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华,丁 宁
(1.安徽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2.安徽财经大学 贸易与产业发展研究所,安徽 蚌埠 233030)
在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安徽金融信用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快速提升,这也促进了安徽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2020年8 月20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更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实施背景下,安徽省委、省政府持续推动加快实施“一圈五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圈五区”具体包括合肥都市圈、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金融生态建设将是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和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金融生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一直受到理论界的普遍关注,周小川提出,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将直接影响到区域融资的可获得性和融资成本[1]。戚湧、王昊义、王明阳研究表明,金融生态系统有利于区域资源配置效率[2]。王晓亮、田昆儒、蒋勇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生态建设将缓解融资约束造成的投资不足现象[3]。华玉朋、许罕多研究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金融生态对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现金融生态具体要素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强度存在明显差别[4]。在研究方法上,张玉喜、张倩构建科技金融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静态和动态评价,王雅俊运用DEA 模型研究西部地区金融生态运行绩效[5-6]。另外,一些研究也对金融生态建设对城镇化、区域减贫效应和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了积极探索[7-9]。
现有研究关于金融生态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较为热烈的讨论,但对金融生态建设对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和深入。区域金融生态建设是安徽积极参与全球金融竞争的内在要求,安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有利于推动安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探索金融生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机制,紧密结合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背景,研究金融供给与安徽区域整体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金融生态对安徽“一圈五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出金融生态促进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完善的金融机构将促进城乡区域各金融机构的数量和服务质量的提升,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形成区域多元化的金融发展模式和融资结构,有利于提升资金的可获得性,满足企业和居民的资金和发展需求,缓解区域经济发展的融资约束。另外,区域城乡金融机构的优化布局,通过对企业和居民信用状况评价的加强,提高银行信贷决策效率,这将拓宽融资渠道[10],进一步提高企业和居民资金可获得性。特别是对于边远和贫困地区的居民,将通过完善的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改善民生和实现生产发展,提高金融减贫绩效[8]。
信用体系建设是金融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代表区域的信用体系运行状况较好。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区域融资主体和金融机构之间容易产生信贷资金错配问题,其重要根源是金融机构不了解企业借贷者的信用情况,为规避风险而宁愿不放贷给相关主体。如果区域信用状况未达到一定程度,这将会产生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从而阻碍该区域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而相关企业和个人为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只有向民间融资,从而产生较高的融资成本。良好的区域信用体系将克服区域信贷资金的逆向选择问题,企业和居民骗税等失信行为将被严格的法律、金融制度所约束,这将有效降低企业和居民的融资成本。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将有利于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推动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这将促进金融资源在不同产业和不同规模企业间的配置[9],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金融生态建设将推动创新资源在产业链中不同环节间合理配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链延伸发展,加快区域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并推动相关企业的技术升级改造。
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建设意味着政府减少对金融市场的行政干预,促进金融市场化进程,市场化的金融体系将促进交易环境的公平和规范,使金融产品的价格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定价,缓解市场资源错配问题[11]。另外,完善的金融生态也代表着规范的金融法治环境,这将提升企业、居民和社会的互信程度,降低合同和契约的执行成本,抑制商业银行关联贷款[12],这必然有助于持续推进区域市场繁荣和经济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金融机构改革力度的加大,安徽省金融机构的种类和数量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金融供给质量逐步提升,并形成了以银行业为主体,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租赁等金融机构互相竞争发展的格局。2019年全年安徽省社会融资规模达7255.4 亿元,比上年增加1157.5 亿元。2019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4377.9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689.2 亿元,增长7.3%。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6113.8 亿元,增长13.6%。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15071.4 亿元,增长1%。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4289.3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301.9 亿元,增长14.1%①。
安徽银行业资产规模稳步增长。2019年末,安徽银行业资产总额达到6.98 万亿元,同比增长6.7%。各项贷款余额4.49 万亿元,同比增长13.9%。信贷投放主要是支持安徽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以及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贷款增速很快,保障房安置项目产生的开发贷款也远高于平均贷款增速,制造业贷款2019年年末同比增长0.9%,服务业贷款占三次产业贷款增量的80.8%②。
除此之外,安徽金融机构逐渐加大对民生信贷的投入力度,并鼓励个人创业,对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同比增长。在支持安徽棚户区改造项目中,贷款实现安徽省全覆盖。安徽省银行业总体稳健,支持实体经济力度逐年增加。然而,由于实体企业经营的困难会直接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增加,安徽省银行金融机构应不断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通过核销呆坏账等方式加快处理已发生的不良资产,尽快盘活存量。
近年来,安徽省证券业金融机构努力创新发展,盈利水平逐年提升。安徽全省证券业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为安徽企业的资金需求提供了更多选择。2019年,安徽上市公司数量增至105 家,安徽证券市场交易额8.4 万亿元,同比增长19.1%,营业收入增长51.7 亿元,同比增长48.1%。整体来看,安徽证券业盈利稳步提升,市场结构日趋多元化。
随着安徽保险业的飞速发展,安徽省保险业的保障功能逐步增强。截止2019年年底,安徽省共有保险机构817 家,年末资产总额2313.5 亿元,增长17.5%。安徽全省保费收入达到1348.6 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安徽全省特色农业提供69.7 亿元保险费用,并为安徽全省贫困人口报销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费用16.2 亿元。
近年来,安徽省坚持创新驱动,形成了合肥都市圈、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一圈五区”各区域板块一体化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实施,合肥都市圈加快融合发展,促使中心城市能级提升。安徽金融生态建设通过交通、旅游、产业、资源互通的方式促进合肥圈经济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在交通上,商合杭高铁和合安高铁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城际铁路方面,正在建设合安九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合宁城际铁路等10 条线路。因此,金融生态和金融服务质量的提升使合肥都市圈内交通联系更加紧密,为合肥都市圈与周边城市的融合发展提供了空间便利条件。另外,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加快了新桥机场航空产业物流园区建设,这有助于合肥都市圈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医疗服务上,金融生态建设推动合肥都市圈医疗网络系统的整合,实现对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化县城、乡镇、村组医疗卫生网络体系,服务合肥都市圈各个地区。在社会保障资金方面,金融生态建设完善城镇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居民养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社会福利设施,从而实现安徽全省基本养老区域统筹,有力保障了合肥都市圈社保关系的无缝转移、接续。
在数字信息工程上,在高质量金融服务和资金支持下,合肥都市圈建立区域信息一体化工程,构建与长三角地区对接的信息平台。生态环境建设上,建立合肥都市圈区域生态补偿的金融生态制度,重点针对巢湖生态区、淮河生态保育带、江淮分水岭生态保育带和江淮运河生态保育带区域,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随着安徽区域金融生态建设水平的提升,合肥都市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在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行动中起到重要作用。
另外,金融生态建设也吸引更多优质的产业项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以合肥金融港为例,目前签约入驻了200 多家企业,园区内外金融产业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消费金融、区块链金融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合肥滨湖新区互联网、金融产业集群区,有力促进了合肥都市圈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近年来,科技金融和金融生态建设有力促进了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2014年,合肥市设立天使投资基金,有效解决了科技型企业初创时期的融资困难。2016年3 月,合肥市成立科技金融创新战略联盟,2019年安徽金融机构支持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参与G60 科创走廊建设,围绕产融结合、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等进行重点金融支持,促进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上海科创中心、苏南示范区协同共建。金融科技和信用环境的优化进一步改善了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科创环境,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总量已占安徽全省一半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率逐年提升,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0.85 个百分点,并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金融生态建设也加快了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区的人才集聚,研发人员和每万就业人口从事R&D 活动人员年均增长率均超过10%。在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推动下,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产出不断增加,发明专利授权、有效发明专利、技术合同登记数量增长迅速。
皖江城市带在安徽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10年1 月12 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近年来,金融生态建设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安徽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的不断改善,皖江城市带地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到位资金稳步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快速增长。另外,金融生态建设引领皖江城市带积极抓住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机遇,深入推进了新型显示、机器人两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建设。芜湖、马鞍山、铜陵等城市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现代农机等11 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和项目建设速度得到快速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安徽全省的比例逐年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趋势日益显现,这也为皖江城市带地区深度融入长三角提供了有利条件。
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也是安徽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点地区。为了支持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企业高水平发展,安徽大力优化皖北地区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全覆盖的银行业组织体系,积极改善皖北地区信用环境,支持和加快“6 +2 +N”产业承接平台和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实现绿色信贷,有力保障了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
在具体实施措施上,2015年前,皖北地区县域存贷差额扩大的现象比较严重。为改变这一现状,安徽银监局选定皖北地区的蚌埠、宿州和濉溪、太和、利辛、凤阳、寿县等“2 市5 县”开展信贷资金回流监测工作,从而引导当地建立科学的信贷政策。以往皖北地区的金融产品普遍单一,安徽银监局与政府有关部门联合提出实施“4321 政银担合作模式”,开展金融帮扶小微企业活动,引导金融机构结合地区特点建立适合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皖北地区金融生态建设有效激活实体经济,为皖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近年来,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区内银行业联合县级政府签订银政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金融政策倾斜扶持,构建扶贫小额信贷机制,有效盘活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信贷资金,促进了区内扶贫工程和经济发展。例如,为解决特殊贫困户持久脱贫问题,岳西、金寨等7 个贫困县大力推进金融支持“光伏扶贫”工程。金寨农村商业银行采用银行、经营主体、贫困户参与的“1 +1 +N”模式,发放光伏扶贫项目贷款,给予资金支持并指导贫困户脱贫,受益贫困户数量快速增长。目前,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农村银行金融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提高了农民贷款、存款、汇款业务的便利性。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是安徽省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也是安徽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金融生态建设充分发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红色资源优势,安徽通过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重点支持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旅游业发展。通过金融生态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不断加快文化、旅游、生态、科技融合发展,黄山、池州和宣城地区全域旅游得到快速发展,“黄山”“两山一湖”等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这有力促进了皖南国际旅游区健康发展,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也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和旅游康养基地。
在国家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安徽“一圈五区”各区域板块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数值不断提高,金融生态建设对安徽五大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安徽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行动,立足于安徽“一圈五区”区域定位,深入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将有利于提高安徽金融服务水平,提高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强化区域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并为安徽实现高质量发展培育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加强安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继续完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满足不同阶层和不同领域客户的金融需求。对于农村地区,继续完善村镇银行、农村资金合作社等来扶持“三农”,发挥金融生态对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等区域的减贫效应。加快发展商业保险组织体系,大力发展服务于普通百姓的保险业务,在安徽全域努力构建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
创新作为经济增长原动力,有助于金融生态建设的完善,从而提高安徽金融业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效率。因此,充分发挥金融生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应注重发展创新型金融产品。对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皖江城市带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重点支持安徽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项目,充分满足其自身发展的融资需求。对于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皖江城市带等经济落后贫困地区,面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应进一步加大,各级金融机构应充分保障农民的金融需求。积极完善农村信用社、合作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和融资结构,鼓励多元化的金融发展模式。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安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推动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安徽金融机构和企业应共同致力于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广大中小企业应遵守商业信用,诚信合法经营,安徽各商业银行也应加强区域信用评级体系的构建,共同营造安徽良好的金融信用环境,优化安徽的区域融资条件。
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加强金融生态建设推进安徽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合肥都市圈、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科技企业创新发展中遇到的融资瓶颈,通过依托于股权交易中心和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以及科技型企业共同设立的科技金融创新联盟等非盈利性行业合作组织,构建安徽区域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形成企业与长三角地区银行信贷、资本市场间联动机制,充分释放安徽区域创新和经济活力,促进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带等深度融入长三角地区。利用互联网优势,通过设立风险池分担风险,提供股权、债券融资金融服务,降低安徽区域企业融资成本。同时,开展“投贷联动”“投贷保联动”和“保贷联动”等金融服务创新,鼓励安徽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集合信托和集合票据,加快扶持安徽科技企业做大做强。
法律环境是影响金融生态环境最直接的因素。因此,政府必须建立完善相应的金融法律法规,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金融秩序,减少对金融的行政干预。近年来,安徽省在实施金融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地方债务、银行业的资产风险逐渐增加,金融市场也存在一些过度投机现象,逃避银行债务、拖欠贷款、非法集资等失信行为也屡有发生,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安徽区域金融生态建设。政府应依靠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加强防范,控制区域金融和地方债务风险。通过规范交易以及严格监管,加大对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坚决取缔非法集资等金融活动,维护正常金融秩序,减少对金融活动的政府行政干预,营造良好的安徽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注释:
① 数据来源:安徽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② 数据来源:安徽省金融运行报告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