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名夏
【摘要】在“双减”背景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依据语文学习规律,建构以学生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每一个孩子,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习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習课堂
一、语文课教学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语文课长期以来坚持讲读课文的课堂教学方式,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来语文教师一直在研究白话文课文究竟怎么讲才真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讲哪些内容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普遍认为带领学生深度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层内容,就能提高语文课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特别是近年来,在一部分名师的观摩示范课上,名师过度追求文本解读的新意,对课文人文内容越挖越深,对语文知识包括读写方法越讲越复杂,导致语文课越来越难上。其实教师对文本解读得越细、越有创意,可能离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就越远。成年人已经具备熟练的阅读技能,其目的或为了解信息,或为愉悦生活,或为欣赏作品,或为研究学问等。小学生“阅读”目的则主要是“学习阅读”:一二年级主要是学会阅读,三年级开始虽然会阅读了,但由于语汇量和知识面的限制,只能读懂浅显的儿童读物,其阅读技能也不熟练,很少能达到自主理解的水平。美国学者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①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将个人的阅读能力发展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检视、分析和主题阅读。小学一二年级主要应该让学生学会阅读,这是第一层次阅读训练;三年级及以后应该重视第二层次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熟练的阅读技能。然而熟练阅读技能的培养绝不是小学六年就能完成的,受制于小学生认知能力和有限的生活经验,到小学毕业,学生仅仅可以阅读少年儿童读物,要读懂适合成人阅读的书报,还应该经过初中三年阅读技能训练与阅读实践。这期间学生必须大量阅读少年儿童读物,阅读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通过6—8年的大量阅读实践丰富文字词汇等语言知识,获得“前阅读知识”。然而现代语文教学忽略了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学生完成基础阅读后,跳过第二层次检视阅读,直接进人第三层次分析阅读。因此通过教师分析讲解尽管可以使学生对这个文本加深一些理解,但换一个文本,学生的理解能力基本又回到原点。语文教师每篇课文教学总是不能走出分析课文的怪圈,总是无休止地在文章分析的圈子里循环往复,就是因为分析阅读严重超越了小学生最近发展区,不是小学生能够学会的。
综上可知,语文课程应该依据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实际状况,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掌握熟练的阅读技能”,并且聚焦这一目标来建构语文课教学体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语文课“教与不教差不多”的尴尬局面。
二、“习课堂”的概念
“习课堂”的“習”字,从甲骨文字形来看,它的上边是羽毛的“羽”字,表示鸟振动翅膀,下边是个“日”字,表示太阳,合起来表示“鸟在阳光下实践飞翔,飞翔本领日有所进”的意思。也就是说,鸟的飞行本领要靠它自己的主动活动,靠它自己振动翅膀才能获得。同样道理,学生学习,也要靠学生自己的主动活动才能获得知识。 因此,“习课堂”是一种以时间和任务驱动的,以学生的读、背、写、听、说、实验、实践等主动活动为获得知识的主要方式,并且重视在课堂上对基础知识进行熟读记忆和熟练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习课堂”的基本特征
“习课堂”把原来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课外作业设计进了课内的任务单,实现了不做或者少做课外作业,符合当前国家减轻课外作业负担的政策要求,这是基于“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习课堂”具以下这些基本特征:
㈠任务驱动“习课堂”一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设置任务单来体现,教师启动一个接一个的学习任务完成一节课的教学。
㈡时间驱动 “习课堂”为任务单的各项子任务设置倒计时的小闹钟。小闹钟精准地控制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时间,教师“教”的时间约占20%,学生“学”的时间约占80%,其中全体学生齐齐参与学习的时间超过60%。
㈢个别辅导 由于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教师可以腾出时间马不停蹄地个别辅导学生。基本上,“习课堂”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教师个别辅导学生的时间就有多少。
㈣重视激励“习课堂”重视激励学生,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努力付出,及时肯定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学业成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㈤即学即记“习课堂”重视读书记忆,通过读书、背书把新学知识记牢固。长此以往,学生见书就读、见书就背的学习习惯自然养成。
㈥即学即用“习课堂”普遍设置了体现“即学”与“即用”关系的互相关联的子任务,“即学”的知识为“即用”的训练题目提供了知识铺垫和原理指导。
㈦精准讲授 “习课堂”精准控制了教师“教”的时间,也要求教师精准讲授内容。教案设计依据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实际状况,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掌握熟练的阅读技能”。
参考文献:
[1]彭宏清,彭晓云. 有效管理作业,为“双减”政策落实落地发力[N]. 滁州日报,2021-11-26(006).
[2]王帅英. 教师需要坚实的“双减”后盾[N]. 中国教师报,2021-11-24(014).
[3]孙凤霞.“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统整路径的新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21(3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