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波 潘梦垚
摘要:环境污染具有源头多样性、种类复杂性等特征,对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提出了较高发展要求。在把握大气、水环境、土壤等领域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技术应用存在的标准未完善、手段不科学等问题展开了分析,提出了技术应用发展对策,希望能够充分发挥各种监测技术在环境监管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现状;发展对策
引言: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也日渐加重。而环境问题频发不仅会给社会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更会危机人类的生存及健康,所以国家开始出台系列政策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开展环境监测工作,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污染事件,避免给生态带来过大影响。探索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现状,能够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环境监测实际就是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测定、监控环境中各种污染物变化趋势,通过科学评价环境质量为环境整治、管理提供可靠依据。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环境监测技术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从监测内容上主要涵盖大气、水、土壤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各自的应用进展。
1.1水环境监测技术应用
水环境监测主要包含COD、氨氮等多个指标,过去通常采用手工监测方式,在现场采样后送至实验室展开水质分析。随着水环境风险日益严峻,开始使用生物监测、三维荧光监测等多种监测技术。依靠生物体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可以将生物监测和理化监测手段一同应用,有效反映水环境治理状况。针对部分水质检测仪器受限问题,利用该技术对不同地域生物展开差异性分析,能够根据生物对毒物耐受性变化确定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但应用该技术进行水环境监测耗时较长,因此通常不会单独使用。应用三维荧光监测技术,可以根据荧光强度、波长等展开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水体中各种离子和有机物,并根据荧光物质强度测定不同组分浓度。在湖泊富营养化成因分析、饮用水水源检测等领域,该技术能够用于对复杂多组分污染物进行测定,但在农药残留等方面应用受限[1]。此外,在对流域水质变化趋势展开分析方面,可以采用遥感监测技术,根据污染物光谱特征推断水体水质参数,能够用于对水体富营养化、废水污染等情况展开监测。
1.2大气监测技术应用
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需要将空气中有害物当成是监测对象,如颗粒状物质、氮氧化物等等,通过监测确认污染成分、形成原因和发展规律,为污染治理提供数据依据。传统大气污染监测技术依然为采样后送至实验室检测分析,通过高灵敏度分析仪进行测定,常见方法包含光学分析法、化学计量法等等[2]。但随着污染物种类增多,传统监测手段难以适应新状况,因此空气传感器等监测仪器逐步得到了应用,能够实现大气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检测。如表1所示,为国内外代表性颗粒物传感器类型,多采用光散射法,能够快速响应,成本低廉,满足在线监测需求。在气体污染物检测方面,多采用电化学法、光学法、压电振动法等监测技术,具有较高灵敏度。但实际应用传感器技术,可能受一氧化碳等物质干扰,需要频繁校准。
1.3土壤环境监测技术应用
在土壤环境监测上,同样需要取样方式对土壤样品理化性质展开分析,确定土壤环境存在的问题。但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也开始引进生物技术、3S技术等开展监测工作。应用生物技术,可以利用生物芯片、PCR技术等把握土壤状况,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等展开监测,但将消耗较多成本,因此应用范围有限。采用3S技术,需要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GPS技术联合应用,掌握不同区域土壤情况和环境质量信息。该技术需要与传统监测技术配合使用,通过提前采样开展监测,保证结果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在土壤污染组分测定上,考虑到环境特殊性,在引进超痕量分析等技术分析土壤质量状况时,允许监测值相差10~20%。为摸清土壤中污染物种类、空间分布等情况,需要实施动态监测[3]。而通过数字化测量,能够及时发现土壤环境存在的问题,为土壤治理提供依据。
2环境监测技术应用问题探讨
经过了多年发展,国内在环境监测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此同时社会也在飞速发展,要求环境监测技术应用能够与之相适应。在发展的过程中,环境监测技术应用问题日渐暴露,把握这些问题,能够为环境监测技术应用发展指明方向。
2.1技术标准未完善
从环境监测技术发展来看,常用包含理化技术、生物技术和3S技术三类。理化技术和生物技术早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直至进入9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3S技术才取得较大发展,用于区域生态监测、宏观预测预报等领域。但从国家相关规范来看,直至80年代国家才针对环境监测出台明确规定,制定了国家级、省市级和县级的环境监测规范。发展至90年代,出台了针对环境监测工作的专门管理规定,将环境保护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中。在环境监测技术实践应用方面,随着技术不断更新,相关技术标准、管理规范的制定却相对滞后,难以为技术应用提供科学指导。缺少制度约束,造成环境监测领域仍然存在较多不规范行为,如监测设备不达标、数据处理不合规等,导致部分有毒有害污染物未能得到及时监测。此外,部分轻污染项目则存在反复监测情况,导致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许多环境监测项目存在监测要素不全、监测结果不精准等问题,给出的环境评价结论无法全面反映环境污染情况,难以保证环境治理质量。
2.2監测手段不科学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国内引进环境监测技术的时间尚短,监测技术的应用仍然存在不科学的问题。因为在实践工作中,导致环境污染发生的原因较多,产生的环境污染物在类型、结构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呈现出不断变化趋势,需要结合实际恰当选择监测技术。如海洋污染、空气污染的影响因素差异较大,需要根据具体污染区域合理应用监测技术对环境污染物进行追踪调查,在正确掌握污染区情况的基础上开展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解决环境问题[4]。但目前国内环境监测习惯采用单一技术手段,给污染物种类监测和判断带来了不利影响。因为多功能监测设备价格较高,后期使用维护也将产生较多成本,难以与现有管理模式相兼容,因此较少使用。如在水环境监测中,主要在目标点位通过手工方式采样监测,然后送至实验室进行水质分析。在实验室开展手动分析,主要对样品实施ppm级常量监测,利用浓度反映样品信息,存在数据指标不全的问题,难以对区域污染情况进行准确反映。采用单一监测技术手段,最终影响了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不利于环境监测行业的健康发展。
2.3监测工作不及时
在工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新型污染物陆续诞生,一旦出现泄漏事件將给环境带来较大威胁。如在大气污染监测方面,存在成分复杂、污染物种类多等问题,依靠传统监测手段难以及时发现新的污染状况。而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要求可以及时反映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保证监测效率和质量。采取常规环境监测技术,存在污染物检测不及时的问题,难以达到精细化的环境管理要求。如发生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由人员到现场取样将面临严苛条件,无法做到及时分析污染事故,难以为事件的应急处理提供可靠数据依据。而大型污染事故的发生,往往涉及较多的环境监测分析指标,需要投入较多人力、物力,以往监测技术存在难适应的情况,将给环境监管带来较多困难。在环境监测工作开展期间,也存在较多的变量,如在实施污染热点区域环境监测时,周围车辆、人群都可能成为干扰因素,未能实时掌控环境状况,也将导致提交的监测数据误差较大,给后续环境治理工作的科学开展带来不利影响。
3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发展对策
根据环境监测技术目前存在的应用问题,需要进一步推动技术的规范化、综合化和信息化发展,通过全方位改善取得良好技术应用效果,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提出的环境监管要求。
3.1规范化发展
在环境监测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应用相关技术开展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尽快制定合理的行业技术标准,为技术应用提供科学指导的同时,确保技术拥有普适性,能够满足多项工作开展需求。如传感器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日渐广泛,但与此同时传感器监测数据准确性也遭到了质疑,归根究底就是由于缺乏有效技术规范。为解决技术应用问题,欧盟环境署于2013年发布了监控认证计划,针对用于空气污染监测的气体传感器出台了专门的校准和评估协议,建立了标准测试流程规范传感器的使用。在PM2.5传感器使用方面,原环境保护部在2017年联合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编制了网格化颗粒物监测指南,用于从点位布设、检测方法、系统安装、技术要求等方面为传感器技术应用提供指导[5]。开展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对环境污染源进行精细化评估。因此实际应用环境监测技术时,需要针对不同环境监测领域出台专门的技术规范,用于指导相关监测技术应用,确保能够取得精准的监测结果,为环境治理提供可靠依据。为确保相关技术规范能够落实,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测实验室等相关机构的整治,督促相关组织、机构建立有效制度措施,规范人员监测行为,做到科学运用监测技术加强环境污染监测。
3.2综合化发展
为解决环境监测技术手段单一等问题,需要推动监测技术的综合化发展,通过联合使用多种监测技术全面反映环境污染情况,避免出现污染物监测遗漏问题。按照这一思路,需要对环境污染物监测工作展开系统研究,结合不同监测项目特点合理制定技术路线,通过合理搭配各种监测技术取得理想监测效果。如针对废气监测、废水监测等不同项目,需要根据不同区域污染物种类、结构等展开分析,编制各类污染物的监测方案,优化项目监测技术,做到全方位反映监测区域污染物浓度、危害性等各方面情况。如在大气污染监测方面,可以根据地区污染物种类、分布情况等分别开展空气质量加密监测、局部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趋势监测等不同监测项目。联合采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能够实现监测项目的多元部署,编制不同的监测技术方案,通过开展综合化监测工作全面反映区域环境污染情况。针对危害性较大污染物,应增加监测频率,适当扩大监测项目范围。而考虑这些物质带来的污染多属于局部污染,浓度不高,应加强痕量和超痕量分析技术利用,有效提高监测技术灵敏度和结果精度。根据污染物监测需求,可以引入超声波提取、高效液相色谱等各种新型技术,可以获得高精度环境监测数据,有效提高环境监测水准。
3.3信息化发展
在现代社会开展环境监测工作,除了加强监测力度,还应提高监测效率,确保各种污染事件能够得到及时应对,尽可能减少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同时,为群众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为此,需要推动监测工作的信息化发展,引进各种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实施环境监测,增强监测技术应用的时效性。如在水环境污染监测方面,可以引入自动监测技术实施连续监测,克服监测响应不及时的缺陷。通过建立水环境检测预警平台,在污染现场布置在线监测设备,能够实时掌握污染物总量变化情况,在超出平台设定阈值时及时发出预警,提醒相关职能部门及时采取应急措施,高效应对水环境风险。在土壤污染监测上,也可以采用便携式监控网络设备和参数水质检测器等对土壤开展BLE水质综合毒性测试,做到在线监测土壤农药残留,并提供气候反馈。
结论:伴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大气、土壤、水环境监测等各个领域都衍生出了较多监测技术。结合技术发展现状深入分析技术应用问题,推动技术的规范化、综合化和信息化发展,能够督促相关组织、机构完成技术升级、优化,保证环境监测结果准确性,从而为环境监管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嵇华.土壤环境污染监测技术的应用发展现状[J].化工管理,2021(15):165-166.
[2]李欣然,牛娜.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及质量控制方法探讨[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05):44-45.
[3]孙康.我国新型水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研究[J].环境与发展,2020,32(12):17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