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教育”模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21-11-28 23:33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显性隐性

冷 娟

(大连财经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思想政治教育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发展。我国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传统的增长知识与提升技能层面。传统的思想政治显性教育方法,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统课堂授课方式,而这种单一的显性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2020年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郝文斌指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目前,隐性教育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研究热点。学者梁孝娟基于“课程思政”的教育导向,将“课程思政”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提出挖掘教师潜在教育资源、优化环境以提高隐性教育效果等路径[1]。学者黄晓锋在新形势背景下,提出隐性教育需与显性教育结合发展、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观点,突破了传统教育单一化的桎梏,为隐性教育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助力[2]。学者宋华旭基于目前的新媒体环境,有针对性地提出在智能社会时代渗透隐性教育的方式,其“两微一段”“高校思政网络队伍建设”的创新发展路径,为互联网时代的思政隐性教育提供了借鉴。基于此,文章认为,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突破传统显性教育的单一性,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吸收与实践,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一、“隐性教育”模式概述

(一)隐性教育的内涵

隐性教育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它拥有显性教育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隐性教育这一个概念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对此方面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隐性教育”这一概念。我国对“隐性教育”这一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各个学者对隐性教育的界定角度各不相同。学者杨金焓将教育模式中的“隐性”与“显性”进行对比,认为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非常规教育形式”,隐性教育突破以往的传统教育方式方法,并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上[4]。学者宫立君基于教育载体进行研究,其认为隐性教育即让学生能够在无形中“被接受”教育的教育模式,方式多为寓教于游、寓教于文等学生喜爱、没有明显教育目的的形式[5]。学者回彦霖基于思政教育的特征进行研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是“隐藏式教育”。教师通常以“渗透”“迂回”“侧面”等间接教育形式进行,十分考验教师的教学水平[6]。目前,学术界更倾向于白显良教授提出的定义:“隐性教育是寓于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展开的、不受教育者焦点关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类型”[7]。这一定义更加成熟,明确指出了隐性教育的核心是不受接受者焦点关注和明确感知,体现了“隐”这一特征,是综合了各个角度得到的定义。

(二)隐性教育的基本特征

1.潜隐性。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不是直接公开地向受教育者施教,而是渗透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以间接的隐蔽的方式无声无息地影响受教育者,这是隐性教育区别于显性教育的一个明显特征。潜隐性首先指教育目的的隐蔽性,教育者不明确公开自己的教育目的,避免受教育者感到被强制教育,引起受教育者的不适和反叛。其次,潜隐性还指教育形式的潜隐,隐性教育不同于一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不是以课程教学、专题教育、报告讲座和学习讨论为主要形式,而是寓于其他的非专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中,例如校园文化环境、电影歌曲、网络媒体等。最后,潜隐性还指教育过程的潜隐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会对教育活动的焦点进行关注,教师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渗透思政知识[8]。

2.开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是开放的实践活动,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空范围,这是超越显性教育的一个优势。隐性教育并不要求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内完成,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开放性,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进行隐性教育,并且隐性教育的形式也有开放性,没有固定的要求,可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3.持久性。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让学生系统地快速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知识,然而往往做不到持续创新和与时俱进,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不明显,持续影响力不足。隐性教育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手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教育者所营造的隐性教育环境中去。让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达到知、情、信、意、行各个方面,真正的内化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使接受者在德、智、美、行方面都得到提高。这样产生的效果才是显著和持久的。

二、“隐性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隐性教育思维上:隐性教育意识有待提高

在教育和实践中,人们对隐性教育的教育理论认识不够,隐性教育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管理者,会在实践过程中不自觉地应用到隐性教育的方法,却没有对隐性教育进行系统理论学习,对隐性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及基本构成没有明确的认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但在现实中,显性教育占领绝对优势[9]。甚至有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认为,隐性教育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教学手段,通过课堂教学也可以很好地完成教育目标。究其原因,隐性教育理念没有内化为教育者的自觉行动,教育者隐性教育意识淡薄,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教师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只有教师发挥隐性教育的教育作用,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达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新课改的实施,为实现育人育德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隐性教育能力。然而目前许多教师只是负责知识教学,认为自己把书本知识专研透,让学生考一个好成绩完成教学目标即可。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单一,虽思想政治知识理论充分,但文史类知识不足,自身综合素质发展没有达到应有高度,难以通过自身的文学知识素养和日常教育行为去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基于隐性教育不足的情况,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行为时也多习惯性地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隐性教育的实效性不佳。

(二)隐性教育资源上:红色资源利用率低

教育资源是隐性教育的关键,隐性教育中的教育资源不同于显性教育的直接理论知识,隐性教育中的教育资源需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引导性等。红色资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来说,是最为可贵的资源之一,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党史、感悟红色资源所蕴含的革命精神。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对于红色资源的利用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随着改革开放,信息接收渠道的多元化,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要求红色资源的宣传方式做出改变。

目前红色资源虽然一直居于主流媒体的中间地位,但是其往往带有权威性和严肃性,学生对其接受及内化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阻碍,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校园文化环境、电影歌曲、网络媒体上的“有效渗透性”不够。既要保证红色资源的内涵,又要增加红色资源传播影响效率,是开展思政隐性教育的关键。另外,红色资源的利用流于形式,没有实现内化作用。红色景点、红色节日、红色影视作品盛行,却没有深刻挖掘红色资源的内涵意义,趋于口号化、虚浮化,表面看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际上有名无实、有花无果。

(三)隐性教育载体上:网络载体开发不足

网络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跨时空性的特点,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这使得网络成为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网络中,人人拥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这迎合了当代学生的个性特点。教育者可以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寻找隐性教育切入点,及时与学生们沟通。这样不仅能够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还能引导健康的网络氛围。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这一载体的利用并不够,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因循守旧,难以应对新形势的变化。网络对教师们来说还是一个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师们倾向于利用网络下载教学所需要的图片、小视频或纪录片等。目前,直播教学虽已普及,但教师更多的是对于教学内容上的直播互动,在课后与学生的线上交流不多。教育工作者没有对网络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全面的品德培养不足。甚至还有部分教育者认为,网络对学生来说是有害的,让学生完全远离网络。这不利于隐性教育资源的利用和隐性教育模式的发展。

三、加强“隐性教育”的对策路径

(一)加强隐性教育观念渗透,落实系统理论宣传

隐性教育意识的不足,归根结底是教育观念出现的偏差。要在实践中提高隐性教育的实效性,就要从教育观念入手。教育者们要认识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新变化。教育对象的信息接收渠道广泛,自我意识强烈,渴望尊重和理解,对绝对权威具有逆反心理。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均需加强在教育体系、教育形式、教育资源、教学管理方式方法等方方面面的隐性教育渗透,不断改进方式方法,以学生为主,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通过教师培训、讲座宣导等方式,加强隐性教育理论在教育者中的宣传,对教育者的隐性教育方式做实践指导,让教育者认识到隐性教育的重要性,习得隐性教育的运用方法等。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声无息、潜移默化的。要提升教师的隐性教育能力,首要的是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必须理解自身对学生人生发展的影响,尽到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在教育中,通过自己的举手投足展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魅力,给学生树立榜样和行为模仿对象。除此之外,教师要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涉猎政治学、经济学、文学、心理学等知识,关注时事动态,提升网络新媒体教育技能。教师如果没有渊博的学识,没有高尚的品行,很难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教师们应不断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修为。

(二)加强红色资源宣传,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需要以一定的资源为依托,有了教育资源才能展开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大小、好坏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作用的发挥程度密切相关,红色资源做为优质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要提高红色资源利用率,就要加强红色资源的宣传。虽然目前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党史国史和红色资源宣传的主阵地,但是依旧不能放松报纸、杂志、电视传播等传统宣传传播方式,例如高校的校报、校园电视等。提高这些传播方式中资源传播的质量,紧跟时代的发展更新宣传内容,做到与时俱进,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同时,创新传播方式,利用网络、手机报、电影、短视频等方式趣味传播红色文化,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发展变化,做到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红色资源开发时不能停留于表面的工作,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对待红色资源。在参观红色景点、参加红色文化活动后,教育管理者一定要引导学生做出总结和提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并且强调红色资源的重要性。教师需引导学生感悟红色资源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让社会主义价值观深入受教育者的内心,扎根结果。

(三)优化“互联网 +”平台,突破传统教育模式

互联网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落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可响应号召创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利用好互联网这一个隐性教育载体。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只能在教室中,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可利用网络将学生与老师链接,实现“互联网 +移动终端 +学生”新的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微博、微信、贴吧、网络直播等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突破了显性教育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还彻底打破了师生交流的不对等关系,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要求的提高,隐性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更好发挥隐性教育的效能,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隐性载体的应用、教育者能力的提高是重点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完善隐性教育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这不仅需要学者们的继续研究,对隐性教育理论做出更加系统的建构,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的进行,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作,创造良好的隐性教育氛围,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倡导隐性教育,不是要否定显性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同等重要。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相互促进,做到互补和相融,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实效发展。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显性隐性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