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凌
(宁波大学附属学校,浙江 宁波 315000)
面对中考散文阅读,许多同学要么无从下手作答,要么答案满满分数寥寥。其实考试题目和题型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中考散文阅读是有法可循的。
要找方法,必先了解一些基本的文体知识。散文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2]从表现方式可主要分为:
抒情散文,或称写景散文。指以描绘景物、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如朱自清《春》、刘湛秋《雨的四季》等。
议论散文,或称哲理散文、说理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如《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等。
还有一类,叙事散文或称记叙散文,以叙事为主,叙事情节不要求完整,但很集中,叙事中的情渗透在字里行间。这类散文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3]如:《背影》《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等。本文主要探究此类散文的阅读方法,发现答题途径。
先看2015 年宁波市中考,文本核心是一篇散文《苦瓜》。从三个中括号里的题目提示文字,可知散文阅读主要是考查三方面知识点:“形”——有关散文的脉络、技巧等,“言”——有关散文的词句表达等,“神”即散文的思想主旨。
再看2019 年宁波市中考,一篇散文风格的绘本故事《月下看猫头鹰》,在题目提示语中,可找到散文阅读所考察的能力点——概括、赏析、感悟。
综合历年中考题,整理出的散文阅读常见考点:
1.理清散文脉络,整体感知文本内容。2.品味重要语句的丰富内涵,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散文的魅力往往体现在优美的语言上,此考点包括理解字词含义、词语妙用、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等多项内容)3.评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写作方法等。4.概括文章主题,依据文意合理推断、探究,从文本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迪。(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故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以及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丰富对作品的认识,是考点中的重点)[4]
在考场中,宜根据上述特点和常见考点,进行两次阅读。第一次为略读,目标是大致读懂。至少完成两个任务:以段为单位,读取每段主要内容,大体理出思路,基本了解文本情感。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往往会为突出人物形象而写事件,可由此划分出三个或四个层次。第二次为精读,目标是重点读透。在前一步的基础上阅读考题,然后带着考题阅读。这一次不必从头读到尾,可围绕考题指向,在检索相关文段区域,反复揣摩重点,在读透文本的基础上解题。
例如阅读2017 年丽水中考卷《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第一次,略读(除了正文,还需留心标题、注释,注意作者身份、写作时间、背景等信息,有助于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知作者感情),此文的提示语说这是一篇美文,作为独立文体的美文就是散文的一种。略读中,关注段落首句或末句,如第7 段首句承上启下,第8 段开头“我也成为了一位母亲”,由此将全文分层,分出最后一层是作者的思考,文本情感往往集中在文末议论句或抒情句当中。这样会发现本文主要叙述了三件关于母亲的事情,以此来赞美母亲,感恩、歌颂母爱。
第二次精读。先要浏览选文后的题目,弄清这些题分别是什么角度(文章脉络线索、表达技巧、语言用词、情感主题)设题。然后带着疑问,有选择性地去精读相关文字。
解题过程中,要有四种意识:第一,审题意识,解读题干,明确方向;第二,文本意识,回视原文,准确定位;第三,要点意识,采点答题,精准表达;第四,关联意识,多种角度,逐层深入。这些要贯穿于解答时的思考步骤中。
解答第一题——本文写了母亲的哪几次等待?请简要概括。
第一步,解读题干,明确方向。本题考查概括能力,需要在文本中寻找与题干关键词“等待”有关的事件,“简要概括”是需要提取关键的信息。
第二步,回视原文,准确定位。我们在略读中已发现,文中讲述了我同母亲发生的三件事,变中不变的是母亲在雪中的等待,而作者特意用“雪”来见证母亲为子女辛劳的一生。
第三步,采点答题,精准表达。用简洁的语言将以上第二步的分析组成答案。
此类概括全文、某段落的主要内容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的题目,考查形式有:1 全文围绕“某某”写了哪些事情?2 补写“某某”的心理变化图;3 思维导图填空;4 图表填空。
答题方法:根据题干所问回读选文,区分是全文篇章还是某部分段落,力求找到关联的文段,依次归纳概括。需注意文章中每一段的中心句、文章开始和结尾的总结性段落、承上启下的句子。
若题目是填图、填表等形式,可从提示的答案中,找到对应的文本,然后筛取其它文段来概括。若全部需自己概括,如此例题,一定注意避免概括不全面,尽量按文本的顺序概括,避免失分。
概括时注意充分利用文本已有的关键词句,注意表达的简要、准确、层次性。叙事散文的语言大多具有形象、具体、含蓄的特点,届时需要对文本信息进行筛选、提取、转化以答题。如例题,文本“初三时,我到县城……迎着风雪等候迟归的我”这一段不可全做答案,依据题干要求删减——谁在哪里等待谁——母亲在家门口迎着风雪等候迟归的少年的“我”。
解答第二题——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第一步,本题要求品味词语的表达效果,需分析词语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此题考查散文语言形式(跟含义题不一样),多考虑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或词性、词义色彩等,如叠音词、大词小用、贬词褒用等。第二步,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细分析。本为贬义词但此处是褒义,形容童年的我和妹妹在雪中嬉戏的自由快乐,母亲非但没有生气我们添乱的行为,反而笑呵呵。体现出母亲的温柔和蔼,更体现母亲对我们的爱。第三步,整理答案。
第一步,因题干只要求挖掘“我”的心理,所以结合上下文和文章主旨,抓住作者的情感即可。第二步,这是第7 段的最后一句,此段主要内容是初三我去买书,母亲在家门口迎着风雪等候迟归的“我”。抓能表达我的想法的关键字词——“至今”“不知道”,母亲因我而病,我却不知道母亲站了多久,我内心充满愧疚自责,“母亲在家门口,望着我回来的方向”是想象的场景,是我心中母爱的缩影,透露出我感知到了母亲深深的爱。第三步,准确概括两个点——“我”的内疚和自责,及对母亲的爱心存感恩。
此类题目,一种是选择有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独特的句子来赏析,一种是对句子中表现力强的词语或对整个句子中的亮点进行赏析。
答题方法:赏析词语,其运用了什么手法或词性、词语形式,写出了什么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赏析句子,一要赏析表达方法——怎么样,二要赏析表达效果——为什么,重在后者[5],包括理解句子的省略之意、言外之意和情感内涵。通常“写景状物”和“写人叙事”的散文作品一般都会要求读者理解作者如何传达情意,所以句子所表达出的作者的“情意”不可不写。
可从以下角度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
1.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成语等)2.描写之美。写人叙事散文,往往用正面描写、间接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而具有某种性格或精神品质特点。3.修辞之美。4.句式之美。如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感叹句。5.哲理之美。引用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以及表达的深刻性;中心句——点明中心,画龙点睛,揭示主旨,耐人寻味;矛盾句——从字面看似自相矛盾,实则寄寓了作者深刻的用意,读后给人启迪,揭示深刻的内涵,表达深刻的见解。[6]
解答第三题——文中的雪意蕴丰富,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第一步,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要谈自我感悟。第二步,联系全文所写的雪与母亲相关联的地方,再结合日常生活积累和阅读体验,多种角度,逐层深入。此文写母亲,写母亲等待我的事,又特意用“雪”来作为见证这一切人生历程的实物。这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也正是散文真实而个性化表达作者情感的体现。为什么就是雪,不是冰雹,不是雨水?可能是作者独特真实的经历,更可能是作者想要借雪这独特的外物,来辅助突出写作的重点——母亲以及母亲对我的那种爱。第三步,整理以上分析作答。
此类题目形式多样,答题方法:贴近文章主题,把阅读感知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
散文的抒情,总是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有些叙事散文往往会聚焦于见证人生历程的某种实物,以此展开事件,突显主要人物形象,表达独特情感。阅读时,要善于抓住这个实物,由表及里去分析,先是它本身的特征,其次是在作者笔下所呈现的它的特征,再次是它与主要人物形象性格、人格、精神品质的关联,这样就能更完整、更深刻理解文本的情感主旨。
近年还有一种热门题型,例如2015 年宁波市中考卷《苦瓜》最后一道阅读题、2019 年绍兴卷《父亲的露珠》最后一题。这类开放性题目,都是分层赋分,答案不唯一,但评分标准中都有相似的说明:只有观点,没有结合具体材料进行分析或分析不到位,酌情降层级给分。遇到特别有底蕴、有思想的答案,在满分的基础上可酌情加分。
此类题是对文章主旨感悟能力的考查。不能就事论事,要结合材料和文章内容,站在自然、社会、人生意义等的高度,有一定的意蕴和深度来组织答案。此解题的关键是——我们要一定要有关联意识,多种角度,逐层深入分析,这就是需要高阶思维。
总之,若我们能针对叙事散文的特点,明考点、分题型,把握解题思路,归纳答题方法,再通过适当题目训练,定能准确、高效、科学地解答此类阅读题,[7]在面对中考散文阅读时,我们将更坦然不惑,不会手足无措而能“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