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
【摘要】现阶段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小学语文教师也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对于教育改革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科学利用语文教学,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本文提出了几项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希望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和铺垫。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师也要积极响应号召,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同时学生也要在语文学习中,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容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成就更加辉煌的人生。
一、教师的自我提升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作为语文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自身的道德发展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品德高尚的教师可以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对学生的影响肯定是积极向上的。学生也会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保持阳光的心态。即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能在短时间内调整自己的心态。面对教师朋友般的呵护,对一切都抱有积极的态度,所以作为小學语文教师,自我提升是非常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前提[1]。
二、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平台。学生一般喜欢被别人表扬,如果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没人思考问题,更别提答题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为学生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为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思想,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能,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这样,学生心理上就好接受,不会出现偏差,让学生享受学习,从教学中获得乐趣,培养健康心理。
三、在语文课堂上与生活相联系,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重要概念,也是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但是,在小学进行语文学教学时,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生活化教学普遍过于形式化,缺乏实用性。因此,为了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改善当前的学习状况,教师必须从具体的内容入手,创造以生活为导向的情境,丰富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加深学生对学习经验的认识,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还应注意以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应用语文学科知识的能力。从而在语文学和现实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有效提高整体学习质量。一般而言,在小学进行语文学教学时,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模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熟悉度,增强他们学习经验,而且可以充分吸引学生,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生活化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而且是真实的内容,以便学生可以从特定的情况和问题入手,逐步发展对研究和知识解决方案的理解,实现学习目标。此外,教师必须继续提高自己的生活经验,以不断更新教材的强度和深度,并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促进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2]。
四、开展语文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心态
生活中人们根据不同的角色佩戴不同的面具,这些面具是人的外在表现,面具背后是真实的自己,可以和外在的面具完全不同。一个健康的人格对学生的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应注重通过课文内容的教学,为学生培养健康的心态。例如,教师教授《邱少云》、《雷锋叔叔》等课文时,应着眼于让学生充分认识邱少云、雷锋的优秀事迹和崇高的品德。在《陶罐和铁罐》,《鹿腿和鹿角》等课本中,可以利用课文中的个体行为让学生判断行为是对是错,从而完成人格认知教育,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五、结合教材巧妙的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帮助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在成长中找到快乐,在快乐中脱颖而出。例如小学语文课本里有很多描写英雄的文章,教师可以在阅读人生的环境中学习描述英雄语言、动作和关系的词句,教会学生细细品味,发挥榜样示范效应,让学生自主欣赏,主动向英雄人物学习。通过学习英雄的心理素质:冷静、勇敢、坚定和机智等,有效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置身于情境之中,加强探索实践。比如在讲授《揠苗助长》时,要让学生明白不要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原则,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技能,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
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培养健康心态,实现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林巧霞让礼仪成为学生的生命自觉[J].中小学德育,2015,(9):51。
[2]陈俊一程晓云窦桂梅站在课堂上的校长[J].教师月刊,201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