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昌建
摘 要 为了降低家庭教育压力,政府相关部门全面推广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庭的育儿问题,但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目前关于课后服务政策对师生影响的研究还很少,但是作为课后服务的参与主体,师生受政策的影响必定是巨大而直接的。本文通过分析课后服务给教师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对学生两面性的影响,进而提出相應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小学 课后服务 “双减”
长期以来,我国家长下班时间多晚于孩子放学时间,导致了家长接孩子不及时、作业辅导不及时,陪伴或指导孩子兴趣、体育、休闲活动时间被压缩的矛盾。
2017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一厅〔2017〕2号)(下称《意见》),提出推行中小学课后服务;2021年7月13日,教育部在介绍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和暑期托管服务工作有关情况的新闻通气会中明确提出将进一步推进课后服务工作,实施“5+2”模式,确保秋季开学后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并努力实现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2021年8月13日,江苏省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人社厅等四部门率先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 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苏教基〔2021〕5号),进一步细化课后服务“5+2”模式的实施细节。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8月3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中央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双减”督导,“双减”督导被列为2021年教育督导工作“一号工程”。
课后服务是指为了减轻家长教育压力,由财政支持并合理收取一定费用,以中小学校为主体开展的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的教育延时服务。课后服务有助于减轻学生压力和家长负担,有利于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解决家长在工作日按时接送孩子难的问题,有利于充分发挥教育服务群众的功能,提高教育质量,降低家庭育儿成本,赋予群众更多的获得感,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一、课后服务为师生带来的潜在影响
1.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不高
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课后服务从工作和生活两方面均为教师带来了负面影响,增加了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首先,课后服务给教师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工作时间延长,生活压力加大,低学段的教师在工作日每天至少增加两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而在推行晚自习的中学阶段,教师的工作时间更是进一步增加。这就意味着教师工作时间挤压了生活时间,导致教师家庭方面、生活方面和人际交往方面出现不便,为教师带来生活上的重负。其次,课后服务使教师工作量增加,工作压力加大。《意见》提出,课后服务要遵循家长自愿的原则,要建立家长申请、班级审核、学校统一实施的工作机制,而不管是家长申请的接收、审核还是课后服务的实施,最终都是由教师作为工作的承担者进行;《意见》还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后服务内容,形式的多样性要求教师具备多方面的才能,教师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学习,增加了教师的学习压力。而不管什么形式的课后服务,其内容设计与教学都需要教师们科学地确定和开展,这些都直接增加了教师的教学任务量。《意见》明确要将课后服务纳入中小学考评体系,加强督导检查。对教师而言,考评事项的增加直接意味着自己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而课后服务过程中学生的安全问题也需要相关教师负责,教师的安保压力也进一步增加。最后,对于教师而言,课后服务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专业发展。中小学校内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多数为学科教师,既要高质量完成日常学科教学与教研工作,还要保证课后服务的质量,两方面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教师自我学习和提高的精力与时间。课后服务的多样性与其设立目标导致了课后服务学科专业性不强,这也不利于教师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性[1]。
2.课后服务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国务院和教育部等部门的相关文件中关于课后服务内容的表述都提到安排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开展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开展娱乐游戏、拓展训练、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安排免费辅导帮助。表面上看,这是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查漏补缺,充分体现了教育对学生个体差别性的尊重。对于学有余力且能充分参加到课后服务各种活动中的学生来说,这些活动让他们感到愉快,起到了正强化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推动学生素质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但是,课后服务将学生分流并进行个性化培养和学业的帮助,其实是对学生进行分类区别对待。对于需要教师在课后服务过程中进行个别辅导的学习有困难学生来说,首先,课后辅导是否能达到辅导预期,学生在多样化的课后服务活动中能否专心进行课后学习而不被分散精力或者产生学习抵触心理,存在疑问。其次,在课后服务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课后辅导忽视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需求。在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中,学习困难的学生把时间用来进行课后辅导,其实质是取消了现有的能令相关学生愉快或者满意的条件。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这可能会使得学生产生主观不公平感,产生心理挫折和失衡,改变自己的学习投入,进一步造成学习质量下降;或者改变对自己的看法,造成对自己学习能力的否定,进而产生自卑感等。根据韦纳的归因效果理论,如果进行课后辅导的学生将自己无法充分参加相关活动归因于自己学习能力不强或者自己不够努力等内部因素,会导致学生产生内疚感和无助感,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之后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学习动机减弱的情况。
二、课后服务给师生带来的潜在问题的应对
1.多途径减轻教师的课后服务压力
推广弹性上下班制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提到,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这一举措是有效应对教师工作时间增加的方法,可以合理缓解教师的压力。学校对进行课后服务的教师进行统筹管理,在尊重学生学习规律的前提下,灵活合理地安排相关教师课表,这不仅有利于教师获得充足的休息时间,做好自我休整,提高上课效率和热情,还有利于教师利用集中的时间进行专业学习和课后服务备课。
课后服务也需要管理岗位教师和教辅工作人员的参与。首先,教辅工作人员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课后服务的开展,做好课后服务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准备。对于课后服务的申请和课后服务学生的考勤和离校,应该由教辅工作人员来承担,这不仅是教辅岗位的应然工作内容,也有利于减少教学岗教师的工作量。其次,课后服务中专业性不强的活动可以交由管理岗教师来组织实施,如自主阅读、科普活动、娱乐游戏等,这样不仅能直接减轻教学岗教师的工作压力,还能让管理岗教师更多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加深他们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提高其教育管理专业技能,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
积极吸纳热心教育的人士进入课后服务工作,发挥利益相关群体的作用,形成课后服务教育合力。课后服务形式的多样性要求吸引大学生志愿者、实习教师、退休教师、符合要求的家长、公益性社会组织[2],甚至于各地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进入到课后服务中来,这不仅能直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还能提高课后服务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促成社会的教育合力,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
2.采用合理的方法激励教师,提高其课后服务的积极性
当前,教师在课后服务中能获得的课时费通常相对较低,因此无法有效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了提高教师课后服务工作积极性,应该合理增加教师劳动所得,将课后服务工作纳入教师的工作量和绩效考核内[3],增加教师的收入。在增加教师劳动收入的情况下,更应该增加对教师课后服务的激励,科学合理设置奖励性报酬,对教师在课后服务中的各项评比进行量化考核[4],根据考核结果发放奖金。将教师课后服务工作与自我实现需要进行有机结合,让教师能够通过课后服务工作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如科学评价课后服务工作,将课后服务工作纳入评优评级考核内容中来[5]。将教师参加课后服务作为评优评级的加分项,设计梯度课后服务加分制度,根据课后服务考核结果,按优劣从高到低赋分值。
3.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形成课后服务教育合力
教师作为课后服务的组织者,要处理好课后服务中活动与辅导的关系,关心学生的心理需求。一个课后服务班级里必然会有学有余力和学习困难两种学生,而如何在班级里协调好这两个群体的学生是教师需要关心的首要问题。首先,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提供适合他们的课后服务。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更多地参加兴趣活动,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多进行一定的课后辅导。但在课后辅导时,要特别关照学生的心理,要保证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有机会参与到其他兴趣活动中,保证用兴趣活动作为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和成功查漏补缺的正强化条件,使其在课后服务中获得成就感和参与感。其次,作为一个班集体,教师要提倡全体成员共同进步和互帮互助,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主动帮扶学习困难的同学,并设置相应奖励来激励主动提供帮助的同学,这不仅有利于班集体的建设,培养和谐互助、共同进步的班级文化,还有利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巩固、深化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赶上学习进度,也有利于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再次,教师应该参与课后服务的校本课程开发[6],要广泛收集参加课后服务学生的意愿、家长的意见,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参与到学校课后服务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展中来,通过校本课程来丰富学生的课后服务内容。
心理健康教师要充分参与到课后服务中,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通过健康活动来释放学生的学习压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发挥教育接力的作用。在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班主任作为家校联系的校方主体,要拓宽沟通渠道。班主任应该适时发现课后服务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与家长沟通。其次,发挥家委会的协同作用[1],让家委会成员参与到课后服务中来,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桥梁,向家长群体解释课后服务的学校政策和措施,向学校反映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再次,学校要建立透明的课后服务公示制度,对课后服务的内容、形式、费用、时间等进行公示,保护家长的知情权。最后,建立课后服务反馈制度,对课后服务中学生的表现和成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给予科学评价,随后反馈给家长,加强家校合作。
课后服务作为一个有价值的民生举措,在方便家庭的同时更应该有效解决其负面作用,使得在课后服务中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家长乐于托。教师作为课后服务的主力军,其积极性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强激励,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压力是课后服务政策的应有之义。而课后服务给学生带来的双面影响要求家长、教师等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邱连英.小学课后服务的实施困境与突破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9-11.
[2] 吴开俊,姜素珍,庾紫林.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政策设计与实践审视——基于东部十省市政策文本的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0(03):27-31.
[3] 邹敏.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属性及权责问题探討[J].中国教育学刊,2020(03):32-36.
[4] 项建达,项爱琳.精准实施“课后托管” 助力办学服务品质提升[J].中小学管理,2018(01):49-50.
[5] 刘宇佳.小学生课后服务优化反思——基于W市中心城区小学的现实考察[J].基础教育,2021,18(02):71-82.
[6] 邱连英.小学课后服务中的校本课程[J].教学与管理,2021(14):9-11.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