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思维理解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2021-12-07 09:37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群众历史思维

杨 晶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吉林 长春 13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党和政府开展各项工作的一项基本方略。在2020 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多次提到了“人民”二字,进一步体现出我们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十四五”时期,我国面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可谓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人民是国家发展的血脉,是民族进步的根基,人民幸福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我们党百年来砥砺前行始终坚守的初心和使命。为了承担起新时代新的历史使命,不辜负人民的重托,党员干部应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政治品格,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踏踏实实地将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下去,为“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提供力量保障。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理解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

在如何看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等问题上,哲学史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一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的根本观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片面夸大少数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认为历史是由英雄豪杰、帝王将相、思想家之类的伟大人物创造的,人民群众只是被动服从,对于推动历史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微不足道。中外很多思想家都有过类似的表述,如俄国的民粹派把群众比作一连串的零,英雄人物才是这些零前面的实数;德国哲学家尼采宣扬“超人哲学”,把群众当作渣滓、瓦砾场;中国唐代思想家韩愈认为历史是由圣人创造的;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则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其二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由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深刻考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立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并决定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和结局。人民群众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量,同时也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推动力量。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群众路线这一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其科学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短短30 几个字深刻揭示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力量源泉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建党初期,我们党还并未形成内涵明确的群众路线,但是我们党一直十分重视群众工作,也一直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指导革命实践。正因如此,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我们党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新时代我们党继续坚定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更需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激发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使人民与我们党始终站在一起,共同应对新挑战、适应新变化。与此同时,我们要坚持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根本奋斗目标,更加注重改革成果的公平、正义与共享,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培育人民情怀,维护群众权益,尊重群众智慧,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改革发展全过程。

二、历史经验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依据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思想基础的群众路线并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洞学说,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起伏跌宕的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致胜法宝。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无论是在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的“打江山”阶段,还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坐江山”时期,抑或是在进行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固江山”的新时代,都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的群众路线。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我们党在无数困难甚至失败中仍然能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夺取政权,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如果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也就失去了我们执政的最大优势,最终我们的执政地位也将不保,甚至走向亡党亡国的深渊。

中国共产党还深刻总结了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各国共产党执政兴衰沉浮的经验教训,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

苏联共产党是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十月革命后,苏联共产党仅用了不到20 年的时间就把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归根到底,这些成就的取得与苏联共产党坚持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然而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苏共开始脱离群众,逐渐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苏联共产党早已不是人民群众的代表了,而只是官僚和干部的代表,党不代表人民群众,苏共最终失去政权并导致苏联解体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因此,无论是从纵向上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考察,还是从横向上与他国共产党的比较分析,我们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各项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违背群众路线,我们就会失去根基和源泉,就会遭受失败。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曾经饱含深情地说:“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可见,保持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本、永恒选择。党员干部一定要以人民的立场为立场,以人民的喜乐为喜乐,把服务人民群众的工作落实在行动上,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

三、运用历史思维,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2017 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五大思维方法。2019 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在五大思维方法基础上增加了历史思维方法,从而形成了六大思维方法。历史思维方法就是从历史视角分析问题,运用历史规律和历史逻辑指导现实工作,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当前,面对改革中的险滩和硬骨头,需要我们善于运用历史思维,牢固树立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获取战胜困难的无穷力量。

1.历史思维的三个维度

以历史思维分析和思考问题要把握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时间的跨度。也就是要将眼光着眼于较长的历史时段来对问题做纵深性的观察、分析和研究,而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时一事,或者个别时段的历史现象轻率地作出结论。第二个维度是整体的宽度。也就是说在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时要注重整体性,这种整体性的把握非常重要,因为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和当时的大背景息息相关,如果将整体和部分割裂开来,必然会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错误,用个案代替全局,最终导致结论的片面性。第三个维度是发展的视域。用历史思维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并非唯历史论,更重要的是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和规律,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到了这一点才是真正掌握了历史思维方法,才能对当下情况和未来前景作出更具现实性和前瞻性的思考与规划。

2.从三个方面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是一部长卷,它发展的规律总是隐藏在纷繁复杂的史实之中。这种规律有时以显性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有时以隐藏的方式遁迹于历史与现实之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目的是要看清历史的趋势,把握历史的逻辑,掌握历史的辩证法,领悟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这样才能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方法指导。具体来说,可以从3 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敢于承认并尊重历史。今天的一切都是一步步发展而来,而非凭空产生的,都是历史前身或前因变迁和发展的结果。因此,承认历史也就意味着对于事物前身或前因的探寻,即要知其从何处而来。承认历史就要坚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既尊重取得的成绩,也正视曾经的错误。无论是伟大成果还是严重的错误都是历史的一部分,都在客观上丰富了历史的内容,我们当下所存在的一切也都是从历史的错与对、成与败中变迁而来的。因此,承认和尊重历史,不仅是一个态度问题,更是我们进行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价值准绳。

二是要善于运用历史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根本目的是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掌握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在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就更容易做出全面、客观、接近事物本质的判断。掌握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就会具有更强的理解力和包容性;掌握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就能更加准确地分析形势,判断利弊,用更加清晰的思路去开展工作;掌握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避免在实际工作中走弯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是要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历史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发展的连续的动态过程,我们决不能割断历史去看待和处理当今我们遇到的问题。但是在继承和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对历史的甄别。我们承认并尊重历史,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曾经犯过的错误以及特定时期内的历史倒退。但是当我们运用历史思维认识和处理现实问题时,要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作出正确的取舍。那些被历史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和经验,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那些被历史证明了的错误、有害的思想和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抛弃和改正,否则我们就会重蹈覆辙,甚至重演历史的悲剧。

3.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中彰显历史思维

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到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党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历经近百年的发展,不断总结经验,对于群众路线这一根本工作方法的认识在不断加深、丰富,但内核始终未变。在新时代,继续坚持群众路线,既是提高执政能力的要求,更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在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我们党将面临更艰巨的改革任务,承接人民更高的发展期望。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全新实践,无先辙可循,无经验可鉴。面对挑战,是否能够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能否改革成功,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关键所在。

但我们应该看到,在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巨大历史成就的同时,诸如个别党员干部贪污腐败、群众观念淡薄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严重割裂着党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曾掷地有声地讲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为了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我们必须学会并运用好历史思维方法,从整个历史的视野和逻辑中去深刻认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避免与群众相脱离的现象发生,团结更多群众与我们并肩奋斗,切实做到凝聚民心,汇聚力量,为我们的改革发展创造最好的环境,提供最强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畅通渠道。一方面要使群众的意见能够及时反映,另一方面领导干部的意见还要充分考虑到群众的切实要求,这样才能为群众所接受,同时要在实践中接受群众的检验,这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只有经过这一循环过程的反复磨练,才能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领导水平,增强领导的正确性。其次,要始终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代表群众、尊重群众、贴近群众、为了群众,全力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

结语:

2014 年3 月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这样说道:“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回顾历史、总结历史,也是审视未来、展望未来。在国家、民族命运的转折点上,我们每每会从回望历史、重述史观中汲取无穷的力量。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始终坚守为民的初心使命和赤子情怀是我们党能够延续百年并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创造伟大历史奇迹的根本原因。以历史思维理解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就必须沿着前辈的足迹,发展创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指导,继续践行群众路线,筑牢我们党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在新的长征路上谱写出新的篇章。

猜你喜欢
群众历史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