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金梅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2)
随着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的设立以及汉语学习者人数的骤增,2007 年国家汉办发布了选拔外派汉语教师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简称“旧标准”),又于2012 年,结合全球各地汉语教学反馈的相关问题,国家汉办重新修订了这个标准,形成了新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简称“新标准”),以下《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特指“新标准”。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分5 个标准,标准1 到标准5 分别是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这些标准涉及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等,相比较“旧标准”,“新标准”涵盖内容不仅更全面,更简练而且更易操作。
《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加强与重点国家的语言文化交流与合作,开辟多层次语言文化交流渠道。推动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走向世界,打造交流品牌,做好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作。继续建设好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帮助海外中文学校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 年)指出“到2020 年,基本完成孔子学院全球布局,做到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考试认证、统一选派和培训教师。基本建成一支质量合格、适应需要的中外专兼职教师队伍”。在教师队伍方面,大力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师标准方面,要制定发布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实行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认证,制定符合国际汉语教育特点的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从5 个方面对汉语教师提出了要求:一是关于“汉语教学基础”,从事汉语教学的老师必须有扎实的汉语知识,汉语知识主要包括汉语语音、词汇和语法这三要素,汉语教师要有过硬的知识储备顺利完成外国学生普通话学习和规范汉字书写这一任务。鉴于汉语是外国学生的第二语言,汉语教师必须掌握二语习得的相关理论和熟悉影响学生二语学习的相关因素。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学习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交际。汉语教师除了帮助外国学生提高汉语水平外,还需有提高自己汉语水平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关于“汉语教学方法”,汉语教学的任务不仅有汉语要素教学的任务,更有技能教学的任务,学生除了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以外,还需提升自己的听、说、读、写四大技能。汉语教师要想完成这些任务就必须选择恰当的方法。传统的讲授法有自己的独到价值,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早已不适合时代的发展。课堂上如能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关于“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组织者的教师必须能合理地设计课程并制定教学计划。汉语教师主要是海外教学,需要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课堂管理文化,通过采用适当的策略和技巧创建有利于汉语教学的课堂环境和氛围。调查发现,汉语教师因不能有效地管理课堂而造成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案例并不鲜见。四是关于“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文化交流是建立在彼此平等、尊重的基础之上,汉语教师要具备中国文化阐释和传播的基本能力,能准确地介绍中国。除此之外,汉语教师还需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五是关于“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汉语教师任教时需尊重当地的法律及职业道德规范。因主要是赴海外任教,汉语教师需具备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态度。作为教师,还需主动进行教学反思,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争创专业发展机会。
(1)《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5 大标准——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要求各教学单位应开设与汉语有关的课程、二语习得有关课程、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有关课程、教育学有关课程及语言学有关课程等。2018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编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该标准明确了适用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各方面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有《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概论》《语言教学法》和《汉语写作》,其专业(选修)课程有《第二语言习得概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概论》《语音与语音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词汇与词汇教学》《汉字与汉字教学》《中国文化概论》《外国文化概论》(根据培养对象侧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现代教育技术》《海外汉语教学研究》《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汉语修辞学》《语用学》《中华才艺》《外语》等,其实践教学环节是安排学生进行第二语言教学实践活动,参与教学的所有环节并撰写实习报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的课程体系对国际汉语教师达到《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设置哪些课程有据可循,但是各有关院校除了应保证这些课程按质按量地开设外,还得注意各门课程的内在联系,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作为大多数非双一流学校来说,开设课程的目的除了讲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外,提升学生教学能力应作为日常教学的主要任务。
(2)《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对课程设置的反拨效应
《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主办的一项标准化考试,考试依据《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在试考几次后,于2015 年正式开考,考试主要面向有志于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志愿者,同时也面向有志于从事国际汉语教育工作的各类人员,包括海内外各类教育机构的教师及相关专业学习者。《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由笔试和面试两部分构成。笔试成绩达到90 分以上才可参加面试,笔试成绩有效期是2 年。笔试全部为选择题,分基础知识、应用能力、综合素质3 部分,基础知识考查内容为汉语教学基础和汉语教学方法;应用能力考查内容包括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综合素质考查内容是跨文化交际。试卷共有150 道题,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5 分钟(含5 分钟考生填涂答题卡时间)。面试是对笔试达到要求的考生进行的考官小组面试,它着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设计教学方案、组织实施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以及运用外语交际和辅助教学的能力,同时考查考生的沟通交际、心理素质、教姿教态等基本职业素养。面试采用结构化面试和情景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准备时间20 分钟,考试时间25分钟;2 分钟的外语自我介绍;3 分钟说课;7 分钟试讲;13分钟中英文问答,其中中文问答7 分钟,外文问答6 分钟。考官根据考生面试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分,满分150 分。不论是笔试还是面试考查内容皆对应《国际汉语教师标准》5 大标准,如果说笔试是纸上的考查,那么面试则是实际操作。
笔者通过访谈发现本科生顺利拿到《国际汉语教师证书》概率较低,究其原因有:一是考试对非985、211 院校本科生来说难度较大,学校就《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宣传力度不够,相关课程衔接不紧密,也没有就该考试做专门集中培训。二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归属问题还有待解决,人才培养通道无法有效衔接。目前国内很多院校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设在中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两大一级学科里,很多学校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硕士设置在中国语言文学下,但博士专业却设在教育学门类下,这种不健全的联结机制,很难吸引高质量的人才。基于以上原因,学生考证动力欠缺,长期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较少。受访者普遍认为一辈子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不太实际,况且能否长期留在心仪的国家和地区教学也没有可靠的保障。就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性别来看,女生占绝大多数,择偶、结婚、怀孕、生子、育儿等制约着女性工作的选择,即使选择短暂赴任教学,可任期一旦结束,回国还得面对重新择业等诸多问题。
鉴于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一是课程保证,各有关院校要鼓励学生报考《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同时督促学生夯实专业功底,打牢专业知识,同时应提升外语水平,不但学校要在师资配置上给予保障,学生自己也应多渠道练习并提升自己的外语水平。才艺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可活跃课堂,增强汉语学习趣味性,所以各院校应丰富选修课尤其是才艺课。光说不练也不行,学校应拓展学生实习、实践渠道,很多学生因缺少对外国学生汉语教学实习等机会,造成书本上理论知识无法与实际相结合,甚至在专业课讲授上,学生因缺少相关实习,对教材理解不够深入或觉得教材所列举内容小题大做。二是明确学科属性,学科属性一旦明确,人才培养体系和高质量人才的输出才能有制度的保障。
笔者认为《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应博采众长,与时俱进,尤其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积极为国家汉语教育培养适应时代的高质量人才,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独立成为一个特色交叉学科。鉴于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是否可增设以下一些内容。
2019 年,新冠肺炎席卷全球,它不仅改变了国与国的深层关系,也给全球汉语教学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海外各国疫情一度失控,师生面对面教学变得异常艰难,正常教学活动无法开展;教师赴任、离任也受到极大影响。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对教师教育技术的掌握应比以往要求更高。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世界范围内蔓延的大背景下,要继续推进国际汉语教学这一伟大事业就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必须熟练使用MOOCs、网络直播平台等媒介。不过也带来诸多问题:一是因时空不同,学生线上课堂参与积极性降低,课堂互动性减弱。二是学生因个体差异较大,成绩两极分化较为严重,无强烈学习动机学生、场依存性学生,内倾型学生等学习效果较差。三是测试也面临困难,现场测试几乎不可能,远程测试又缺乏有效地监督。网络教学造成传统的汉字书写不得不改为电脑打字,而汉字书写的缺失也成为影响试卷效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四是各国网络环境状况不同,各学生家庭网络质量差异也较大,甚至手机、电脑等硬件设备也制约着学生是否能顺利地参与到网络教学中来。教师要能从有利于教学角度出发做好应对突发情况所需的应急方案,做好自己本职工作。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规定了国际汉语教师要达到的标准,而这些标准的设立主要是围绕汉语教师如何教授汉语,其缺乏汉语教师是否能以交谈方式询问或提供信息、交换意见、表达情感、展示对不同题材的口语及书面文本的了解、将不同的理念及内容表达给听众或读者的规定。
我们在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同时,也可将其与美国的《外语教师培养标准》(以下简称“《外标》”)做一些比较,彼此取长补短。《外标》是完全接受和遵循语言交际能力学说的产物。与《21 世纪外语学习目标》一样,该标准坚持“5C”(“沟通”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贯连”Connection、“比较”Comparisons 和“社区”Communities)标准,将“沟通”(Communication)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核心。其“沟通”包括人际沟通、理解诠释和表达演示。
“人际沟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即运用口语进行人际沟通的模式,具体是以交谈方式询问或提供信息、交换意见、表达情感;“理解诠释”(Interpretation Communication),通过表达的方式,展示对不同题材的口语及书面文本的了解模式;“表达演示”(Presentation Communication),运用语言或文字向受众传达信息、概念或观点的模式,即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将不同的理念及内容表达给听众或读者。
而一个善于“沟通”的人,最容易获得“话语权”。话语权是大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必要条件。国际话语权的获取是一个渐进过程,它的获取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渐进过程,而且需要国际话语体系的支撑。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构建我国在全球的话语权就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而汉语教师是外国学生认识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必须树立“国际话语权”意识:汉语教师要有选择和设置话题的能力、对所设置的话题有自己独到的、令人信服的见解。尤其是这次新冠疫情,世界很多国家受美国某些政客的煽动,将“新冠病毒”命名为“武汉病毒”“中国病毒”,这是多么愚蠢和可笑。面对国际上诸如此类的事情,汉语国际教育应首当其冲、责无旁贷地和世界人民沟通,告诉世界人民事情的真相。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所应开设课程进行了明确的要求。由于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模糊学科属性造成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联结机制不健全,高质量人才培养受到制约。在全球公共卫生突发情况下,《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应与时俱进,培养能应对突发情况的、善于沟通的高质量人才及本土师资,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构建积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