼族亲属称谓词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本文选取哈尼族日常生活中常用的44个亲属称谓词语作为研究对象(详见表1),据此考察越南哈尼族亲属称谓词的语音特点、构词方式,并对词源进行粗浅探讨。
表1 越南哈尼族主要亲属称谓表
在表1中,以“己身”为中心,包含了上至(外)祖父母下至(外)孙子女共五代的血亲称谓,涵盖了越南哈尼族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常用的亲属称谓词。从以上44个亲属称谓词中可以看出以下整体特点:第一,重视核心家庭。严格区分核心家庭与核心家庭外的亲属称谓。在父母这一辈,父亲称谓“a31da33/a55pa33”区别于“伯父da55mɔ33”“姑父a31sɔ31”“姨父a31sɔ31”。母亲称谓“a31ma33/a55ma33”区别于“姨母ma55ma33”“姨mɯ55mɯ33”“舅母mɯ55mɯ33”。在子女这一辈,儿子称谓“za31lhu33”区别于“侄子za31du33”“外甥”。核心家庭外的亲属称谓具有概括性,姑父和姨父都可以称为“a31sɔ31”,姨和舅母都称为“mɯ55mɯ33”。第二,男女有别。性别之分是人类语言中分辨亲属的基本要求之一。越南哈尼族亲属称谓有明显的男女性别差异,不论是同辈兄弟姐妹,还是祖辈、父辈、儿辈、孙辈之间,性别意识极为明显。女性称谓词中常带有“ma33”,男性称谓语中常带有“pa33/pɔ55/pha31”。第三,注重区别辈分。辈分是亲属称谓中不可或缺的结构原则,也是婚姻关系的协调因素,决定着亲属称谓的面称使用。在越南哈尼族亲属称谓中,用不同的词语标记辈分。“pɔ55”标记祖辈,“za31”标记儿辈,“”标记孙辈。第四,内外有别。在越南哈尼族亲属称谓中,“祖父/母”在前加“khɔ55tɕu31”,“外祖父/母”在前加“ni55tɕu31”。“孙子”称作“”,“孙女”称作“”,“外孙”则在前加“ni55”。
通过分析以上的语言结构,可归纳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结构特点。越南哈尼族亲属称谓词都是以元音作结尾的音节,即开音节,每个音节由一个辅音+一个单元音及声调构成。绝大多数亲属称谓词由双音节词构成,少部分由三音节词和四音节词构成,以上44个亲属称谓词中,有34个为双音节词,2个为三音节词和8个为四音节词。
2.韵母特点。越南哈尼族亲属称谓词中的韵母均为单元音韵母,无复合元音韵母。
3.调值特点。大部分亲属称谓词的调值组合相对固定,均为“31调”和“55调”。其中,带有“a”词头的亲属称谓词,除“a55kɔ33(哥哥)”和“(姐姐)”为55调外,其他的均为31调。
4.借词特点。受汉语西南官话的影响,吸收、借鉴了其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和读音,比如“a55kɔ33(哥哥)和“a55dzε31(姐姐)”就是汉语借词。
亲属称谓词是哈尼语中的基本词汇,具有稳定性、常用性的特点,组合、派生有一定规律。分析越南哈尼族常用的44个亲属称谓词,主要构词方法有以下三种:一是附加式,即由词根加附加成分构成,“(词缀)+词根”或“词根+(词缀)”。使用最普遍的词缀是“a31”和“a55”,表1 中出现的前缀“a31”或“a55”的亲属称谓词都属于附加式。二是复合式,指至少由两个不相同的词根语素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词的方法,即由“词根+词根”的方式构成。如在“母亲a31ma33”前加上“khɔ55tɕu31”则变成“祖母”,加“ni55tɕu31”则变成“外祖母”。三是重叠式,越南哈尼族使用重叠的亲属称谓并不多,主要有3个。如“ma55ma33(伯母)”,“mɯ55mɯ33(舅母)”,“ɣɔ55ɣɔ33(舅父)”。
此外,越南哈尼族亲属称谓词具有词根标记特性。部分亲属称谓词词根语素能够标明被称呼者的性别。“ma33”在越南哈尼语中常用于指“女(与男性相对,表示女性)”或“母(与公相对,表示雌性)”。在女性亲属称谓词中,常使用“ma33”来标记女性,如“a31ma33(母亲)”“ma55ma33(伯母/叔母/姨母)”“khɯ31ma33(儿媳)”“(孙女)”。还有标明男性/雄性的语素“pa33/pɔ55/pha31”,包含这三个词根语素的亲属称谓词大多表示男性亲属,如“khɔ55tɕu31a31pɔ55(祖父)”“ni55tɕu31a31pɔ55(外祖父)”“a55pa33(父亲)”“ju31pha31(岳父)”“(孙子)”等。
在越南哈尼族,亲属称谓中的“男性”称为“pa33/pɔ55/pha31”,“女性”一律称为“ma33”。动物类的“公性/雄性”称为“”,如:“ȵu31ni55la31xi55(公黄牛),a31ȵu31la31xi55(公水牛),(公山羊),jɔ55pha31(公绵羊),(公猪),(公狗),xa33phø55(公鸡);动物类的“母性/雌性”一律称为“ma33”,如:“ȵu31ni55ȵu31ma33(母黄牛)”,“mɔ31ma33(母马)”,“(母山羊)”,“jɔ55ma33(母绵羊)”,“(母猪)”,“khɯ31ma33(母狗)”,“xa33ma33(母鸡)”。植物类的“雄性”称为“phø55”,“雌性”称为“ma33”,如:“(雄花)”,“(雌花)”。此外,可以参照哈尼语的性别词,如见表2:
表2 越南哈尼语性别词
由此可见,哈尼族亲属称谓“pa33/pɔ55/pha31/ma33”与动植物“两性”词“”同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越南哈尼族亲属称谓中的“pha31/ma33”和动植物“两性”称谓“pha31/ma33”是越南哈尼族对人类和物种性别在语言中的直接反映,是哈尼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对人类和动植物的“两性”的认知结果,反映了哈尼族的性别观。
越南哈尼族亲属称谓中的“a55kɔ33(哥哥)和“a55dzε31(姐姐)”为借词,与汉语中的云南方言同音同义。越南哈尼族集中居住在越南北部山区,越南哈尼族长期以来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这为哈尼语中保留汉语借词提供了历史依据。杨六金等认为,“越南哈尼族的历史传说、族源、族称、迁徙和父子连名谱系等内容表明他们和中国哈尼族同源,并且是从中国云南南部和老挝西南部迁徙过去的。”[1]越南哈尼族研究专家朱垂莲(Chu Thùy)认为,现今居住在莱州省和老街省的大部分哈尼族都是从云南省金平、绿春两县迁徙而至。[2]在越南学者罗玉(Lò)和裴国庆(BùiKhánh)的《莱州孟德哈尼族对森林、水源的开发和管理》一书中也提到:哈尼语词汇中存在一部分汉语借词。[3]绿春县大寨哈尼话中的“哥哥”称为“a55go33”,越南哈尼语为“a55kɔ33”,这是越南哈尼语语音系统演变中的浊辅音清化现象,符合藏缅语族语音演变规律。
哈尼语与拉祜语同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拉祜语中的“khɯ55ma33”可以简称为“khɯ55”。在越南哈尼语中“khɯ31ma33(儿媳)”的中心语是“khɯ31”,“ma33”经常用于哈尼族和拉祜族的女性亲属称谓。
另外,“a31ni55”是对“弟弟妹妹”的称谓,但在现代亲属称谓中,在“a31ni55”后加“za31mi31”成为对“妹妹”的称谓,“za31mi31”在这里是“女人/女性”的意思。
亲属称谓系统是人类社会家庭状况的原始记录,罗常培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民族中的亲属称谓可作为研究初民社会中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的佐证。[4]越南哈尼族亲属称谓与越南哈尼族婚姻、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越南哈尼族亲属称谓可以大致分析出越南哈尼族婚姻经历过血缘群婚、普那路亚婚、对偶婚三种婚姻形态,当下越南哈尼族在国家“一夫一妻制”的要求下,早已进入对偶婚时代。
血缘群婚指同辈的亲兄弟姐妹和从兄弟姐妹集体相互通婚的模式。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婚姻形态。越南哈尼族亲属称谓中尚保留着这种婚姻形态的遗迹。在父母辈,伯母、叔母、姨母同称为“ma55ma33”,姑父、姨父同称“a31sɔ31”,舅母、姨同称“mɯ55mɯ33”,没有区分血亲和姻亲。血缘婚姻的根源是同胞兄妹互为夫妻,从洪水神话中的兄妹称呼,当今兄妹称谓与情哥、情妹在语音、语义上的关联及哈尼族父子连名谱系中两位男女祖妣关系,足以证明哈尼族存在过血缘婚姻。此外,“姐夫”与“姑父”“姨父”同称“a31sɔ31”,这也反映了不同辈分的人互相婚配的现象,是血缘群婚制的结果。
血缘婚后来演变为普那路亚群婚,也叫伙婚,伙婚是若干直系和旁系的姐妹集体地与彼此的丈夫相互通婚,或者若干兄弟集体地同彼此的妻子通婚。这种婚姻形态排除了亲兄弟姐妹通婚,婚配对象变为姑或舅家的子女,以血缘为纽带的母系氏族开始建立起来。甲氏族的兄弟姐妹与乙氏族的兄弟姐妹互为夫妻。在母系氏族时代,兄弟们与这些异氏族妇女所生的子女便留在异氏族内,而留在本氏族内的血亲,只有各代女儿的子孙。因此,甲氏族的男性为其姐妹子女的舅父,甲氏族的女性为乙氏族女性子女的舅母、姑母。[5]再加上外甥与表姐妹又互相婚配,于是出现表姐妹的姨母为外甥的舅母,因此出现舅母、姨母同称为“mɯ55mɯ33”。姨舅不分的亲属称谓,表明古代哈尼族社会经历了普那路亚群婚家庭阶段。
对偶婚由普那路亚家庭发展而来,是由伙婚向单偶婚过渡的一种婚姻形式。对偶婚使得子女亲生父亲的身份开始能够被准确地识别,“a31da33/a55pa33(父亲)”的出现标志着对偶婚的形成,并最终发展成为专偶婚。
亲属称谓词是越南哈尼语中的基本词汇,前述44个主要亲属称谓包含了上至祖辈下至孙辈共五代人,反映了越南哈尼族亲属称谓重视核心家庭、区分辈分、男女有别、内外有别等特点。越南哈尼族亲属称谓词均为开音节,由2-4个音节构成,其中双音节词占绝大多数,调值较为固定,有汉语借词现象。构词方式以附加式和复合式为主,具有词根标记特性。“两性”亲属称谓源于哈尼先民对动植物“两性”的认识,“父母、男女”的许多称谓都与“公母”有渊源关系。越南哈尼族亲属称谓中个别词语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其他语言、汉语具有同源关系,有的称谓直接源于云南汉语方言。通过对越南哈尼族亲属称谓的分析,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古代哈尼族由血缘婚,经过普那路亚婚和对偶婚,到一夫一妻婚和现代个体家庭发展演变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