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大学英语教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2021-12-07 09:37高青龙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应用型大学

高青龙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来临,社会各个领域均亟需大量既具备较高英语应用能力又掌握丰富专业理论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当前大部分毕业生在完全满足用人单位或企业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毕业生在校期间虽接受了专业的英语教育,却因受传统应试教育所影响,导致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在实践应用方面有所欠缺,哑巴英语现象仍存在。由此可见,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人才培养,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培育应用型人才成为多数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的根本教育目标。

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所培育的应用型人才指的是可把英语语言视作工具,并从事与自身专业学科有关岗位工作的专业人才。若想使大学生在毕业后满足用人单位与企业对英语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学校与教师应共同努力,完善英语课程体系设置、改革英语课堂教育模式,健全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充分优化英语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成效与质量,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各领域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一、大学英语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1.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

为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20 世纪90 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展开了结构性的布局与调整,国内多数专科院校通过合并形式上升为本科学校。国家教育部门引导其合理定位,促进了新升格院校科学发展,并在2002 年第一次提出应用型本科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同时,对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办学内涵从整体目标与发展规模、学科专业、办学层次及服务对象等层面进行明确定位,指出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应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以时代形势变化为基准进行及时且合理的调节,充分满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诉求,满足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及跨文化交际的需要,这对于大学阶段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2007 年国家教育部门又针对大学阶段英语课程教育提出明确要求,该要求对国内高等院校英语教育具有指导性,同时对于大学阶段英语教育的基本性质、总体教育目标、课程教育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师资力量培训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培育等层面进行了具体化规定,明确指出了高等院校可基于相关标准,以学校自身办学实际状况为基准,适当调整英语教育模式。

2.教育改革的必然需求

国家教育改革及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肩负着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科学技术文化发展以及推动现代化社会建设等历史任务。国内各高等院校必须提升各专业人才培育的质量,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与创新工作。大学英语教育课程改革及创新最高效教改工作的核心环节,具体包括3 大内容:首先,明确大学英语教育要求,制定培育学生群体英语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力与口语能力的教育目标。其次,构建以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英语教育模式。最后,创新与改革以往英语四六级考试模式,注重考评学生群体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新时代下,为国内各大高等院校设计统一化的英语教育指标需要进一步完善,实施多元化与个性化教育模式,充分遵循分类指导的全新教育原则现已成为教育创新与改革的全新发展方向。我国高等院校也在构建个性化与多层次的应用教育模式层面,不断探索将重心置于提升学生群体,以英语语言实施学习与工作的实践能力层面,为开设双语课程或者全英语课程做铺垫,亦或者为社会、用人单位培养在专业领域具备较强水平的人才创造条件,这也是未来大学英语教育创新与改革的重要方面。

3.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

高等教育核心功能在于选拔祖国管理与科技人才,塑造学生个性和心智。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大环境下,应用型人才培育工作的着眼点在于非功利性、科学性、历史性以及责任性兼具的工作观。接受高等教育对大学生来说就是习得现代化知识、加强创新能力与自学能力。在人才培育目标层面,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具备创新潜质的应用型人才。在知识建构层面,高等教育的作用在于为学生们构建可塑性较强的知识框架。大学英语教学中,明确应用型人才培育目标,延伸人才培养路径,是大学生实现完善知识体系、掌握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加强自身知识与技能实践运用能力的主要方式,更是新时代大学生实现全方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大学英语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1.英语课程体系设置较为单一化

众所周知,课程体系设置在高等教育时期与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就现阶段高等院校办学状况而言,英语课程是大部分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体系中通识教育的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教育内容主要为英语学科基础理论的传授。近年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置普遍趋向于综合教程方向,学校鲜少针对自身办学定位以及本校学生群体未来发展的个性化要求,合理建设多元化且可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英语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理念的偏差,导致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存在单一化问题,同时,英语课程教材选择也过于单一和滞后,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在英语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毕业离开校园后,真正进入社会从事相关领域的岗位工作的实践应用能力相对薄弱,导致其难以将课堂所学内容和岗位工作要求充分融合,无法实现学以致用,导致其综合素质及英语技能难以获得有效提升。

2.英语课堂教育手段较陈旧

现阶段,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还存在教育模式滞后与教育手段陈旧等现象,单调乏味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数以万计的英语词汇、大量且复杂的英语语法规则均使得学生对其望而生畏,与此同时,大学生还需面临着诸多学科课程考试的负担,在此学习氛围下,大学生普遍将英语学习视作负担与任务,而并非享受与未来工作所需,这些问题的存在均是导致大学生群体英语学习过程中发生哑巴英语及效率低下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知识习得属于主动过程,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应主动习得知识而非被动接受。然而,在传统英语教育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普遍以教师讲课文、翻译讲解以及习题训练为主,课堂教育过于注重基础语言相关知识内容的讲析,固守于英语教材文本内容,英语课堂教学氛围不够活跃。在此环境下,教师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被动学习导致其无法按照自身个性特征选择学习方式和内容,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具有不利影响,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成长成才。

3.英语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未完善

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育改革和创新过程中,课程教学评价改革亦是教改工作的主要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教育以往考评模式主要依托于笔试考试进行具体包括期中期末考试、四六级考试、研究生考试以及专业英语考试等,这些考试最终结果普遍成为教师评价大学生个体英语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造成学生与教师通常过于注重考试成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的应试能力以及应试技巧的培育、训练,这亦是应试教育模式对师生影响相对深刻的本质原因。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部分英语教师忽略学生的日常考勤、课堂表现以及学习过程等方面的评价,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仅学习各大考试所考内容,忽略自身实践能力提升。所以,一些大学生在经过英语知识和技能学习后,其语言应用水平普遍脱离于实践运用,在毕业参加工作后,其英语能力难以满足工作单位与社会各行业对于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需求。

三、大学英语教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1.完善英语课程体系设置,注重课程设置多样性

现阶段,许多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相对单一,内容固定狭窄。主要呈现在开设英语语言基础文化课程较多。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实际英语运用的能力,真正实现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育目标,我国各个大学应改革创新英语课程设置。首先,在安排大学英语理论精读课、写作课程、翻译课程与英美文化等相关基础课程,在培育大学生英语基础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还应当增添听说课程。并注重听说课程教学课时的合理规划,保障每一周达到固定课时总量。其次,在听说英文课程教学中,英语教师可全面系统地针对大学生实际英语听力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展开锻炼,并给予他们充实有效的练习听说英语的契机。比如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线上教学平台,引入外国友人、优秀外教等与学生进行线上互动与交流,以此来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真正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英语听说课作为一门单独课程应当受到学生的高度重视,教师应丰富学生自主训练英语口语及英语听力的课程教学活动,通过大量有效的训练,使学生在毕业后参与工作时便可以充满信心面对企业各种英语面试和英语有关内容的工作。最后,大学在增添英语听说课程时,还需要设置英语选修课程以及专业英语文化课。为了充分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需求,学生们不仅需要具备极强的英语实用能力,而且还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各个大学需要通过对学生兴趣、爱好与专业等多方面需求的了解,围绕学生个体差异化情况与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等,设置分层次、分难度的知识型、文学型以及技能型等多种类别的英语选修课。以此来保证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置,具有针对性强、精准度高的特点,更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群体知识领域,充分满足他们对各层面知识的需求。

2.改革英语课堂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如何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真正可以做到学以致用且充分满足社会对各种人才的一系列需求,是当前广大教师应展开思考的问题。基于此,即要求教师对英语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创新,在教学开始前充分备课,对教材文本内容深入了解,明确当前英语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更新当前英语教育内容,且运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要重视教育内容的更新,优化以往机械化的课堂教育模式,进一步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成效。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将学生作为主导的这种全新教育形式,重视长期以来被忽视的英语口语课程以及听力技能课程教学,强化英语听说训练,提升大学生英语实际交际能力以及运用能力。英语教师可精心安排各种课堂教学活动,使大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且为他们创造深入交流的机会,以多样性课堂教学活动为依托,调动学生积极学习英语知识、锻炼英语交际与听力能力,逐渐提升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以及听力水平。而且,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选择实施英语短剧表演活动,此种生动有趣的教育模式深受大学生喜爱,可有效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众所周知,表演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学生均十分喜爱表演,利用表演形式亦能推动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掌握各种能力。课堂表演结束后可开展点评环节,教师进行点评或学生互评,并给予相对应的激励与奖惩措施,如口头奖励、实物奖励,蹲起惩罚、青蛙跳惩罚等,以此来增添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还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3.健全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强调评价结果合理性

目前,大学英语知识学习普遍是为了应对考试,为提高学生应试能力与考试成绩,很多大学英语教师与学生仍无法摆脱传统填鸭式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与学习中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英语技能的培育。而此种培育形式最终只会造成学生陷入“只会做题”的困境,只掌握考试技能却无法真正用到实处,个人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等也无法获得有效提升。在此种考核背景下,大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故而,要对考核评定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对大学生实际学习心态、创新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展开系统有层次的考核,培养复合型技能型英语人才,构成过程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的特殊型英语考核评价模式。所谓过程性评价,就是对大学生学习进程展开评价,主要囊括大学生上课日常出勤、课堂学习表现、作业完成状况以及日常测试成绩,以上这部分占据期末总成绩的一半,换言之,如果上课态度不积极,即便期末考试成绩获得满分也难以及格,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日常对课堂英语知识学习的自主性。所谓终结性评价,就是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据学生总体评价的50%,如若占据比例过少则不存在终极性考核意义,而且运用期末考试成绩约束学生,还可以高效提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成效。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在改革过程中持续发展和进步,大学英语教改亦应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脚步,进行及时创新与改革,唯有如此,才能促进英语教学不断进步,才能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学生们英语语言实践运用能力的提高,把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因此,学校应完善英语课程体系设置,注重课程设置多样性,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改革英语课堂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健全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强调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提升大学英语教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应用型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科学素养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大学》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