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课外阅读日益重要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荐读”是新问题。文章从科学性和趣味性等方面阐述课外阅读书目推荐的策略,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关键词:课外阅读;推荐;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事实表明,读书越多,对问题的思考就越清晰,智慧的力量就越活跃。“最是书香能致远”,提升语文素养的根本在于大量的课外阅读。
如今,很多小学语文老师都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在此方面各显神通,努力推进。经历多年的摸索实践,笔者发现,看似简单的“荐读”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一、 科学荐读是基础
万事万物都有其本质和规律。按哲学解释学经典作家伽达默尔的话说,是“理解怎样得以可能?这是一个先于主体性的一切理解行为的问题,也是一个先于理解科学的方法论及其规范和规则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奉行“拿来主义”,认为只要是经典的书籍,只要是名家推荐的书籍,推荐给学生都是没错的。事实上,人的主观能动性造就了人的千差万别,如果一味照搬,无异于“画虎不成反类犬”。
(一)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荐读
1.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荐读”
德国阅读研究者认为,人的阅读水平和经验应该纳入受年龄限制的时间顺序里。因此,他们经过长期的跟踪研究,提出了如下的阅读年龄:A. 2~5岁,幼儿时期。B. 5~8岁,少年时期。C. 女9~12岁,男9~13岁,这个时期的学生都把具有青春活力的“完美人物”视为自己的楷模。在阅读推荐中,根据学生大致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推荐,则事半功倍。事实也是如此,在2010年笔者接手新的一班三年级学生时,根据学生的心理,经过精心选择,推荐阅读《夏洛的网》一书。此书因动物、魔幻、曲折、感人等因素契合学生的兴趣点,在班级里掀起了阅读潮,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后续的阅读打开了局面。
2. 根据不同性别荐读
实施推荐之初,笔者一般是每一个月推荐一本书。在交流的时候,发现男女生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如《狼图腾》《小狼小狼》等书,大部分男孩的反应非常热烈,而女孩的反应寥寥。而反馈《一百条裙子》《蓝色的彼岸》等书时,男女生的反应却相反。这引起笔者的思考。果然,国外的一些閱读研究表明:9岁以下的男孩和女孩阅读兴趣差异相对较小,但从10岁以后,男女阅读兴趣开始分化。主要表现在:女孩的阅读量比男孩大,但男孩阅读兴趣范围比女孩广;男孩不会去读“女孩子气”的书,但女孩却大量阅读“男孩子气”的书。研究还发现,10岁以上的男孩喜欢幻想性的历险故事或纪实性的内容,女孩则喜欢幻想性的、文艺的故事,或反映成人生活的故事。基于此,在平时的每月一推荐中,笔者由每月推荐一本扩展到两至三本,如去年12月推荐曹文轩的《草房子》是偏向女生的书,而《柳林风声》一书则偏向男生。
3. 根据班级学生的阅读水平荐读
现在打开网站,只要输入“阅读推荐书目”,各种版本琳琅满目。不可否认,每一个版本都是推出者根据孩子的年龄、心理等精心编排,融入了科学性,穷尽编排者的心血。但是,如果一味地按着某一版本照搬,也会遇到问题。因此,推荐者在推荐之初,势必要先了解班级学生的阅读水平,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推荐。在这方面,笔者有深切的感受。同样的两个五年级班,一个班级的大部分学生已经完成对动物、童话、传奇等书籍的阅读,开始阅读名人传记、历史故事、古典名著等书籍;而另一个五年级班还停留在寓言故事、童话小说阶段。高于或低于实际水平,都会消磨甚至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根据阅读材料“有坡度”的“荐读”
杭州特级教师闫学老师就提出“有坡度阅读”的观点。她认为,真正有价值的阅读应该犹如爬坡,谓为“有坡度的阅读”。她认为,有坡度阅读相比平地散步式的轻松阅读,能有效地提升阅读能力,更多的是一种提升,一种丰厚,一种转变。一味的平地式轻松阅读,如同体育训练中的无强度提升,所得是有限的。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同样适用于“荐读”。作为语文老师,在“荐读”时要认真选择,仔细斟酌,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有坡度的,“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的书籍供学生阅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潜力,更有助学生阅读兴趣的保持,阅读能力的提升。
1. 篇幅上的坡度
孩子们的记忆力、注意力是有年龄区别的。推荐书籍的篇幅也适合由短开始,慢慢加长。如,同样是动物类小说,《犟龟》的篇幅比较短,在阅读此书基础上再推荐《夏洛的网》,到《时代广场的蟋蟀》《塔克的郊外》,到《柳林风声》,再到《狼图腾》,在逐渐加长的篇幅中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学生阅读的兴趣。
2. 思想内容上的坡度
三、四、五年级,大部分学生对动物小说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些小说往往赋予动物以人类的情感和经历,一味地阅读这些书籍,对学生思维的开阔,思想的提升是不利的。这时,作为老师,就要引导学生从这些类型的题材中解脱出来,走进现实,认识现实中的动物,比如推荐学生阅读《森林报》《昆虫记》等写实作品,引导学生由感性走向理性。
3. 文字表达方面的坡度
作为一名老师,在向学生推荐某一本书时,要先了解这一本书的语言表达是否让学生理解。一些事实表明,直接给普通的三、四年级的学生推荐阅读《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反而是扼杀。因为,这个坡度达到了90度,一般的学生只能望其项背了。但是,如果在不同的阶段推荐不同的版本,如先是白话缩略本,再是学生普及本,最后在六年级学习了文言文后推荐阅读原版本,如此踏着阶梯阅读会更好地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审时度势巧“荐读”
“形”是事物的方位与状态,“势”是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明者识形,智者促势。作为老师,在“荐读”时也要学会抓形促势,做一个智慧的师者。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丰富、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社会的人。
(一)课内课外齐联动
得法于课堂,受益于课外。课内对课文的深入品悟,对作者点到为止的介绍,都能引发学生的好奇,激发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如教学《景阳冈》一课后,推荐以“走近武松”为主题的阅读单,引导学生搜集怒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等有关武松的文章阅读。同样的,在学习了《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等课文后引导学生阅读《居里夫人传》《名人传》等书,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热点实事巧联动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网络的普及让社会热点内容瞬间直达至每个人。关注并及时地利用,有时是引发阅读的好时机。如在《哈利·波特》电影热播时,及时推荐阅读此书,就很好地激发了班里学生的阅读热潮;又如近期在全民关注杨绛先生病重这一热点时,及时引导学生了解杨绛,荐读她的《我们仨》一书,收到的效果比无端的推荐更好。因为热点,比如一本电影,一次事故、一条新闻等成功引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案例不在少数。因此,从众心理的“荐读”往往事半功倍。
三、 形式多样趣“荐读”
好奇是最好的兴趣。有趣的、丰富的“荐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好奇心。事实表明,丰富多彩的“荐读”形式是激發学生阅读兴趣重要因素之一。
(一)“荐读”主角多样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建构的活动不是封闭在个人的系统中,而是在向社会开放的系统之中,寻求在人们的相互作用之中建构知识的契机”。建构知识如此,“荐读”也是如此。
1. 教师阅读促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崇高的。对于老师的一言一行,学生总会有意无意地模仿。在阅读倡导中,学生对于老师的阅读也总是心存好奇。在一节阅读交流课上,笔者无意讲起《明朝那些事儿》一书。课后,一学生兴奋地走向笔者,开始与笔者聊此书,表示尽快把此书读完。
2. 学生“荐读”激阅读
独木难成林,一个老师,再丰富的阅读量都抵不过班里几十个学生以及背后一百多个学生家长的总量。在平时的阅读推荐中,积极引导学生成为推荐的主体。事实表明,学生的推荐有时候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里,因为学生的推荐,也开阔了本人的阅读视角。印象最深的是,在推荐学生阅读《狼图腾》一书后,有学生就在班级里推荐了此书的续篇《小狼小狼》。而一个不怎么喜欢看书的孩子就因为《小狼小狼》一书开启了他浓厚的、长久的阅读兴趣,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3. 家长“荐读”营氛围
在一个人的教育中,家长、学校、社会是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同样,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一个班级几十个家长有着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思维,不同的阅读视角,请家长来校推荐阅读书籍,讲述阅读故事,不仅是多角度阅读的拓展,也是新奇的刺激,更是榜样和激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营造浓浓的阅读氛围。
(二)“荐读”形式多样化
1. 悬念激趣式
“悬念能产生期待,产生向往,从而产生对读物强烈的阅读愿望和期盼。这种愿望、期盼正是学生阅读兴趣的生长点。”如在推荐作家桂文亚的《班长下台》时,先出示书名,请学生谈疑问,猜内容。然后开始朗读其中的一段文字:
“桂文亚。”老师喊我的名字,我跳了起来,匆匆跑向讲台,低着头,又匆匆回到座位上。英文五十八、理化五十二、数学三十二!我难堪地盖住半张成绩单,尽管语文九十二、历史八十七、地理八十五,又有什么用?人家统统看得很清楚,每次月考发成绩单,班长总是倒数第几名,总是紫红了脸。
读到这里,戛然而止,来了个“欲知后事如何,且读此书”。此段文字以信息量之大,内容切合他们的生活之深的态势,完全抓住了学生的心,成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 电影先行式
电影以其强烈的视觉效果吸引观众。以电影为砖,抛砖引荐原著,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方面也有很不错的效果。在推荐《夏洛的网》一书时,笔者采用先看电影,再看书的方法,使很多刚刚从二年级升入三年级的学生顺利地摆脱了绘本,进入了高一级的阅读层次。《绿山墙的安妮》《城南旧事》等,都可以在看电影后引导学生看原著,效果极好。
3. 卡片小报式
引导学生制作好书推荐卡或小报,张贴在教室里,这样的推荐文字化,更长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制作“荐读”卡或小报时,对著作进行又一次的深入阅读。而学生制作的色彩鲜艳,各形特色的“荐读”卡更是一道风景。
人们常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征途上,推荐无疑是重要的开端。作为语文老师,有计划,有目的,有趣味地向学生“荐读”课外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尽可能地引导更多的学生进入阅读世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浸润在书的世界,从而丰富孩子的人生底色。愿科学的、趣味的“荐读”策略为更多的学生打开阅读的芝麻大门!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2000.1重印).
[2]王荣生.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朱萍,浙江省嘉兴市,浙江省嘉善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