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平
摘 要:分析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价值,从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重视教师的人格魅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重视道德实践等方面,研究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隐性教育;思想品德;德育;初中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07-01
隐性教育是指学校通过隐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活动,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一般情况下,隐性教育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而设置,具有非预期性。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重视隐性教育,通过各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教育策略的选择是其中重要原因。由于各种原因,以“灌输式”为主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有时教育效果不太理想。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相比“灌输式”等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往往发挥着更大的作用。首先,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在思想意识上已经开始形成新的认识,在学习与生活中不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还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这样,教师就不能强迫学生接受课本上的知识,而要采用更加灵活的教育方式。如果采用隐性教育的方式,以各种形式进行激励和规范,通过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调节自身行为,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次,初中学生的思维仍属于经验型,往往从具体经验出发,借助形象思维认识事物。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往往根据经验来进行认知。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理论知识比较多,学生要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利用自身的经验有时会遇到较大的困难。这时,如果采用隐性教育的方式,寓教于乐,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课堂所学知识。同时,初中学生的智力在不断发展的同时,自身的情感调节能力也在逐步提高,社会化程度在逐步加深。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隐性教育,多采用陶冶、调节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律性,促使学生的道德素养、理智性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学校要正确处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要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革传统德育教学方式。要丰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重视课堂氛围、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价值。首先,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要将隐性教育充分渗透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就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八年级思想品德教学中,当教到“坚强的意志是行动的强大推动力”时,教师不需要告诉学生意志对行动具有的调节能力。若运用相关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学生往往不感兴趣,难以接受,课堂教学效果不佳。这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引入生活中相关的事例,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这样,学生在观看视频、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坚强的力量,理解“坚强的意志是行动的强大推动力”,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后遇到困难时,学生就能积极应对。其次,重视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言行举止、理想信念和习惯爱好,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修养,用人格感染学生的心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主动发展意识,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比较严肃,学生就会感到教师离自己很远,学生在教师面前就无法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因此,教师必须善于亲近学生,做学生的朋友,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要热爱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爱的感化去净化学生的心灵。再次,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隐性德育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非常重要。要让整洁的校园环境、学校的墙壁走廊,都发挥隐性的德育功能。要营造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要重视各种艺术节、体育活动、班会、演讲、参观、比赛等的隐性熏陶作用。最后,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重视道德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脱离实践,则课堂知识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促使学生把思想政治课堂学到的知识逐步内化为自身信念,做到知行合一。
三、结束语
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对于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教师应当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人格魅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重视道德实践,从而发挥隐性教育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任莎莎.隐性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6(01).
[2]杨斌,王小雪.隐性思想品德课程的作用及实施途径[J].教学与管理,2008(07).
[3]赵建超.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应对[J].广西社会科学,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