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建设的现实困境
——以秘书学专业为例

2021-12-07 09:37姜秀麟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秘书学第二课堂课程体系

姜秀麟

(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作为一个2012 年刚刚被教育部批准增设的本科专业,秘书学专业所具有的复合性、交叉性等特点是有优势的,是契合社会形势和就业环境要旨的。在“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的大背景下,它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逐步明确学科定位,科学合理地开展学科建设,以实践和就业为导向,形成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以此为出发点,在进行课程安排时应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技术技能等综合应用能力,使之能够适应岗位要求,独立承担各类秘书工作,成为具有创新实干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浓厚的应用型特色使秘书学专业注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实践教学不可取代的重要性便被凸显出来。在传统的理念中,日常教学即第一课堂,主要承担着系统传授基础素养和理论知识的任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但要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除了在第一课堂上集中发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充分利用能创新、重实践的“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以第一课堂为基础、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实践育人为宗旨,在常规教育教学之外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形式和实践活动。它力图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衔接,相较第一课堂,更加开放、灵动、实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高效地协作。由于“第二课堂”自身的一些隐性特质使它常常被忽视或简单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不够优化

继承学校办学的历史传统,切合本校生源实际,高效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实现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新作为”,加上具有个性特征的课程结构是院校课程体系设计的核心内容。部分区域性院校由于地理位置、区域经济、办学理念、实训条件等现实原因所限,导致“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建设和实施浅尝辄止,未能发挥特有的作用和影响,逐渐被人才培养体系边缘化。由此,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均与“第二课堂”等实践环节发生偏离,使之缺乏必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没有与第一课堂进行有效衔接。

日渐复杂的就业环境让部分设有秘书学专业的院校不约而同地提出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以提高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付出了大量的心力。但仍有一些实际问题亟待解决,如课程体系建设不够优化合理,偏重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考察等,无法体现秘书学的专业特色和岗位要求。这可能会导致院系在课程设置时,一方面秘书学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培养等专业核心课程群所占比重低,个别基础理论课程喧宾夺主,课程安排整体上变成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等中文类、管理类专业的缩影,无法体现秘书学的真正专业优势;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对“第二课堂”产生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过度解读其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功能,同样会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与整体育人结构不协调。例如在特定时期内组织的项目过繁、活动过多等问题,学生在正常课业之外压力倍增,使其疲于应对或流于表面,不仅没有达到预期培养目标,反而损伤了学生参与实训活动的积极性,客观上会削弱“第二课堂”原本承载的功能,无法积极高效地锻炼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评价机制与质量监控体系不够明晰

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行进过程,需要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来对其进行估量,其中包含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进行的过程等做出信度、效度等方面的价值判断。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容易出现判断方法过于简单、一味追求高效等形式化的问题。

相关活动的组织、实施及课堂的延展均需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精心设计,对学生在“第二课堂”行进中各个环节的表现进行观察,并给与相应的成绩评定。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机性,缺乏必要的客观评价标准,因此对教师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要求很高。如在班级或小组内部,每位同学的个性和能力不同,其应对挫折或奖励的心理准备也不同,有些人受到挫折或奖励后会激发信心,主动参与活动的挑战,形成主动参与的意识,从而提升能力和综合素质,成为活动的受益者;相反,有些学生会逐渐打消参与的热情和信心,出现懈怠的情绪或逆反心理等,使活动的参与人数逐步减少,受益面也随之缩小。教师要从实际学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作全面的考量,不能用过往僵化的思维去评价,要鼓励学生特长发展、个性发展,客观合理地评教评学,充分尊重师生的个性特质,构建一个和谐高效的“第二课堂”运行环境。

相关活动的组织并不是越丰富越好,而是要切合院校和师生实际,既要符合教育教学的一般运行规律,又要有利于达成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就更需要一个恰切的质量监控系统。另外,活动并不是一定要离开第一课堂才能进行,也可充分利用课前、课后时间,如开展课前或课后讨论活动,使学生以发散的思维和开阔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能够灵活、自由地运用得体的语言表达出来。另外,秘书学专业的相关职业技能大赛、秘书节系列活动、求职模拟大赛等的不定期举行,也能够实现教与学的双赢,但活动中会出现许多的随机变量,所以明晰的课程评价机制与质量监控体系显得十分必要。

三、软硬件教学条件不够完善

以秘书学专业的硬件设施为例,许多院校在实训室的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实现了“订单培养”。但限于传统观念、办学资金等条件的束缚,也有的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缓慢,学生实际操作锻炼的少,影响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还存在着各种实训设施已明显落后于科技条件的发展等现象。即便建成若干实训室,也是多个专业共同使用,缺乏明确的专业特征和职业指向性,未能强化秘书的职业技能;有些实训室建成后,大部分时间都在闲置,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秘书学专业是需要大量实践训练的应用型文科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训必须得到充足的保障,如会议组织与管理训练、现代办公技术训练、职业情景模拟等技能性的训练。社团或学校范围内各岗位的实训轮转不失为一个上佳之策,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来说还是不够的。

以专业软实力而言,部分地方院校存在师资不足的现象,仅通过学校内部的调整和补充无法解决实际需求,可考虑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引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当前秘书学专业的主要师资力量大都脱胎于传统的中文、管理等专业,个人的综合素质是毋庸置疑的,但也存在着知识素养和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相对偏弱的不足,教学时可能会偏向于传统专业的教学方向,逐渐模糊了秘书学的专业特色。比较理想的是成为既懂基础理论教学又会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或“全能型”教师,以适应现今的生源情况和专业发展。另外,限于办学条件、办学规模、运行机制等因素,部分教师缺乏多渠道、多层次的专业发展路径,无法准确把握专业领域内的发展动态和行业标准,这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面对“第二课堂”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深化教学改革,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体系建构

个别院校的“第二课堂”建设定位不明确、设计不成体系,过度依赖常规的教育教学,甚至没有独立的课程安排,无法对学生进行综合、系统的训练,产生了大量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匹配、效率低下的活动,降低了“第二课堂”的实际效果与学生的参与热情,发生了负面的“化学反应”。对此,地方性院校可立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合理地对秘书学专业“第二课堂”课程体系进行建构,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践行“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宗旨。

秘书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至少应包括人文艺术、科学技术、实验实训等几方面,既要熟悉文史、管理、经济和现代办公技术等方面的常识,也要系统掌握秘书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能。据此,构建课程体系时,可在通识通修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外,设置多元选修模块与综合实践模块,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重基础的同时促进学生特长发展。例如我校秘书学专业充分考虑到了地理位置及商业水平等实际情况,积极转化其中的不利因素,利用与俄罗斯接壤、校内外语师资力量丰富等条件,配置了涉外秘书日语、俄语方向特色模块,不定期举办校园外语比赛、中外文化活动周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从方案的提出与制定、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场地设施的规划与利用,到经费的审批与使用等各个环节和流程都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较大的帮助。另外,还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通过社团活动提升综合素质。同时要强化真正的岗位锻炼,院系通过组织协调将学生推荐分配到校内各管理岗位从事实际秘书工作;每学年小学期,要求学生到校外实践单位从事实际秘书工作,提倡“学习+兴趣”、“学习+技能”、“学习+实践”的多元学习方式。

2.依据专业特质,设立切实可行的课程评价机制

“第二课堂”的特殊性质要求高校后退一步,由育人行为的经管者转为学生活动的鼓励者;教师向后退一步,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实践活动的引路者;学生则向前进一步成为活动的中心和主要参与者。在身份转换的过程中,课堂内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绩以及教师工作量的核定等一系列重要环节都需要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

为了避免固化评价模式的出现,评价主体应基于秘书学专业的整体育人目标和专业特质,即要拥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办公室管理能力、公关协调能力、公务策划能力及商务、法务处理能力和办文办会能力等。以基本岗位要求、核心竞争力、综合素质等为出发点去安排“第二课堂”活动,不能违背整体培养目标,单纯追求考试至上、分数第一,实践育人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应将学业评价和课程评价视为两个维度,不能忽略课程和教师本身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中,除继续采用传统的考试制度进行学习效果的测评外,还可引入学业导师、行业导师等第三方评价以使测评更加客观。学业导师是专业内为每位学生配备的,负责指导学生的大学生活。行业导师可以是学生在校内轮岗实习时配备的具体岗位指导老师,也可以是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配备的一线秘书工作者。同时提倡以赛促学、服务促学等,在每年国际秘书节期间,举办系列秘书学专业竞赛,广泛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级各类专业学科竞赛等,注重活动、竞赛中的过程性考核,多角度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鼓励学生特长发展、个性发展,客观合理地评教评学,充分尊重师生的个性特质,构建一个和谐高效的“第二课堂”运转环境。

3.多举措并行,强化教学条件保障

仔细梳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第二课堂”之间的关联,会发现“第二课堂”的深层次内涵对当前的教育改革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学资源优先运用于第一课堂的同时,也应尽量保障“第二课堂”的活动经费和场地,这就需要来自学校层面和师资方面的大力支持。为了提高日后工作中的竞争力,有必要开展大规模的业务能力培训,各行业、多种工作场景的实训模拟的重要性不断显现。如在学校内部由学生自愿进行各岗位轮换的实习实训,能提高学生的参会办会、公文写作、言语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如此就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的诸多资源来促进专业发展。同时也要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与域内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的交流合作。

师资方面也应注意培养与训练,可提倡每门课程由两名或以上的教师组成课程教学与合作团队,集合多人的智慧和力量,在实际调研、精心研发、高效教学的基础上积累经验,细化教学导向、考核方法、教学评价等内容。也可实施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以能力和问题为导向,在广泛阅读、深打基础之上,进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与此同时,专业特色明显的教材编写和研究、有较强实践经验的行业指导教师的聘请等也都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多线程同时发力才能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另外,秘书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应注意推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打造符合区域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优势专业,在吸收传统专业优势的同时,创新办学理念,发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形成“文科+理科”、“文科+工科”、“文科+文科”等专业特色明显、有竞争力、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如涉外秘书、科技秘书、医疗秘书和法律秘书等行业岗位就需要复合型的学术背景才能胜任。

总之,“第二课堂”的时间安排、方式选择等灵活多变,是自主学习的良好平台,能够以学以致用的实践方式,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秘书学专业的特色使它要求“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互相补充,以求能够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知识和素质结构,促使其全面提升综合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若能优化合理地安排二者的布局,使之形成一个圆融高效的运转体系,必将大大地提升育人质量。

猜你喜欢
秘书学第二课堂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建党百年秘书工作与秘书学发展研讨会召开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01—02合刊
秘书学专业教育统计报告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秘书学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