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ECI模型的社交网络平台支持隐性知识获取研究

2021-11-29 23:59郭艳新李秀兰
关键词:显性隐性网络平台

郭艳新,李秀兰

(山西大同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知识的共同体可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1]显性知识是高度编码的,可以通过正式系统的语言分享,同时嵌入标准化的程序中,一旦被掌握,一般在需要时可以直接调用;[2]而隐性知识必须通过经验学习自然增长,不容易被表达,[3]往往只能通过实践活动达到知识和技能的获取,通常包括经验、技能、领悟、以及心得体会等。[4]一直以来,学术界对获取显性知识的研究较多,而对获取隐性知识的关注却相对较少。

隐性知识被认为是知识管理领域研究热点的“知识体之基”,特别是在知识编码、传递以及获取等方面学者提出一些显有成效的方法和模式。周福良在研究中指出隐性知识不能直接传播,尤其在高校环境下,隐性知识的获取必须通过成员自身的实践以及其自身的相关经验在决策过程中才得以体现。[5]然而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互相转化,通过显性知识的共享、整合实现知识的再创造,进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获得隐性知识;当隐性知识转化为成果或显性知识时,也就是知识的获取过程。[6]当前,隐性知识作为高校重要的基础资源而存在,是高校最宝贵的无形资产资源。因此,如何实现隐性知识的获取是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在知识方面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社交网络的普及以及技术的进步促使高校创新团队在社交网络平台互动交流,该平台将团队中的成员紧密联系起来,不仅为成员们提供了非正式学习以及潜在知识交流的研究场所,还促进了成员间知识共享以及通过知识重组达到知识的创新,[7]这个过程充分展示了社交网络平台的建设对隐性知识获取的显著作用。Sandars在医学教学的继续学习一文中,强调了在线平台对合作学习的显著作用,认为学者通过在线平台共享显性知识,进而使得团队能力学习得到提升,获取了隐性知识。[8]Zhu等考察了在社交网络平台对隐性知识的共享,提出结合隐性知识特性的耦合线上线下网络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发现社交网络平台对团队成员间的隐性知识共享有显著性作用。[9]徐芳以A咨询公司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隐性知识共享模式效度的检验,认为创建网络平台对隐形知识共享有重要意义。[10]朱宏淼等提出基于复杂网络和传播动力学理论研究了微信群这一重要隐性知识传播平台,提出社交网络平台达到相应阈值条件,隐性知识才会在微信群这一社交平台传播。[11]此外,社交网络平台的不同文化知识背景的团队成员对隐性知识获取的过程也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如何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实现隐性知识的获取也是亟待解决的。

当前学术界基于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获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师和学生,而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隐性知识获取的研究较少,且知识创新团队的特殊性使其隐性知识获取相对比较特殊。随着社交网络平台学习的普及,社交网络在高校创新团队隐性知识获取方面作用愈加显著,为创新团队的隐性知识获取提供了新的模式。

二、利用SECI应用模式分析当前高校现状

最广泛接受的知识管理模型是Nonaka and Takeuchi’s(1995)提出的Socialization-Externalization Combination-Internalization(SECI)知识转换生成模型。该模型通过四分式将显性与隐性知识、个人与组织知识间进行转化,通过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的社会化、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外化、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结合的综合化和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的内化四种模式,实现了知识创新中的螺旋式互动作用。本研究基于SECI模型通过四分式结构,分析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在社交网络平台对隐性知识获取的现状。

(一)知识外化 知识外化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该模式需要团队成员对自身已掌握知识不断凝练总结,最终达到能够用语言或者概念表述的知识。

高校教师科研创新团队通常是由领导组织且研究方向一致的教师,为完成某项目课题而结合在一起的,小组成员通过线下组织定期开展讨论课,团队成员之间彼此交流互动,该环节是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重要环节。由于高校教师缺少的正是线上社交平台,没有社交网络平台的建立,成员的沟通交流不及时,导致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受阻。一般情况下,由于教师的个人素养以及对团队成员不信任的影响,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共享意识不强,成员不愿意将自身所学的宝贵经验知识即隐性知识显性化传播;再者高校科研任务重,部分教师认为共享隐性知识不利于自身完成科研工作量,有一定的创新知识点会确保自身的竞争优势。因此,为了完成隐性知识获取重要环节,团队领导核心者应调整好团队学习沟通的氛围,带动团队成员乐于传播显性化的知识经验,使得团队成员以信任态度进行知识的沟通学习,这是隐性知识通过学习交流创造显性知识的有效方式之一。

(二)知识内化 知识内化的过程是由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该过程中,通过团队成员间知识共享将显性知识分享,进而成员通过实践活动内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实现知识的再创造,该过程是成员真正获得知识的重要环节。

目前,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能力的主要差距集中体现在教师对显性知识的内化程度上。在团队的交流合作中,教师需要将团队其他成员充分显性化了的知识和经验经过一定的学习吸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该过程不是简单的将知识叠加,而是需要团队成员深刻凝炼自身所掌握的显性知识,形成能具有特色知识结构的隐性知识,进而有较强的科研方向竞争优势,提高科研团队的科研创新水平。

(三)知识综合化 知识综合化的过程是显性知识之间相互结合。该种模式下,团队成员利用自身现有的知识以及通过团队知识共享获得的显性知识,可以由语言描述的多种显性知识经过加工整理,创造出新的可用语言描述的知识。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通常是由来自同一学院的研究方向一致的成员组成,很少是因为成员科研兴趣相投而自觉组织建立的,这样团队成员获取隐性知识的来源受限,且成员知识结构相对单一,来自同一科研团队成员之间的竞争关系使得成员分享意愿不强;再者如果团队成员知识应用能力较差时,不能有效发挥团队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建立社交网络平台可有效整合各学科教师的显性知识,进而创建有竞争优势的资料库,产生经过创新的显性知识。

(四)知识社会化 知识社会化的过程是最困难的阶段,需要将隐性知识二次转化为隐性知识。该过程不需要团队成员用语言表述,但对团队成员的要求更高。团队成员在不断实践活动过程中,相互观察、揣摩进而模仿获取隐性知识。

当前高校教师均承担较重的科研任务,只对自身要完成的科研课题比较关注,这样团队成员沟通不频繁导致相互学习的机会较少,团队其他成员除了学校工会或者其他组织的知识交流会,缺乏足够的交流去观察学习有经验成员的隐性知识,导致不能通过实践活动模仿获取隐性知识。因此,对隐性知识获取的社会化阶段,团队成员应该加强交流,不管是定期的线下讨论班的开展,还是频繁的线上社交网络平台交流,团队成员都应互相学习,交流相关经验技能,并借鉴学习的隐性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高校科研创新团队隐性知识获取建议

综合上述SECI模型下高校科研创新团队隐性知识获取的现状,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隐性知识获取方式可以从宏观角度分别对社交网络平台的建立以及非正式网络社交平台的建立考虑,从微观角度分别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聚焦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创新团队的管理避免小团体着手,提高团队成员对隐性知识的获取。

(一)建立社交网络平台 隐性知识获取的前提是知识传播。高校科研创新团队通过建立社交网络平台,为团队成员的非正式学习和潜在知识的沟通提供了工作场所。在团队成员的社交活动中,团队成员通过社交平台获得知识、经验以及技能,社交网络平台不仅仅将团队成员组织起来,而且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得团队成员共享、重新整合和创新知识,从而在之后的研究中有效地循环使用,社交网络平台这一途径使得隐性知识传播更加灵活。

(二)扩展非正式学习平台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知识共享模式通常是建立团队定期开展讨论课,团队成员知识结构单一化,再者即使某成员知识有创新,不信任导致的知识共享意愿较低,这些因素都来源于学习平台太过封闭。社交网络平台有助于加强成员之间的隐性知识传播,通过建立非正式学习平台,科研人员自觉组织团队,不同学科的科研人群使得知识来源更广泛,知识结构更多样化,以及源于分享创新知识的共同目标建立的信任,都会促进非正式工作场所学习平台下的潜在隐性知识交流,从而显著影响隐性知识获取途径。

(三)聚焦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从微观角度就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成员而言,团队成员需要加强隐性知识的交流互动,在线上社交网络平台以及线下定期开展讨论课,团队成员抓住机会观察学习其他成员的知识经验;同时,也需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运用较清楚的语言表述出来,转化成可理解的形式分享给其他成员,共同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再者,团队成员也需将自己获取的显性知识利用相关收藏资料进行整合创新,内化为自身的新方法、新思想、新知识。

(四)创新团队管理避免小团体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都是按专业建立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成员知识结构基本一致且自闭。团队以外成员的隐性知识没机会进入团队,这样隐性知识的螺旋式互动作用就不能有效发挥,无法促进整个团队的隐性知识积累。因此,创新团队的管理应该避免小团体的出现。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网络平台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网络平台支持下初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网络平台犯罪及其治理对策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