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导向的地方民族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2021-12-06 16:05毕兆明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导师

毕兆明

(内蒙古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通辽 028043)

专业学位是针对社会特定领域的职业需要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培养的是具有较强职业素养和较高职业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从复苏到腾飞,社会各个领域都迫切需要高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日益受到重视。我国自1990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形成了以硕士专业学位为主,博士专业学位、学士专业学位相衔接的专业学位培养体系。截至目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硕士层次专业学位教育共设置了金融硕士等四十七种[1]学位类别,覆盖经济、法律、文教、医学、工程、农林、管理等不同的行业领域。进入新时代,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为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20年出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要求:“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2]。随着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逐年扩大,与之相关的人才培养方面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显,一方面是社会的巨大需求及各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另一方面是各培养单位培养模式不成熟及培养质量在低水平徘徊。

就本文重点论述的地方民族院校而言,地方民族院校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高层次少数民族人才的使命。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找准培养定位、明确培养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构建培养模式,是实现地方民族高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一、地方民族高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民族高等学校的建设,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民族高校已经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地区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摇篮。目前,经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确定的民族类院校共十五所,其中中央民族大学等六所高校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管理,云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四川民族学院等九所院校由地方省级人民政府管理[3]。地方民族院校受特殊历史文化背景、特定社会环境、特殊教育对象的影响,在专业学位培养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不顾学校办学的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办学能力而盲目增设新的学科专业、过分追求规模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学位授权点布局不均衡

目前九所地方民族院校中的七所已经获得硕士学位单位授予权,并且开展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据笔者统计,目前七所高校共有六十五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涵盖了金融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等二十八个专业学位类别,占我国专业学位类别总数的59.57%。专业学位类别的覆盖程度超过了全部专业学位类别的半数,但是发展不充分、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是学科不匹配、文理不均衡。其中,法律硕士、体育硕士、教育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翻译硕士、公共管理、会计等七种属于人文社科类的专业学位点共有三十个,占地方民族高校专业学位点总数的46.15%;农业硕士、临床医学硕士、药学硕士、中药学硕士、中医硕士等五种属于农医类的专业学位点只有八个,占地方民族高校专业学位点总数的12.30%;电子信息硕士、材料与化工硕士、资源与环境硕士、能源动力硕士等四种属于工学类的专业学位点只有六个,占地方民族高校专业学位点总数的9.23%。

(二)对专业学位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培养较强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高水平人才为目标,硕士专业型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的培养目标具有很大差异,专业学位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具有特定的职业导向。地方民族院校的专业学位教育起步晚、办学规模小,部分导师和学生对专业学位的职业导向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一份针对地方民族院校的新生状况的调查发现,有60%至70%的考生是由于未被第一志愿录取而被调剂到专业学位的,或者是由于学术型硕士对于学业要求高,学生在报考的时候就选择了对学术能力要求相对低一些的专业硕士学位。学生入学前的这种认识偏差,必然影响入学后的高质量培养。

(三)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师资有待加强

随着国家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增列专业学位授权点,地方民族高校也整合学校全部资源增列了很多专业学位授权点,学位点的盲目增加稀释了原有的师资力量,导致许多学校的专业硕士导师数量严重不足,教育理念僵化,依然遵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在“教授”,注重传授系统理论知识,注重培养科研能力,忽视或者漠视对研究生实践教学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对行业发展动态的研判,指导过程无法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导致研究生无法掌握职业基本技能,无法得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职业训练,无法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无法科学规划职业发展。

(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性培养方案明确要求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要求课程具有应用型和实践性,教师要运用案例教学、开展现场教学。实际教学过程并未有效落实这一要求,表现为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未能凸显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

其次,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性培养方案对学位课和专业课的名称与学分进行了明确的限制,对选修课没有硬性限制,各培养单位拥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合理设置选修课。很多地方民族高校既没有很好地领会这一文件精神,也未针对性地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而是机械照搬、简单执行,导致课程名称雷同,课程内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

(五)专业学位教育“双导师”作用发挥不明显

国家有关文件多次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第一责任人。专业学位指导教师职业能力和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培养质量。为了保证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国家要求建立“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参与指导和培养工作。校内导师一般是培养单位的教师,是第一负责人;校外导师是学生专业实习实践基地的指导人员。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为辅的双导师制在设计上是合理的,目的是突出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很多地方民族高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双导师制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第一,校内导师培养能力问题。受办学时间短、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很多学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和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导师是同一批教师,导师的知识构架完全是学术型导向的,在指导过程中偏向自己特长的学术领域,不懂也不重视研究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二,校外导师形同虚设。很多学校培养机制不健全,校内外导师协作机制和校外导师激励机制缺失,校外导师不熟悉专业学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对培养研究生缺少热情,忙于本单位事务而无暇顾及需要指导的研究生。

二、地方民族高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问题探源

我国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起步晚,长期以来教育规模小,教育质量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二十年发展,规模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所占比例依然很小。教育部2010年研究生教育数据统计,当年全国招收研究生538177人,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119299人,仅占22.17%。为了适应社会对高层次职业人才的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0年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积极倡导发展专业学位教育,计划到2020年实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并重发展。

在研究生教育结构性调整的新形势下,国家大幅度增加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指标,包括地方民族高校在内的各高校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逐年扩大。据笔者调查统计,某地方民族大学2016年计划招生589人,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232人,占比为39.3%,该校2020年招生1741人,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1055人,占比为60.6%;另一所地方民族大学2016年研究生总计招生270人,其中专业学位招生143人,占比为53.0%,该校2020年总计招生760人,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470人,占比为62.0%。我们从这一组数据对比可以看到,国家为这些地方民族高校新增大量的专业学位招生指标,各地方民族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招生政策的调整,积极完成招生计划任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基本实现了国家提出的学术与专业两类研究生并重发展的战略目标。

地方民族高校培养规模大幅度提升的同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职业导向和专业定位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落实,教育资源配备跟不上招生规模扩张,主要表现为:培养方案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关联度不够紧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平台、实践基地、师资力量提升有限,专业学位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加,教育服务社会能力减弱。

三、独具地方性与民族特色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有必要构建更适宜的人才培养方案,聚焦高质量发展,以期探寻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社会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4]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形式之一,它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迥异,课程设置和授予学位的标准也存在差异。自1991年至今,教育部专门制定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全国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相继制定了各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其中,《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关于开展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提出“把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作为发展主线”“改革培养模式,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积极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机制。”[5]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7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6]为了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地方民族高校在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同时,应当多方面探索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培养更多的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高素质、职业型专业人才,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一)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培养目标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办学定位是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方向,涉及学校类型定位、学科结构定位、人才培养层次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不同的维度。清晰的办学定位可以防止“千校一面”,防止教育同质化。地方民族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定位,即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民族地区培养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职业型高层次人才。

首先,这种办学定位要体现在专业学科点增列布局方面,各学校要结合自身历史积淀,积极申报增列独具地方性和民族特色的专业学位授权点;其次,培养领域的设置和调整既要体现办学定位,也要紧密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民族特色,科学设计,合理布局,主动作为。

(二)科学编制培养方案,强化专业学位培养的职业性

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的根本性制度文件,为了确保培养质量,全国各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都出台了相应的指导性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学位论文等方面提出了详尽的指导性意见。各地方民族高校要在指导性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紧扣办学定位,合理设定学习年限,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的弹性学制,增设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选修课程,以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为导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突出地方民族高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凸显培养单位的特色和优势。

(三)推广“基地+导师”模式,激发行业导师育人育才的积极性

教育部在2020年印发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生导师的责任和使命[7],国家因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职业导向和培养过程的特殊性而要求实施“双导师”制。行业导师作为研究生的培养人,既肩负着思想引领、学术指导、行为示范的责任,也承担着职业规划、实践指导的责任。解决“双导师”脱节、行业导师培养动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地方民族高校要积极探索“基地+导师”工作模式,在校地合作战略联盟的框架下,从学校层面建设稳定的专业学位培养实习实践基地,再由基地负责聘任、考核行业导师以及对导师的日常管理。这样既稳定了行业导师队伍,克服了行业导师本职工作与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矛盾,也激发了行业导师参与培养的内生动力,提高了行业导师育人育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助推了良性互动的“双导师”协作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四)加快多层次特色案例库建设,突出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性

案例教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实际工作中的典型案例为素材,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现场体验、交流讨论等教学环节,提高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和发现并且解决行业问题的实践能力。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在2015年印发了《关于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网络平台试运行的通知》,建立并且开放了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案例库,极大地方便了各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地方民族高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办学时间短,办学水平不高,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国家案例平台,鼓励教师使用国家案例库资源,另一方面要出台文件制度,鼓励专业教师立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独立编制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这样的案例更有现实性,更具实践意义。

(五)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提升毕业生职业竞争力

针对地方民族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晚、民族学生数量较多的实际,各专业学位类别应当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专业学位教育的职业导向,加强职业素养和职业规划教育,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指导研究生科学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在日常交流讨论中鼓励民族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提高少数民族研究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他们社会适应性和职业竞争力;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创业、就业的机会,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硕士导师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V eraW an g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