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对汉字的影响

2021-12-03 22:49傅华辰
蚌埠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新字文化交流字形

傅华辰

(宿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文化指在某个具体的领域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在这种思想观念指导下形成的行为方式[1]。中国文化是由语言文字、器具、建筑、礼法、制度、思想观念、艺术形式、风俗习惯等元素组成的综合体。在这个综合体中语言文字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元素。中国的文字中,汉字是影响最广泛、最深远的文字。汉字不可能脱离中国文化的其他元素而孤立地发生、存续和发展,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诸多文化元素对汉字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1 中国文化对汉字的影响

黄德宽先生认为: “中国文化乃是依赖于中华各民族运用符号的能力而形成的超有机体的存在。”[2]运用符号的能力要素中,最重要的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汉语是中国文化要素的表达工具,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要素。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至少从殷商甲骨文开始,成为世界上生命力最长久的语言符号系统。

1.1 中国文化是汉字构意的源泉

造字伊始,汉字形体就蕴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汉字形体中可分析的意义信息,来自原初造字时造字者的一种主观造字意图。”[3]这些意义信息得到公认,和字形稳定结合,就是构意。创制汉字的人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中构思字形,在让汉字和汉语联系起来,能够发挥其记录汉语的功能时赋予汉字形体一定的意义,使字形有理有据,因此汉字的文化阐释就成为文化交流的一种路径。例如,“王”字的构意和文化阐释就可以说明文化对汉字构意的影响。甲骨文、金文中的“王”字像一把倒立的斧子,创制“王”字的历史时期用倒立的斧子作为王权的象征。后来儒家对“王”的理解有了显著变化,孔子就用“一贯三为王”说明“王”字的构意。汉朝董仲舒认为: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4]9这是在“王”字的构意阐释中进一步发挥儒家思想。由此可见,中国文化是汉字构意的源泉,也是对汉字构意进行阐释的重要依据。当然,后人对某个汉字构意进行的阐释和造字之初对其构意可能是不同的,这种差异可能是字形变化形成的,也可能是文化差异形成的。

1.2 特殊的文化心理驱动促使一些新字产生

人在具体的历史文化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会形成特殊的的文化心理,特殊的文化心理又会驱动人进行一些特殊的文化活动,而创制新字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心理活动。武则天为自己的名字造一个“曌”字,显示自己像日月经天一样独特的人生取向。五代南汉皇帝刘为自己的名字造了“龑”字,取义飞龙在天,以此显示帝王至尊。“曌”字、“龑”字就是特殊的历史人物在特殊的文化心理驱动下创制的新字。

1.3 避讳产生一些特殊的异体字

避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习俗,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遇到和君主尊长名字相同的字,就用改字、缺笔等具体的方法进行回避[5]977-978。避讳是一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禁忌,缺笔字就是在历史禁忌中产生的特殊的异体字。裘锡圭先生认为缺笔字是写法略有出入造成的异体字[6]205-208。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把“世”字写成缺笔的“卅”字。在历史禁忌的特殊条件下,写缺笔字表示禁忌,然而这会给后世不了解特定历史文化现象的人造成阅读障碍。

在缺笔字中也有很特殊的情形。例如: 清宣宗名字是爱新觉罗·旻寧,为了避讳,历史上把“寧”字写成了“寍”字。王力先生认为这是缺笔避讳[5]979。“寍”字和“寧”字相比缺少了笔画,可是一般的缺笔字是不能独立成字的,只能依托原来的字形而存在。“寍”字和“寧”字在历史上都是独立的字形,“寍”字不需要依托“寧”字而存在。西周早期的盂爵、寧簋中就出现了“寧”字字形[7]392,西周晚期的毛公鼎中就出现了“寍”字字形[7]392。《说文解字·宀部》: “寍,安也。从宀,心在皿上,人之饮食器,所以安人。”[4]150段注: “此安寧正字。今则寧行而寍废矣。”[8]339也就是说,“寍”字本来表示“安宁”,后来用“寧”字表示“安宁”,把“寍”字并入了“寧”字。而“寧”字本来表示“宁愿”,《说文解字·丂部》:“寧,愿词也。从丂,寍声。”[4]101后来简化汉字,又把“寧”字简化成了“宁”字。《说文解字·宁部》: “宁,辨积物也。象形。”[4]307这个“宁”读作zhù。这样看来,为了避讳把改“寧”写成“寍”字,是缺笔避讳,还是改字避讳,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1.4 特殊的文化心理改变一些字的用法

在汉字体系中,每个汉字都具有一定的功能,表现为一些具体的用法。秦始皇为了表现帝王的独尊,改变了相关字的用法,引起了相关字的功能变化。

《说文解字·辛部》: “辠,犯法也,从辛,从自。言辠人戚鼻苦辛之忧。秦以辠似皇字改为罪。”[4]309秦始皇认为表示“罪行”“犯罪”的“辠”字和“皇帝”的“皇”字字形相近,出于个人特殊的文化心理,改用了“罪”字表示“罪行”“犯罪”。段注: “此志改字之始也。古有假借而无改字,罪本训捕鱼竹网,从网,非声,始皇易形声为会意,而汉后经典多从之,非古也。”[8]741秦始皇以前是没有改字的,由于他不想用和“皇”字形相似的“辠”字,就创造了改字的先例,实际上就是文字的合并,就是把“辠”字并入了“罪”字,这样一来,“罪”字的用法就改变了。

再如,秦始皇以前,“朕”字是一般的第一人称代词,一般人都可以用来自称。秦始皇用“朕”作为皇帝的自称,强调其独特性,“朕”就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了。秦始皇以前,“玺”指印章,尊卑通用。秦始皇以后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称为“玺”,一般人的印章只能称为“印”。

1.5 少数民族文化促使一些新字的产生

我国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元素,古往今来各民族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文化交流,为了记录少数民族特有的事物,人们就创制了一些新字。例如:“氆氇”就是为了记录“藏族地区的一种羊毛制品”而创制的两个汉字。“圐圙”就是为了记录蒙古语中“围起来的草场”而创制的两个汉字。

1.6 少数民族文化扩展了一些汉字的功能

汉字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记录汉语,汉字是通过记录汉语的语素——音节来记录汉语的。在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中,汉语会创造出一些新词语,但是没有创制新字记录新词语,而是运用原有的汉字记录新词语,原有的汉字记录的语素——音节就增多了,也就是说记录功能扩展了,记录功能扩展是汉字功能变化的一种重要表现。汉字中有一个字“噶”,这个字原来记录一个象声词gé。1959年3 月以前,原西藏地方政府叫“噶(gá)厦”、组成“噶(gá)厦”的主要官员叫“噶(gá)伦”。在汉藏文化交流中,没有为“噶(gá)厦”“噶(gá)伦”另造新字,而是借用原有的汉字进行记录,用“噶”字记录“噶厦”“噶伦”的gá,这样一来,“噶”字记录的语素——音节就增多了,记录功能扩扩展了。

1.7 少数民族借用和仿照汉字创制汉字型文字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使汉字被少数民族借用,扩展了汉字作为文字符号的使用范围。秦汉时期汉字就传播到广西壮族,壮族借用汉字书写本地语言,大约在唐朝时期就仿造汉字创造了一些本族汉字,称为壮字。苗字、瑶字、布依字、侗字、白文、哈尼字、仡佬字、彝语阿细字等都是借用汉字设计的汉字型文字。历史上契丹族、女真族、党项族都曾经仿照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汉字型文字[9]70-81。

2 外国文化对汉字的影响

中国文化在发展的历史中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二千二百年前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二次是一千一百年前唐朝学习印度的佛学。第三次是开始而方兴未艾的引进西洋的科学和技术。”[9]119无论是唐朝学习佛学,还是引进西方的科学和技术,这都是引进外来文化,当然引进外来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博大和开放。外来文化在中国传播,和中国文化交融,被中国文化改造。汉字是外国文化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媒介,在传播外国文化的过程中,汉字也会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

2.1 外国文化促进一些新字的产生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要在中国传播就必须借助汉字的力量,把佛经翻译成汉字文本,翻译佛经时有些语素——音节就另造新字来表示。科学技术的引进也促使汉字系统增加了一些汉字。“氕”“氘”“氚”等字就是为了翻译几个化学元素而专门创制的。

经济生活的交流有时也会促使创制新字形,例如:为了翻译英语商标(mark),创制了“唛”字。又如:为了度量衡的换算,专门创制了“啢”(英两)、“吋”(英寸)、“噚”(英寻)等。为了引进和传播外国文化而创造一些新的汉字,这是中国文化开放包容的表现,也是汉字体系与时偕行的表现。

2.2 外国文化扩展了一些汉字的功能

汉字的本职是记录汉语,记录词语的增多是一个汉字功能扩展的表现。外国文化在中国传播,使一些汉字记录的词语增多了,也就扩展了一些汉字的功能。佛教的传入扩展了一些汉字的记录功能,例如:“佛”这个字在文献中出现得很早,用来记录“仿佛(fú)”这个联绵词的一个音节。佛教传入中国,用来音译梵语“佛(fó)陀”(佛陀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一个音节,“佛陀”省称为“佛(fó)”,后来佛教徒称修行圆满的人为佛(fó),这是词义扩大。

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也扩展了一些汉字的记录功能,例如:“钾”字在《汉语大词典》中有三个义项:铠甲。《晋书·姚弋仲载记》: “于是贯钾跨马于庭中,策马南驰。”盛酒的铜扁壶,即铜椑。《于兰家铜椑铭文》: “于兰家铜椑一,容四十五升,重廿斤八两。”金属元素[10]。通过《汉语大词典》中的注解和书证可以看出,“钾”字在汉语中已经记录了前两个词义,后来化学元素知识传入中国,又用“钾”字记录化学元素“钾”(符号K),使其多记录了一个词语,扩展了记录功能。

2.3 外国借用汉字、仿照汉字创制汉字型的文字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是我们的自源文字,在文化交流中被一些国家借用,仿照汉字创制汉字型的文字,形成了汉字文化圈,扩展了汉字作为符号的应用范围,使汉字成为国际化的文字符号。如日本、朝鲜、韩国以及越南都曾借用汉字,仿照汉字创制汉字型的文字。

日语借用某些汉字字形,表示意义和它们原来表示的词相同或相近的日语中一个词,不取汉字的读音,读日语中那个词的读音,这种现象称为训读。例如:“人”读hito,“山”读yama[6]211。日语大量借用汉字,在日本文化中保存了汉字字形,扩展了汉字作为语言符号的使用范围。朝鲜历史上也借用汉字。汉字在朝鲜的使用情况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是乡札时期,即五世纪前后,朝鲜人借用汉字记录自己的语言,称为“乡札”。乡札借用汉字字形,不读汉字原来的读音。第二是吏读时期,大约在七世纪,朝鲜语和汉语结合,实词用汉语,虚词用朝鲜语。第三是口诀时期,大约在八世纪以后,朝鲜人读汉文时在原文的句读、段落之间插入朝鲜语助词,称为“口诀”。“口诀”借用汉字来表示,主要是借汉字的读音[11]。

朝鲜汉字有两个基本类型: 一类是朝鲜借用中国汉字,在字形不变的前提下,赋予新音或新义适应朝鲜国情。借用的中国汉字,一种是新音字,另一种是新义字[12]43。另一类是朝鲜独立创造的汉字,朝鲜创造的汉字,一种是正体字,另一种是口诀简体[12]43。

韩国也使用汉字,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按中国方式使用汉字; 另一类是按韩国方式使用汉字[13]。

越南人也借用汉字字形记录越南语,按照越南语读音来读汉字。研究表明“各个汉字的语音按照汉越语音转化规律而改变了原有的面貌”[14]。

作为一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符号资源,汉字在文化交流中被外国借用,这些被外国借用的汉字符号又会被其他国家借用。比如:韩国使用中国汉字,也借用日本汉字。越南使用从中国引进的汉字,也从日本引进日本汉字。日本、朝鲜和韩国以及越南都借用汉字,扩展了汉字作为符号的应用范围,同时也证明汉字作为符号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这些国家仿照汉字创制汉字型的文字,说明汉字的造字方法是可以被跨语言模仿的,汉字是能产的符号体系。由于共同使用汉字符号,以汉字为纽带就拥有了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在文化上称为汉字文化圈。汉字文化圈的形成,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是文化交流让汉字走向了世界,这是文化对汉字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汉字文化圈的形成,也说明作为语言符号的汉字,具有广泛的适应性,适应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要求,并且能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说明汉字体系作为符号系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文化交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该根据不同文化群体对汉字的接受状况,顺势而为,充分发挥汉字作为文化符号的作用,加强中国文化与相关国家的文化交流,借助汉字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

3 结论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要素,作为文化的一个要素,必然会受到其它一些文化要素的影响,一些中国文化要素或促使创造某些新字、或促使某些汉字构意发生变化。文化是在交流中发展的,我国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都会对汉字产生一些影响,或促成新字产生,或导致原有字形记录功能扩展,或使汉字被借用和仿造,成为汉字型文字。文化对汉字产生影响的过程也是汉字适应文化发展和文化交流的过程。汉字能够适应文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正是汉字作为符号系统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中国创制了汉字体系,传播了汉字体系,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渊源!

猜你喜欢
新字文化交流字形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异体字字形类似偏旁的互用类型综合字图构建
“”字形体结构的意蕴及其影响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加一笔,变新字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加笔划成新字
添一笔变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