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教师教科研工作中小课题实操性模式的研究
——以宝鸡市基层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

2021-12-02 10:26李晓辉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量规教科研选题

李晓辉

(陕西省宝鸡教育学院,陕西宝鸡72100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着力加强“教师教研新模式的探索与推广”,“健全和强化各级各类学校教研制度和机构,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教科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最为重要、最为复杂的方式。然而,基层教师对教科研工作不够重视,原因诸多,如对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科研水平不足等,教师仍然保持着传统的认识,将自己作为知识的“二传手”,照搬照套,不完美复制,忘记去研究教育,忽视了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因此,笔者在查阅大量资料后,选择以“基层教师教科研工作中小课题实操性模式的研究”为主题,研究一个可供基层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实操性模式。

一、宝鸡市基层教师教科研现状调查分析情况

宝鸡市现有教师35000 多人,其中高中教师6000 多人,初中教师9000 多人,小学教师13000 多人,幼儿园教师7000多人。在研究前期,笔者通过分学段、分层次的抽样方式,重点以基层数学教师的小样本为研究对象,在数学学科教师中针对教科研工作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活动。调查问卷共设13 个指标体系,涉及年龄、学段等客观指标以及多个主观指标;访谈提纲有五个主观问题,直指问题关键,详细了解访谈对象以及他们所在学校的教科研开展情况。共发放800份调查问卷,其中高中数学教师128 名,中学数学教师301 名,小学数学教师371 名,收回有效问卷764 份。与22 名数学学科的陕西省教学能手、宝鸡市市级教学能手进行访谈活动。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和对访谈对话的整理,基本反映出宝鸡市目前基层教师教科研工作开展现状如下。

教师人数100人左右的学校,教学压力重大,业务工作繁重,每位老师工作量满负荷,没有充足的时间开展教科研活动,偶尔开展学科组教研活动,也流于形式。教师人数在50 人以下的学校,硬件和软件都不能支撑正常的教科研活动。

学校机制及导向不明确,教师对教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误解,学校机制不支持的情况下,教师们更是忽视了教科研工作;教师不愿意开展教科研,学校也将教科研工作放在了有形无实的尴尬地位,形成了一种静态的情形。

教师对教科研的定位和对自身的定位有偏差,很多老师在选题上好高骛远,选题过于宏大,有时热衷于追求当下教育热点而忽视本校的实际问题,没有认识到中学教育科研就是在中学教育领域揭露本质、发现规律性、创立理论的创造性认识活动;过分看重教科研的实际价值,关心教科研带来的现实利益;过分强调教科研在职称晋升、职务升迁中的作用,忽略了教科研的本真价值;弱化了教科研对于发现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的重要价值。

二、基层教师教科研工作的实操性模式——以小课题研究为例

(一)小课题研究重点环节

小课题研究是与专家学者所做的或者“规划立项”的大课题研究相对而言的,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在短时期内以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或者自我经验为课题,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研究,探寻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对策的课题研究形式。小课题的研究属于课题研究的范畴,所以必须按照正规课题的程序完整实施,且体现出小课题“小、活、快、实”的自身特征,面对大数据时代和“智能+”时代现代化、信息化、科技化的全新环境,教师必须具备信息技术能力、引领发展能力、赋能创新能力。因此,小课题研究的重点环节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评估量规表

完成一项课题和做一个项目类似,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实时的评估,一个课题的研究不是一个固定的轨道,而是一个动态的研究,每一个环节经过评估后,如果不合理或缺少实效性,研究者必须修改已有的方案。因此,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制定选题评估量规表、现状分析评估量规表、过程实施评估量规表、可操作性评估量规表等一系列量规,以便在实施过程中对研究进行修改完善。

2.选题与标题

教科研选题对于教师而言非常困难,甚至很多老师根本不知道如何选题。科研课题是一种问题,但是它与一般问题又有所不同,一般的问题太宽泛,而课题专指那种通过探究过程,即提出问题、假说、试验等过程加以解决的问题。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教育科研课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或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小课题更是有明确而集中的范围、目的和任务的课题。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一些基层中小学开展了小课题研究,但是效果有限,很多教师将选题和主题混淆了,没有分清楚动态选题和静态标题。选题必须在一定的教育背景下选题,按照先后顺序,选题在前,确定标题在后;按照意义来说,选题是课题研究的一个雏形,包括主题、研究问题、研究规划。在选题结束后,一个课题研究的基本轮廓就形成了,标题是课题研究经过大量的评价、反复修改后提炼出的,只是课题的一个部分,标题要明确体现三个方面:课题在做什么(研究对象)?课题想做什么(研究内容)?课题想怎么做(研究方法)?这个完全符合三大理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选择研究的内容必须真实存在,不能虚构假想,一般来自现状调查,目标制定、方法研究等多方面考虑。最终选题遵循需要性、新颖性、可行性、科学性等四个原则。

3.资料搜集与整理

在选定要研究的问题和内容后,教师就要着手查阅大量的研究课题的论证资料,搜集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这一个环节必须遵循资料搜集评估量规表,建立在大量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不仅是为了了解领域内的研究现状,也能评估自己选择的研究内容和问题的合理性和实效性,更能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而在研究过程中,会生成大量的过程性资料,研究者必须搜集整理出有效材料,这将是论文成果的有效支撑材料。那么研究者必须明确什么是课题合理性论证资料以及什么是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

(1)课题合理性论证资料。一个课题的研究合理性建立在问题的发现之上,即国内外选定课题的研究现状,包括论文、理论等,以及与选定课题研究领域相交的研究资料等。

(2)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是课题开题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题成果的佐证支撑材料,课题验收的重要依据,更是课题是否有效开展的保证,包括研究过程中的立项证书、教学反思、评估量规表、数据记录单、阶段性汇报材料、效果反馈表、结题报告、结题证书及论文等。

4.课题研究过程

课题的研究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研究过程,是课题研究的核心部分,既要遵循选题阶段设定的预定研究轨迹,也要时时用过程评估量规表进行评估,教师不但要明确小课题研究的途径,更要注意小课题研究的方法。而小课题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叙事研究法等,每个研究方法都离不开反思,并且在案例的选择上,必须选择对教育活动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规律或教育思想、教育原理的具体事件,区分好案例与事件、案例与故事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搜集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精心的筛选、整理,并做好资料的保存。课堂教学和平时的教育实践是课题研究的素材来源地之一,教师可以将教科研活动和教学相结合,适时反思和总结,并在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过程性评估量规表的评价结果,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实践,反复修正小课题研究规划,最终达成研究目的。

(1)一定遵循小课题的“小、快、实、活”的特征,淡化形式、注重实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解决问题,改变思维方式,转变行为方式,服务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

(2)小课题研究是一个团队研究活动,课题研究的团队成员都是经过深思熟虑选定的爱好相同、研究方向基本相近的同仁,一定要注意团队协作,可以跨区域、跨学科向有经验的名师请教,将大家的智慧运用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切忌单打独斗。

5.成果总结及应用分享

小课题研究属于大课题研究范畴,但又和课题有所区别,对于小课题的结题报告没有大课题那样严格的要求,小课题的结题报告形式多样化,可以将研究的实践过程转化为理论文字形式,以教科研论文或教育叙事的方式呈现。论文或教育叙事必将呈现出解决一类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研究者必须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或者教育管理中去,利用可操作性评价量规表进行评估监测,在评估过程中,如果评估结果有效,则继续实施原行动方案,否则必须再分析与诊断产生问题的原因,以修正行动方案,提升小课题研究质量,并将最终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或进行成果分享,以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小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模式

面对大数据和“智能+”时代,教科研工作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个学校内部或者是同学科教师之间,笔者结合研究过程中的调研座谈,追踪问效,探索出“更新观念—行政推动—师徒结对—校际联动—名师引领”的可操作性研究模式,着力改变教师对教科研的误解,提升教师开展教科研的积极性,更加明确教科研的研究方法,并试图打破小学校教科研开展困难的窘境,打造一批有教育情怀、有教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更新观念

一方面,学校管理层必须全面认识教科研工作对学校工作、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更新观念,多措并举促生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内驱力。另一方面,基层学校教师应该响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增强教科研意识,并认识到教科研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教育质量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走出教科研是科研机构从事的工作的误区,不能认为自己只要做好教师,教好书,学生成绩好就是好老师了。当教师自身有了开展教科研的内驱力,他们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2.行政驱动

学校要建章立制,成为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助推器。教育管理部门及基层学校必须对教科研工作足够重视。行政部门必须构建相应全套的规章制度,如奖惩机制、监管机制、评估考核制度等,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增强教科研活动的吸引力,提高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驱动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

一个好的教科研环境,不是唱高调,不是有数量没质量,教育管理部门必须从前期的积极性调动、课题的选择申报、中期的监督检查、后期的鉴定奖励、长期的效能奖励完善、全面的制度,不能流于形式,虎头蛇尾,给老师造成错觉,认为教科研工作只是为了交差。在教科研工作的小课题研究上,学校更是要全程监管,查看效能,对于那些过程懈怠、效能低微、无有价值成果的课题坚决不允许上报结题,净化教科研环境,提升教科研工作的地位。

3.师徒结对

使徒结对,深度交流能够成为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牵引力。每一位教师都是从一个教科研新手慢慢展开教科研工作的,学校可以开展“老中青师徒结对”活动,大力倡导打破传统的认识,打破同学科之间才能开展教科研活动的认识。在大数据时代,教育信息化已经深入各行各业,跨学科的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才是未来教育的新模式,所以同兴趣、跨学科的老、中、青教师结对能够形成老带青的牵引力。

师徒结对子是教科研工作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形式,教科研能力低的老师可以从老教师身上学到许多的技能和经验,更能在一起研讨对问题的理解与分析的过程中提高认知水平和理解问题的能力。高效的师徒结对子必须建立在以下几方面的基础上:

(1)有效沟通,双向选择。有效沟通,双向选择是师徒结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师徒双方彼此熟识,性格互补、兴趣相投,风格相似,才能达到互相尊重,开心共事,才有可能结成真正意义上的对子。

(2)互相尊重,共同成长。对于师徒结对,师傅未必事事强过徒弟,在某些方面,必须尊重徒弟的个性发展和长板效应。师傅既要对徒弟进行思想引领,更要对他们进行技能培养和知识提升。徒弟必须尊重师傅的权威地位,严格遵循尊师重道的原则。两者互相尊重对方,共同研究,共同反思,才能真正达到共同成长。

(3)彼此负责,互相成就。“带徒”本身就是给师傅额外增加的工作,对于老教师,如何让其认识到引领年轻教师成长是其“份内事儿”,并让师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引领徒弟成长,就必须减轻师傅的工作负担。学校在制定制度的时候,必须将其纳入师父的量化考核中去,并且徒弟应适当承担师傅的工作。师徒结对只有从“额外劳动”转化为彼此的“必要工作”,师徒双方才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当徒弟有所成就的时候,这个成绩也就是师傅的带徒成绩,互相成就。

4.校际联动

校际联动,学术互鉴能够提高教师开展教科研的洞察力。基层学校中,教师人数100人左右的学校占比较小,所以在开展教科研上存在硬件的不足。因此,同一片区的学校之间可以联动开展教科研工作,如果条件允许,跨区域学校结成校际联盟共同开展教科研工作更好。校际联动开展教科研工作,既能解决学校因教师人数不足而无法有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窘境,也能实现校际之间学术互鉴、思想碰撞,进而拓宽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的洞察力。

5.名师引领,专家导航

名师引领,专家导航能够提升教师教科研工作的品质。名师是其所在学科的引领者,在开展教科研活动的时候,学校可根据某一项教科研课题邀请名师,围绕一个主题做小专题的讲座或组织学校教师就一个教育教学的问题交流探讨,甚至可以选择性参加名师自己组织的名师工作室的集体教研活动。这样,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全面反思自己的问题,解决困惑,更加明确方向,进而提升教科研工作的品质。

一个好的学校离不开好教师,而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科研活动,没有反思就没有成长。“教育科研是教育第一生产力!”学校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开展教科研活动的优质土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面向未来,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不断在探索中成长,探索的过程离不开反思,反思出问题后就要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教科研工作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而小课题研究将是每一位教师触摸教科研工作的第一步。笔者坚信通过以上的基层教师教科研工作的实操性模式,教师将在个人综合素质、教育教学能力、教科研水平等方面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量规教科研选题
量规:极简多元评价让目标看得见
基于“量规”的设计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应用研究
提升职院教科研水平的途径与对策研究
谈诗词的选题
基于STEAM教育的立体教科研模式构建与实施
关于多维联动教科研共同体的行动策略研究
School life课堂实录
选题有误
石油专用管螺纹量规的使用与维护保养
探究评价量规,提高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