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的路径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的视角

2021-12-06 16:05盛立民张海燕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

盛立民,张海燕

(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崇高理想、职业道德和方法论能力的基础,其重要性已经取得普遍共识。但是,单纯的原理学习由于缺乏对经典作家思考痕迹的具体体验,往往导致学生只把原理当成了知识。如何将从经典著作中获取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价值观念,以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力亟待提升

随着世界交往的普遍性和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逐渐加深,社会环境变得复杂多变,导致各种思潮不断涌动,这给社会带来活力的同时,也给当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使得正处于思想塑造关键期的大学生群体变得疑窦重重、莫衷一是。最坏的情况是很多学生在物欲的追逐中迷失了对人真正意义的追求,很容易受到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的价值观的影响,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和价值。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力量,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政治鉴别力,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塑造大学生的崇高理想、职业道德和科学方法论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有着解放全人类伟大理想的马克思主义,破天荒地在理论上打破了神秘性史观和英雄史观,确认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思想史上的壮丽日出,它有着书斋哲学无法比拟的广阔理论视域、无处不在的强烈现实关怀、严谨深邃的预判洞察能力和超越资本逻辑的高尚情怀,它致力于通过永不言败的奋斗,在现实世界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为人类解放上下而求索。这是当代大学生最需要的理想信念、实践智慧和科学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在夯实学生的理想信仰、道德规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却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不少大学生接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途径是马克思主义原理,而该课程仍然存在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式单一和考核方式机械化等导致学生兴趣不高的状况。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强制灌输为主的死板化、机械化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大学生在自我能动性方面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思政教学效果,成为思政教育者的共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普遍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应当与时俱进地将国内外最新的、典型的政治经济文化案例纳入教学内容,将教学形式从传统课堂的灌输变为课堂教学与互动式教学、现场教学等相结合,将考核方式变得更加开放、灵活。“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兴起就是一个例子,赞同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应把钉钉、腾讯课堂、手机学习软件等新技术融入课堂,把枯燥的理论传授变成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形象化讲解。”[1]

但是,目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尚未引起充分的关注,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深度亟待提升。不少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背后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却知之甚少,甚至没有阅读过经典著作,对原理的讲解不能在原著研读中进行历史性、情境性的深度研读,从而使得原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造成了教学效果尤其是理论深度认同效果较差的状况。多数时候大学生不是反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是不认可传统思政课教育的形式,尤其是不能真正将现实生活同所讲的内容统一起来;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的太多,而是太流于表面没有进入内心。时尚的教学方式可以在短期内模仿到,但是理论深度却不是短时间能够提升的,而有些时候尤其是思考深入、敏锐的学生恰恰关心的是理论内在的难题,形式变化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反而有可能给他们造成这样一种错觉,似乎课程越来越花样百出、热闹纷繁,但“理论自身的逻辑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却显得相对薄弱”。[2]因此,在提升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思政课亟需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升思维水平和长久效力。

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能够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通过潜移默化、通俗易懂的方式深入人心,是任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哲学社会科学所思考的重要命题。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3]这是克服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化和客体化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可以促使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对经典原著的阅读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价值性。采用一种参与化、对象化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超越原有阅读课本的局限性,一手文献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书斋哲学的不同在于,它具有现实社会生活的底蕴,并为了改造现实问题而不断进行理论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虽然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理论视域和方法论,但却从不替代后人进行思考具体的解决方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生命力在于激活每一个社会主体的思考能力,提升其理论能力。单纯的原理学习由于缺乏对经典作家思考痕迹的具体体验,往往导致学生只把原理当成了知识,而不能真正融入精神生命之中,而通过研读原著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才是进行思想体认、交流和认同的最有效途径。通过原著研读活动可以带领学生形成一种深度阅读、灵魂交流的优良阅读习惯,使之真正把读书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在阅读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提升自己。阅读经典著作,“会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他们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的熏陶,从而实现自己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升华。”[4]

经典之所以能传承,关键在于渗透在经典著作中的微言大义可以通过每一个读者与作者的跨时空对话,让经典著作融入当代读者的知识框架、德行修养和能力系统之内。具有在这种心灵上的对话中,知识才能转化为智慧,原理才能提升能力,阅读才能丰盈生命,而只有融入生命的文化才能做到血脉相传,信仰永在。

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经常性和规范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阅读活动,可以实现专业教育、文化熏陶与德育实践的有机融合与统一,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使之成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经典研读可以将德育实践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育人全过程,实现课内与课外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第二,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系列读书活动之中,从而引导学生“回归经典”“接近名著”,积淀厚重品质,将从经典著作中获取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价值观念,为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打牢文化根基,进而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第三,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成为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自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载体,通过“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推进“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方案的实施。

三、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的现实路径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11这意味着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必须进行包括经典著作文本选取在内的科学规划,采取丰富多样、与时俱进的研读方式,并在关照新时代问题、启迪新时代问题探索的实践中进行。

首先,经典著作的科学选取是首要环节。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全集中译本第一版共50卷,根据MEGA2版翻译的新译本经过编译人员的辛苦努力,虽然已经出版一些卷本,但是很多卷本仍在编译过程之中。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也蔚为壮观。如此庞大的阅读量对于一般大学生而言显然是无法全部完成的,因而,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来深化马克思理论教育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具体文本的甄选。“既要选择最能反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篇目又要兼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系统性。”[6]在实践中,经典著作书单的确定需要宣传部门、团委、教学研究人员的大力配合,并在开展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最终开列出来。例如,内蒙古大学的马列经典著作研读的书单就是学校宣传部、团委、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多部门大力配合,并经过多个专家指导和学生调研开列出来的。

除了常规的研读活动,还应当在一些特定的时间节点选取与之精准对应的经典著作进行阅读。例如,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开展《共产党宣言》的读书报告竞赛和读书分享活动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所成立的政党在反对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的道路上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此诞生的马克思主义也成功指导了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思想政治教材只谈到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但这样类似于公式的表述,并不能完全使得受教育者理解其内在逻辑和意义,只有经过一字一句的阅读,才能感受到文字带来的思想的力量。《共产党宣言》科学严谨的结构、气势磅礴的语言、斗志昂扬的革命精神、关于未来社会的精彩论述,让学生在字里行间领会到了经典的魅力,为之精神振奋。正是在《共产党宣言》里,阅读者们一起寻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带给我们的启发和力量。这样的经典阅读活动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列宁诞辰150周年等重要节点中都取得了很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而2021年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活动更应该进行注重选取文本的科学选取,《实践论》《矛盾论》《反对本本主义》等经典著作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读要注重师生互动。经典著作不是通俗小说,理论自身的难度决定了需要专业教师的领读。专业教师要对所选定的经典文本做背景介绍和基本梳理,提醒学生注意具体著作所针对的问题及其特殊境遇,还要注意在思想史背景和当代最新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著作内容进行深度辨析,并总结出该文本蕴涵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经典著作的研读不同于一般随意的浏览,它需要通过专业老师导读、学生自主阅读和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帮助广大学生形成良好阅读习惯和精细阅读能力,克服“读书没有读图读网多、读书没有读教材多”的现象和“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此过程中“老师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师生共同阅读”“师生互动研究”四个层面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师生之间通过相互激发和促进共同深化对经典著作的研读。

再次,经典著作研读还应该增加一些辅助但十分有必要的环节,比如开展各种各样的读书分享、读书竞赛、读书报告等活动。通过读书分享活动来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通过撰写读书报告和来深化对研读内容的理解,通过读书分享活动检验经典读书活动的成果,激发学生参与读书活动的热情,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使马克思主义在校园“活”起来和“火”起来。然后用读书报告竞赛予以确认和激励,以学术报告等活动来增加深入思考和研究能力,通过相关社会活动来体悟和增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必须性和有效性。这些活动可以在定期的日常读书活动之上,参与对象可以发挥更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在活动过程当中扩展视野、见贤思齐,将阅读获取的一般知识真正内化为滋润心灵的文化甘泉。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让学习者心中埋下一颗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科学思维种子,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运奠定基础。

最后,经典著作研读要结合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增强其对于新时代问题的回应和启迪,切实达到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可以使同学们直接感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格局、眼界、气度、思维和智慧,与他们产生共情、共想、共鸣。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并非一般的“怀古之忧思”,也不是消遣性的“快乐大本营”,更不是眼球经济的“秀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非封闭的真理体系,其真理性恰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者将思想转化为现实的实践性,这意味着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必须注重经典著作研读的强烈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需要贯穿在研读的整个过程中。问题可以来自于文本本身,也可以来自于社会生活,但不管问题来自哪里,问题的剖析和解答都并不能按图索骥。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的新问题终究需要研读者们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展开具体探索,而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的原因。

猜你喜欢
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马恩经典著作引用的学术出版规范
材料成形及控制专业经典著作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