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振兴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

2021-11-30 23:19汪相照王丫王孝谦贾杨柳
安防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乡村产业宿松县产业振兴

汪相照 王丫 王孝谦 贾杨柳

摘要:乡村产业振兴位于乡村振兴战略“五大振兴”之首,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物质基础,也是留住人才和发展农村的关键。宿松县位于安徽西南部,曾是全国贫困县之一,于2019年成功脱贫,乡村产业发展在宿松县的脱贫摘帽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项目以此为基础,对宿松县乡村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考察,深入分析乡村产业发展的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产业;产业振兴;宿松县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伟大战略目标,离不开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乡村产业的振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也都发生巨大的改变,其中包括有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乡村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等。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使得中国的经济和全球经济的联系程度在不断加深,互相融合。乡村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例如产业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数字信息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较薄弱等问题,桎梏着中国乡村产业的振兴发展。

1 乡村产业振兴的制约因素

1.1缺乏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

目前,中国大部分乡村农户维持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分散种植养护模式。一方面,这样可以极大程度降低农业生产的不确定因素风险,同时,避免了农业生产投入成本高、劳动需求高和土地整合难度大等问题。但另一方面,丧失了大规模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而少部分以大规模种植大户而言,由于自身农业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对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和注意事项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加上单一的经营结构和粗放式的经营模式,使得农户抵御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的风险能力较低。近些年兴起的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因组织结构混乱、内部管理松散、外部融资难度大和生产协作能力低等问题,严重挫伤中国乡村农户加入农业组织的积极性。

1.2乡村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政府针对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远远无法满足乡村产业中对于交通、水利、卫生和教育方面的需求。

除了国家相关乡村补助以外,省市级的配套资金支持和县级财政的投入,都无法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产业发展要求。同时,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缺乏有效规划和科学设计,部分项目只是为了眼前利益,使得使用寿命的周期变短,进而制约了乡村产业的持续发展。

1.3乡村人口结构失衡

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和推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极为迅速,其中表现为大量的乡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区域当中。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在2018年的时候,中国的城市常住人口就已经达到了8.3亿人,农村的常住人口约为5.6亿人。城镇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剧着农村的衰落。与此同时,青壮年在年龄到了失去劳动能力的阶段,又会有部分回流至乡村,加上长期留守在乡村的孤寡老人和幼年儿童,使得乡村的人口结构严重失衡,普遍出现了老龄化和空心化的状况。

1.4乡村教育问题突出

乡村教育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来源。近些年,中国政府陆续出台了相关乡村教育的扶持政策,社会各界的力量也都尽力帮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乡村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阻碍。首先,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乡村在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和经济资源水平方面都劣势于城市地区,使得教育硬件设施的投入落后于城市。此外,乡村教师水平有待提升,主要原因在于薪资水平无法和城市相提并论,还有缺乏教学提升机会,以及教学环境的影响。最后,乡村教育的对象出现复杂化的趋势,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多为老人或亲戚,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无法给予学生以有效的辅导。

1.5乡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低效率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的体制。这一体制针对与调动中国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起到了十分重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城镇化的提高,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使得乡村出现了大量的闲置农田和土地。此时,乡村土地流转的效率对于规模化经营是至关重要的。目前乡村农户分散式经营和发展现代化、规模化农业模式已经无法相適应,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

2 宿松县的乡村振兴路径

2021年9月,由宿松县委宣传部、中共宿松县委信办、宿松县商务局、宿松县融媒体中心、洲头乡人民政府承办,凤凰网安徽、抖音等媒体支持,举行了以“尝洲头特产 赏乡村美景”为主题的直播活动。参与销售的当地产品种类丰富。活动通过“自媒体报道+直播+短视频”方式,向消费者展示推介洲头乡葡萄种植园的成长发展过程,助力品牌提升和线上销售。宿松县金坝村目前有11家农户专业种植葡萄,全村共有葡萄种植合作社,葡萄种养基地13个,种植面积达3600亩。除了葡萄,还有瓜蒌、螃蟹等种养殖基地。“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使得农村产业的销售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民的收益。通过低电商、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的协同合作的发展模式,孵化出乡村重点的电商企业和销售网,吸引全国各地的农业销售订单,间接地带动了农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的良心发展,为乡村产业的供给侧改革注入了重要的活力。

宿松县下仓镇依托交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园的建设,围绕产业升级的趋势,划定“一镇两区”产业带,二十余万亩水面湖区资源和优质交通线路,积极发展农家乐、渔家乐,针对红色景区建设有特色的的红色旅游项目,打造集旅游、娱乐、购物等于一体的环湖亲水型生态宜居旅游集散中心。

宿松县发展特色乡村产业,目前宿松县有茶园近3.3万亩,果园面积达3.6万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5万亩,形成了以多种经济作物梯次分布的情况。此外,宿松县推动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注重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了近50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效开展文化推广惠民活动,其中,“送戏进万村”演出活动191场,“送电影下乡”放映1334场。

3 乡村振兴的突破路径

3.1 稳定乡村人口,改善人口结构

人口是振兴乡村产业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优化改善乡村人口结构是乡村振兴持续发展的保障。政府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要积极推进现代农村的建设,加快乡村开发步伐,创建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回村返乡的动力和经济土壤,这其中就需要政府部门对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加强。此外,还需要针对户籍制度的改革创新,面对乡村老龄化和空心化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构建城市农村相互流通的户籍制度,实现进城的农民在城市有归属感,更加安心扎根在城市发展,让回乡的劳动力在乡村也有发展的空间,奉献力量建设新农村。

3.2 振兴乡村教育产业

振兴乡村教育产业的关键因素在于教育资源的有效分配。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分配,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对于教育资源共享付诸努力。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实行城乡教师队伍同步教研,共同开展教学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根据乡村自身特点,开设乡村特色课堂。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强乡村义务教育的落实,尽量避免因家庭困难而休学辍学的现象发生,保证乡村适龄儿童都能有学上,上好学。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群体,要着重关注其心里健康的发展,帮助建立良好健康的思维观念及学习习惯。

3.3 注重乡村文化事业发展

乡村学校是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需要主动承担传承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责任,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中的精华,例如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情怀和道德训导,并结合现代的时代发展要求,互相融合,协同发展,创造出符合现代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乡村文化。乡村学校需重视鼓励乡村教师发挥知识传播者的作用,引导和教育乡村学生对自身乡村文化的认识。政府部门是传承和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另一重要力量。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因地制宜开展宣传乡村文化的活动,结合现代数字信息化技术,引入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将乡村自然风光和商业运作相结合,将生态农业和城市教学相结合,吸引城市人口和城镇商业。

3.4 提高土地流轉和规模经营的效率

提高土地流转效率和规模化经营的发展,需要加快集体性经营用地的市场化改革和相关市场规划管理机制,引入匹配的抵押质押融资模式,建立统一可靠的信用评价体系。同时,政府部门应对于土地经营权放开相应权限,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模式,为家庭农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对于农村融资环境的投入,体现在完善财政投入的机制,通过补贴、奖金和担保贴息等方式,扶持农村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乡村产业融资渠道,适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乡村产业,为规模化经营和土地流转的效率贡献一份力。

4 结语

乡村产业振兴之路,注定是一条充满荆棘和挑战的道理,需要政府部门、社会机构以及个人的支持。宿松县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为中国其他乡村地区的振兴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希望我们可以克服乡村产业振兴的种种制约因素,最终促进中国乡村产业振兴。

参考文献

[1]郑立新,罗鹏.乡村振兴视域中的农民主体作用、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基于湖南岳阳乡村的调查与思考[J].云梦学刊,2020,41(01):115-124.

[2]马培林,张喜华,张文艳,朱娟.乡村振兴视角的皖北农村产业融合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2019(05):114-115.

作者简介:汪相照(2002—02月) 女,汉族,安徽安庆人,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本科生,研究方向:财政学

本文属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乡村产业振兴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以宿松县为例 》(项目编号:S202010378499)阶段性研究成果,指导老师:张维刚。

猜你喜欢
乡村产业宿松县产业振兴
宿松县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安徽省宿松县小岗饰面用大理岩矿床特征
推动农村牧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齐齐哈尔市乡村产业兴旺发展路径研究
论如何促进当前景德镇陶瓷产业振兴
“两南”临夏定西脱贫攻坚与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兴旺和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探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江苏特色小镇建设问题研究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有效性”思考
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