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勤
摘 要:当某一情景与另一情景进行对比时,就会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学习者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积极思考,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力的目标。经常使用,思维力加强;经常不用,思维力减弱。单纯的反复练习,并不能增强思维力,只有将知识联结起来,不断地对比分析,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才能使思维不断向纵深行进。
关键词:思维;对比阅读;文本内;文本间;文本与生活
思维,看不见,摸不着。思维训练成为最热门的追捧,也是最玄幻的存在,因为它无法用尺丈量,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语文课堂成了某些孩子心中可有可无的存在。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百年语文的沧桑巨变中语文教学失去了“内在的秩序”,课堂上缺乏语文思维力的训练。而对比阅读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语文思维训练方式,它其实是一种“链接”,在相关的节点间建立有效的“连接”,形成学习网络,而人的思维就像这张“网”,变得触摸可见,更符合儿童学习的内在规律。
一、让思维“看得见”:文本内的对比阅读
作为有自己思想意识的学习者,最佳的学习状态不是机械地接受知识,被动地作出反应,所以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满堂灌,而是指引学生在文本中发现言语智慧。每个文本看似作者漫不经心,实则都是用心良苦,其内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就是要带着学生去发现,进而发生“链接”,进行对比分析,在对比中理解,形成自己的思维网。
1.文本中前后变化的对比阅读。
许多文本都会采用前后对比的方式,引起读者兴趣,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而我们教育者最好的方法是抓住这些矛盾冲突点,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巨人的花园》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讲述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便在花园的周围筑起了围墙,将孩子们拒之门外。从此,花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后来,巨人醒悟了,拆除了围墙,与孩子们共同生活,感到无比的幸福。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就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文中有多处对比,如花园前后情景的对比、巨人前后态度的对比等。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找到巨人回来前花园的情景,感受其勃勃生机;再找到巨人回来后的情景,感受其凄凉。在两个情景对比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探究原因,感受巨人态度的变化,懂得“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只有和别人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的道理。文本中前后变化的对比阅读,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高速运转中。
2.文本中正反人物的对比阅读。
记事写人类文章少不了个性鲜明的人物,正面人物、反面人物等,不同人物的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对于人物的深入研读必不可少。人物研读,除了抓住其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人物进行对比阅读,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李大钊和敌人的对比,正面抓住父亲动作、神态、言行,写出父親的从容坚决,反面除了抓住敌人的动作、神态、言行外,还要抓住“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这一比喻句,在对比中反衬出李大钊的镇定。这样的对比阅读引领,学生更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了解人物品质,同时知道如何表现人物,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
3.文本中不同事例的对比阅读。
一个文本中有多个事例,这些事例看似相似,但相似中肯定藏着不相似,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勤奋》,课文例举了两个事例,看似都是成功事例,但细细对比分析,相似里面藏着太多不相似,司马光是古代名人,童第周是现代名人,前者天资聪颖,后者后天努力,相同的是最后都有所作为。学习语文,学生就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善于从相似中寻找不相似,这是学生言语智能成长的重要路径。
文本内藏着各种形式的对比,就看你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老师善于捕捉、善于引导,学生善于揣摩、善于感悟,这样的阅读才是有质量的阅读、有深度的阅读。
二、让思维“看得见”:文本间的对比阅读
语文学习要跳出文本看文本,单元内文本的联系,从似乎并无关联的事物中间找到联结,发现共同或不同,不断训练自己的语文思维力,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1.同作者不同文章的对比阅读。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非常有意思,选了老舍的两篇文章——《猫》和《母鸡》,这样的组合绝非巧合,而是编者的良苦用心。教学这两篇文章时,我们肯定不能割裂开来,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两篇文章的相似点在哪里,不同点又在哪里。首先从作者情感上来讲,都透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但表达方式却大不相同,《猫》从头至尾围绕着可爱来写,而《母鸡》则是从讨厌到喜欢,欲扬先抑。《猫》,段落中充满着矛盾对比,写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既胆小又勇猛,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出。《母鸡》,前后对比,突出对母鸡情感的变化。在这样的对比环境中,学生容易形成顿悟,悟到作者言语智慧的真谛,从而启动自己的言语智慧。
2.同题材不同作者的对比阅读。
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的文学创作风格,以致于我们读到一篇文章就能大致猜到出自哪位作家的手笔,在研读文本时,不同作家的独特表现手法确实值得我们好好琢磨。比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课文从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所见所感入手,首先交待了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接着介绍了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然后讲了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最后详细介绍了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动态、静态的描写是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让人如临其境,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但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仅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引导学生寻找同题材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朱自清的《威尼斯》、乔治·桑的《威尼斯之夜》都是不错的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学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他们会发现虽然写的是同一座城市,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景致却大不相同,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同题材不同作家作品的对比阅读非常有意思,让学生在对比中不断联系,不断催化,不断匹配,推动自己的思维力不断向深处探寻,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于是思维力不断变强,实现更好地理解与运用。
3.同体裁不同文章的对比阅读。
小学语文课本中不乏有说明性文章的出现,虽然都是同一体裁,但由于说明对象不同,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不尽相同。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说勤奋》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提出论点,用古今两个人物故事为论据,最后以“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结尾,构建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谈礼貌》则夹叙夹议,每次列举事例后直接发表自己的议论,非常独特;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的题目就是课文的主要观点,再用三个极其相似的事例进行论证,最后重申观点。在这样的对比阅读中,学生主动发现联系,发现似与不似,在头脑中构建议论文体的内在结构,发展言语思维力。
文本间的对比阅读,是大阅读思想的体现,让学生在文本间游走,让思维在文本间跳跃,学生才会有大阅读观,才能提高阅读思维,提升阅读素养。
三、让思维“看得见”:文本与生活的对比阅读
1.与生活中举动进行对比阅读。
我们的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作家总是以他们独特的视角进行描述,同时注入自己的个人情感,所以与生活中司空見惯的场景会有所不同,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作品,我们需要联系生活实际的对比阅读。比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军神》一文,课文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眼睛的过程,整个过程令人敬佩。刘伯承就诊时所表现出的钢铁般的意志非常人所能做到的,因此整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与生活中的场景进行对比,在这样的对比阅读中,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从刘伯承走进诊所到拒用麻药手术的一言一行,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受一点小伤都要大呼小叫的病人,在这样的联想对比中,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跃然纸上。从文本到生活,再从生活到文本,学生们的思维在跳跃。
2.与生活中细节进行对比阅读。
细节决定成败,文本中的细节当然也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语文学习怎能放过这样的细节。比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课文《刷子李》,讲述手艺人刷子李技艺高超,通过其徒弟曹小三的心理变化来实现,其中发现小白点的细节很有意思,联想到生活中看到的场景,哪个粉刷匠不是满头满身白点点,这已经不足为奇了,反而这身黑衣服上的小白点更为扎眼,这样美丽的误会更能显示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细节描写,抓住细节描写,再与生活中的细节进行对比,学生们会练就一颗敏感的心,善于捕捉细节,从细节中去感悟。
3.与生活中处理方式进行对比。
能被作家写在文章中的事例,一定是非同寻常的,其处理方式也是异于常态的。比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一文,船长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他的处理方式是毫不犹豫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这是作为一名有经验的船长的处理方式,几乎是本能反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家会想到这样的处理方式吗?再比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第三个事例,讲述的是一位爸爸发现儿子睡觉的时候突然眼珠转动起来,于是进行了深入研究,这是一位睡眠专家的处理方式,一般人是不会留意到,就算留意到也觉得没什么问题。在这样联系生活的对比中,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异于常态的东西总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行深入剖析,从而领略言语表达的智慧。
对比阅读,就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方式,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比阅读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思维网络,让学生主动地、有选择地获取刺激并进行加工,在对比中找到联系,在对比中理解运用,在对比中进行创造,其根本是学生思维的改变,让思维“看得见”,这也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联结教学》,沈玉芬著,江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