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成玉,杨维平
(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中国是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社会语言生态,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1]。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助于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封闭的文化单元相互关联,具有鲜明的工具价值与社会价值。其中,学校作为教育开展的基础阵地,扎实做好校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教育是发挥通用语言文字效果的重要环节。民族预科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不仅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服务国家发展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剖析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背景下的民族预科班相应普及策略,将对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进程、完善民族预科教育方案规划以及促进民族团结与中华民族认同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作为多民族、多语言的人口大国,做好语言文字工作,关乎国家、民族与个人的发展,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战略安排。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可以加深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以文化认同促成中华民族认同,继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浓厚民族团结的和谐氛围。历史上的中国一贯重视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千年前,秦朝李斯创制“秦篆”,以此作官方文字推广至全秦,实现“书同文”;张百熙、张之洞等人在《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推进“语同音”;民国时期“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促进语言文字大众化发展。而后,为更好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效果,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在建国初期就确定了“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三大任务,开创文字通用新时代;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1982年推广普通话写入《宪法》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001年正式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10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被设定为国家战略[2];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习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指出,语言相通与否是影响人与人相通的重要因素,语言不通形成的沟通障碍将阻碍理解与认同的形成[1]。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仍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与民族和睦的重要组成部分,呼吁各单位做好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使用国家统编教材[3];原教育部长陈宝生在2021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也强调,语言文字承载民族文化与文化自信,相关部门需研究落实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倡导的“十四五”规划,做好推普工作[4]。新中国开展语言文字工作70年来,在党和国家领导集体的努力及关怀下,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迅速,普通话普及率及规范汉字使用率极大提升,人民语言交际障碍逐渐消除,同时,相关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基本完善,中华语言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随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深入普及,学术领域中关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也逐渐丰富。无论是阐述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还是提出的相关问题与建议都涉及宏观与微观不同层面,从期望目标到具体落实,从整体布局到详细方法,不同学者做了详细阐述,并且涉及本体论、发生学、复杂性理论等不同理论和小学、高职、大学、研究生等不同学段。其中关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的重要性的研究,大多学者主要从国家、地区、个体三个维度进行,如国家共同体意识、地区经济、个人素质与精神文化,也有学者从文化传承、政权建构等角度进行分析;关于困难及路径的研究,多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或就某民族地区普及过程中所遇困难进行分析继而给出对应的建议。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部分学者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研究主题,但在实际研究以及文章内容展现中偏向于研究“语言”,关于“文字”方面的探讨稍显薄弱,并且研究目光多聚焦于新疆等民族地区院校,相比之下,面向于内地普通高校民族预科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现状的研究较少。
内地普通高校民族预科班是依据少数民族学生特点,运用特殊教育措施,帮助预科生夯实基础文化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其能顺利进入高等院校接受专业学习打好基础的教学班制度。其内部实施的教育是一种具有过渡性质的旨在为少数民族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特殊教育层次,是介于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一年制或二年制的预补结合式教育,其教育对象是参加当年全国高考、达到一定分数线并具有少数民族身份的学生。从1951年10月中央发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要求高等学校设立先修班或者补习班至今,内地普通高等院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已走过70年发展历程。50年代初,为帮助边疆少数民族人民提升文化素养,培养边疆少数民族青年,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拉开试办预科教育的帷幕[5],80年代初,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大连工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五所教育部所属的高等院校开始试办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如今,设有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内地高校数量逐渐增多,内地高校尤其是内地重点高校办学时间长,实力雄厚,教育资源丰富,逐步成为民族教育发展的依靠力量[6]。
作为承担国家工作的载体,各所办有民族预科班的内地高校,除了重视办好校内预科教育教学,也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例如,新时期,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倡导各单位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提高国家语言文字服务能力、弘扬传播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完善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4]。学校作为规范语言文字意识和推普的重点领域、主要渠道,其影响力对学生所属家庭和社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7],所以学校在做好教育安排的同时也逐步加强民族预科生的语言文字培养训练。但鉴于规模、资源等因素限制,学校围绕预科生开展的语言文字工作重点在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方面,且在实际操作中多存在以下问题。
学者王洋与李慧慧表示,预科生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最想要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8],从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也不难发现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过程中,预科生多将目光聚焦于“语言”层面,对“文字”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由此可知,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未能谙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教育的目标,存在重语言轻文字问题,即使是通语的学习也多局限于语音语调等片面学习成果的获取。于预科生而言,成长于汉族居住圈或民汉杂居区的学生自小便接受汉语教学,长期处于浓厚的汉语文化氛围中,业已习得成长与学业所需要的文化知识,并持有一定的文化涵养。比起汉语,他们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会更深一些,因为步入大学后需要备考英语等级考试,但普通话等级考试只有在所选专业或未来就业有需要的情况下才会得到一定重视;成长于少数民族居住圈的学生因国家政策的倡导,自小接受双语教育,从学前教育阶段就开始学说普通话、学写汉字,虽然在发音等方面较为薄弱,但并不影响日常所需。所以当学校为预科生安排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时,预科生参与兴趣不够浓烈。尤其是前者,他们业已掌握语言文字学习的基本要领,再次进行基础性的学习于他们而言价值不大,现下的学习更多是为了完成学校的安排规划,自主参与度较低。相比之下,后者虽然会为了改善发音等较为积极地参与到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中,但目标大多局限于此,在语言文字学习方面没有更深的追求。总体而言,预科生将校内开展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当作普通教育对待,于思想不够重视,于实践缺乏投入,未达到学校期望培养的“一种能力两种意识”的目标。
边缘化发展既是显现出的问题,也是导致普及通用语言文字时出现问题的原因。一方面,通用语言文字普及中所涉及的文化教育,如中华文化的精华内涵与神奇奥妙可通过大学语文等文科课程以及相应活动加以传播,但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方面则多以课后活动形式呈现并且缺乏专业的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者及模拟机房等设施设备,这在无形中降低了学习者甚至组织者对通语教育工作宗旨的重视程度,尤其是成长于非边远地区的预科生,潜意识中将通语教育定义为可有可无的辅助工作。意识引领思想,思想引导行为,在这种非正面意识引导下,预科生参与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的效果可见一斑,即使学校多方位持续开展普及工作,但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另一方面,虽然学校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安排于预科教育体系中,但大多以书法鉴赏、普通话学习、汉字书写练习等课后活动形式开展,鲜少以课程形式进行,活动也多由非专业教师或高年级学生代为开展,与其他实施的课程相比定位性较低,因而处于预科教育体系中边缘位置。但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来说,农村是工作重点,民族地区是工作难点[2],预科生作为民族地区人群的组成部分,应当是工作开展的重点对象,学校实际操作中的将围绕预科生开展的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置于边缘化位置不仅无法解决工作的“难点”,还会在习焉不察中让工作发展为“悬置”状态。
横向对比,我们会发现大学预科教育中含有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在形式内容方面没有层次化区分,无论是来自偏远地区的预科生还是非偏远地区的预科生,他们接受的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具有相同的形式、内容与进度。学者于燕红也指出,在校内开展普及教育工作存在教学模式僵化、教学内容不完善等问题[9]。但是,不同生源的预科生语言文字基础不同,尤其是来自于汉族聚居区或民汉杂居区的预科生,虽然持有少数民族身份,但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与汉族学生没有过多差异,他们需要但不止于细微的、基础的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更需要的是深层次的文化熏陶,以更好培养个体人文底蕴、语文素养。即使是生长于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预科生也存在不同的语文基础,笼统的安排同样不适用于他们。鉴于“教人不尽其才”的错误做法,《学记》倡导因材施教原则,该原则不仅适用于课程教学,还可以被运用于与教育相关的课外活动中。反观预科教育中为推广通用语言文字所开展的活动,同质化的活动内容仅能达到有限的“救失”效果,但在“长善”方面难以满足学生需要。这不仅在一开始影响基础较好预科生的发展,还阻碍了那些一开始基础较薄弱但后期夯实了基础的预科生的进一步发展。当相关教育满足学生的基础需要即止步于此,不及时深化教育内涵、提升教育等级,那将势必在原先的基础上再次降低预科生参与的积极性与普及效果的展现程度,届时为民族预科生安排的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教育将形同虚设。
在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实践路径探索层面,多位学者曾给出普适性或针对性建议。如学者张春发曾表示,学校可以通过改善师资、硬件设施、课时、教材、学习环境、奖励制度等以更好地发挥学校在普及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中的组织领导作用[10]。于燕红建议在校内实行多维互动教学模式,以改善教学目标,实施互动教学和多元评价,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校得到更好的传播[9]。游千金认为应当在校内构建和谐的双语氛围,丰富学生学习途径及教师教学形式[11]。王洋与李慧慧表示要结合预科生实际所需,增加口语课、写作课,以提升预科生语言输出量,提升“说”的能力[8]。结合不同学者的策略建议与内地普通高校实际情况,文章从以下三方面给出可行性建议。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获得成功。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校内相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升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的组织者与相关教育者在普及通用语言文字方面的的认知水平与政治站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言明,教师的职务便是将自身塑造为学生学习的榜样。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工作者肩负通用语言文字重要性宣读以及内容内涵传播双重任务,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透露出的观点看法都将影响受教育者的认知。并且,加深组织教育者对国家推广通用语言文字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工作使命感,形成以服务国家语言文字事业为己任的意识可以帮助教育者培养科学的教学理念,引导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勤恳教学,提升工作质量。除此之外,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者也需改进以往的教育理念,“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12]不同学生在学习通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不同,基础也不同,教育者应当改善以往笼统教学的方式,以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为教育准则,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需要加强预科生对通用语言文字普及重要性的认识,作为普及教育的对象,知识与思想的双重进步才能更大程度发挥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效果。引导预科生明白“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13],引导预科生在主观层面认同并支持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的开展,在实践中自觉吸收学习内容,积极内化工作思想,突破学习通用语言文字仅在于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汉字的局限性思想,自觉培养民汉兼通能力,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升语文素养,成长为语言强国的建设者。
首先,丰富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形式并增加专业教师数量。将校内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形式转变为“活动+课程”双重形式,并配备不同专业型教师。以活动传输教育内容虽然可以和谐教育氛围,提升学生自学能力,但也存在教育规划不系统、教育内容不全面等问题。与此相比,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课堂教学更能满足预科生中的免费师范生通过普通话等级考试的需要,也能为预科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文化知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过程中,不论是文化宣传还是通语教育都需专业教师的参与与协助,完备且专业的师资队伍不仅可以提高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质量,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高校可以引进书法教师开展文字书写课程,引进普通话教师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其次,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现阶段,大数据、新媒体、人工智能不断发展壮大,教育行业逐渐网络化、智能化。线下活动与课堂,难免囿于现实因素的限制无法展示更直观、更丰富的语言文字教育内容,而学堂在线、MOCCO、学习通等共享平台含有海量教育资源,互联网资源的利用可以延伸线下教育内容,图文、音频、视频等生动形象的资源帮助预科生摆脱时空限制,更大程度获取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资源,鉴赏优秀传统文化。最后,高校应当将语言文字工作效果纳入校内教育考核机制。预科教育中包含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教育应该进行阶段性的考核,因为通用语言文字内容复杂,难以进行全面测量,所以校内评估可通过安排MHK等测验进行成效测试。以诊断性考核帮助教育者了解预科生在教育内容方面的了解程度,有效安排教育内容;以形成性考核帮助教育者发现教育安排中不合理之处,及时做出改善,帮助学习者巩固所学内容,调整学习步伐;以终结性考核帮助教育者验收教育成果,帮助学习者检验内容吸收程度。
强国必须强语,强语助力强国。国务院原副总理刘延东曾表示语言文字工作的实施者需将工作与地区发展、国家策略相联系,更好发挥语言服务能力以及语言文字在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方面的功效,要以语言文字展现文化魅力、传播优秀文化、促进国际交流,助力中国梦进程[2]。国家开展语言文字工作、发展语言文字事业,以此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强国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然而现阶段,预科教育中开展的相关措施所达成的效果仅体现于微观层面,即个体发展层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工作作为国家发展的一项语言战略,微观效益是基础,宏观效益是目标,高校不仅以完成国家任务中的基本要求为宗旨,所以,围绕预科生开展的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教育应当突破发展个体文化涵养、提升语言文字技能的作用,在提升预科生实践技能的同时也需向其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助推语言扶贫、建立统一国民经济体系与行政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引导预科生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观念,将个体发展与国家的宏观导相结合,在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跨越民族语言隔阂进而推动民族交流,培养文化自信进而培育中华民族自信,树立文化认同感进而形成民族认同感,提升人文素养进而塑造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引导民族团结状态实现从机械向有机的转变……服务大局,久久为功,宏观效益的发挥需要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其相应工作载体以及受教育者的持续性通力合作。
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体现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被娱乐、广告、新闻等海量信息环绕,学校为预科生提供语言文字学习氛围,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艺术鉴赏能力,陶冶高尚情操,传承优秀文化,同时还可以使其深化内在涵养,成长为有素质、有文化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个体外在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未来就业,学习通用语言可以帮助预科生获得具有经济价值的文化资产,以此提升就业能力与生存能力[13]。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来自新疆等偏远地区的预科生,这类学生的生长过程中缺乏汉语环境熏陶,虽然接受双语教学,但所属地区汉语师资薄弱,所以汉语基础与汉族学生或其他较发达地区预科生相比较弱。学校作为执行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载体,无论是以活动还是课程形式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提升通用语言文字的说读写能力,进而提升同等条件下的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除此之外,荷兰语言学家莱温松表示,未来3/4的语言将因使用人数少面临消失,汉语将成为世界三大主流语言之一。汉语作为联合国六大官方语言之一,逐渐由弱势语言向强势语言转变,周边国家学习汉语热度高涨。在这个汉语日趋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学好汉语也是个体紧跟时代发展的必备要求。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民族预科生学习与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代表着他们对通用语言文字的肯定与认同,也代表着其情感深处对于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认同。学者王浩宇也表示,习得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国家整合的重要途径、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和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举措[14]。因而,于民族预科班内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不仅帮助少数民族培养人才,也能以教育教学为手段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与认同,借助文化为各民族文化的黏合通融提供平台与媒介[15]。教育是包涵政治性和时代性等多重特征的实践活动[16],学校在加强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教育、帮助预科生加强文化整合的同时,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实践路径也逐渐被拓宽,在平等性、动态性的文化交流中形成中华民族交融情结,在共同学习、共同居住的条件下增强互动互补的民族关系、民族理解,实现共情共融。并且,随着校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的加深,民族预科生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势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在指导思想中指出语言文字事业“以服务国家发展需求为核心,向国家战略聚焦”[17],预科生在校接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对国家发展作用体现于以下两方面。一是服务国家民生发展。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缓解贫富差距的重要举措以及保障人民安身立命的必要条件。由于少数民族语言在传播与使用方面的局限性,语言障碍成为影响预科生就业的主要问题之一。如前文所言,学校围绕预科生开展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教育帮助预科生攻破语言障碍,裨益个体职业发展,增加就业竞争力,提升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当预科生返回本民族地区就业时,将会提升民族地区就业人员质量,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改善民族贫困地区的民生脆弱性。民族地区民生问题的保障不仅发展国家民生事业,也对稳定社会、巩固边防、强化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助力国家扶贫进程。2020年是国家扶贫战略的分界点,区域性整体贫困被消除,但贫困并没有被完全消除,2021年处于后扶贫时代,相对性贫困的解决任重道远。语言与扶贫具有相关性,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帮助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必要途径[18]。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语言没有大小及通用程度之分,只是在市场价值方面有高低之分,都可以服务于使用者的经济利益[19]。预科生作为扶智与通语的受益者,本身业已助力扶贫进程,当其中属于公费师范生的预科生回归民族地区施教时,他们将化身为新一代的通用语言文字传播者与教授者,以往在学校夯实的语言文字能力将会帮助愈来愈多的民族地区学生通语、启智,这些学生在后期又将通过习得的通用语言文字助力自身与民族的扶贫,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社会流动人口的加剧、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形成以及城镇化的发展向国民提出了更高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要求,为发挥语言扶贫、以语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单位牵头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且效益显著。各级各类学校作为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单位与基本载体,在发挥通用语言文字影响力方面具有辐射扩散作用,其中,办有民族预科教育的内地高校应该积极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定位为民族预科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在学校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及时发现认知、地位、内容等不同维度显现的问题,寻求相应解决方式,以此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裨益个体发展、增强民族认同以及服务国家发展各方面的效果。切实推进语言文字工作与事业的稳固前进,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民族预科教育相结合,持续服务国家发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