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2016-09-21 21:49蔡维效
考试周刊 2016年69期
关键词:思想内涵隐性教育实施策略

蔡维效

摘 要: 最有效的教育不是谆谆教诲、苦口婆心,不是批评斥责、强制惩罚,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受教育者在一种自然和谐的交往中,在没有思想抵触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悟启发,发展自我,完善人格。在当今显性教育效果越来越不尽如人意时,不妨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达到育人目的。

关键词: 教育无痕 隐性教育 思想内涵 实施策略

一、引言

当今社会,由于电视和网络的普及,各种思潮的出现使学生处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中,但他们辨别是非、自控力能力较差,再加上有些父母的过分宠爱和缺乏管教,使得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任性叛逆,生活无目标。这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基本进入职业学校。该类学校没有升学压力,学生学习动力较小,空余时间多,思想复杂,学生素质更加不容乐观,经常出现学生不服管教,与老师对抗,甚至师生互殴对骂的恶性事件。职业学校的学生更加难教难管,德育工作更加重要,尤显困难。虽然老师爱岗敬业、用心良苦,对学生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严加管教,但是,学生并不领情,往往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有着逆反的心理,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记得一位外国教育家说:“当孩子意识到学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在这种显性教育失效时,我们不妨尝试多一些隐性教育,淡化教育痕迹,弱化学生的叛逆心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完善自我。

二、隐性教育的思想内涵

那么,什么是隐性教育?上世纪80年代,上海特级教师冯恩洪总结了丰富的成功教育经验,提出了淡化教育痕迹,关注隐性教育的观点。显性教育中的枯燥说教、呆板灌输、居高临下等教育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效果不尽如人意。针对这些缺点,隐性教育提出教育要在自然和谐的状态下实施,教育的痕迹要淡化甚至无痕。教育者隐起教育意图,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悟启发,激发他们内在力量达到教育目的。教育者不仅要隐藏自己的教育目的,还要寻找机会,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整个过程自然和谐真实,教育效果显著。这是教育的理想境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把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早在中国古代,老子就提出了“行不言之教”的教育理念,提倡要“遵道而行,无为而教”,即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将教育意图寓于友好而自然的关系之中,实施隐性道德教育。隐性教育不提倡批评斥责,强制惩罚,耳提面命,而是强调淡化教育痕迹,让受教育者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被潜移默化。养成教育专家关鸿羽建议我们在和谐、自然的气氛中,把教育内容渗透在日常生活、自然交流之中,不露痕迹地使学生接受教育。

三、隐性教育实施策略

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如何才能做到隐性教育,淡化教学痕迹,优化德育效果呢?

(一)“如果你没有某种美德,就假定你有。”——莎士比亚

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这句话可以运用在学生教育工作中,如果你想培养学生某种品德,可以事先假定他有这种品德,然后像对待有这样品德的人那样对待他,给他这样一个好名声,那么他就会竭尽全力保全,轻易不会让你感到失望。一位德国经理在工作中发现,如果你得到员工的敬重,并且对他们的某种能力表示敬重,大多数人就会愿意接受指导。“星星监狱”狱长洛斯说:“如果你必须对付一个盗贼、骗子,只有一个办法可以制服他,那就是待他如同一个诚实、体面的绅士一样,假设他是位规规矩矩的正人君子。他会感到受宠若惊,他会很骄傲地因为有人信任他。”给他一个美名,让他保全。如果你想让一个人改掉某方面缺点,就可以表示出他已经具有这方面优点了。几乎所有人,无论贫富贵贱,都愿意尽其所能,维护别人赠予他的美名。网上有这样一个故事:琴德太太雇好了一个女佣,告诉她下星期一开始工作。但是打电话给那女佣以前的女主人时,却得知这个女佣并不好。琴德太太该怎么做呢?当那女佣来上班时,她说:“妮莉,前天我打电话给你以前做事的那家太太。她夸你诚实可靠,会做菜,会照顾孩子,不过她说你平时很随便,总不能将房间整理干净。我相信她说的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你穿得很整洁,这是谁都可以看出来的……我可以打赌,你收拾房间,一定同你的人一样整洁干净。”结果,琴德太太所讲的这位女佣真的做到了。屋子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她宁愿自己多费些时间,辛苦些,也不愿意破坏琴德太太对她的好印象。像这样的实例很多。我们把它运用到教育中达到很好的效果。记得刚接班时有一位女生迷恋游戏,经常上课忍不住玩手机,课后找她谈心,先是聊聊她的生活、学习,表扬了她做得比较好的几个方面,然后让她谈谈对上课玩手机的看法,以后该怎么做?有什么解决办法?该生显然没有严肃对待此事,但是为了敷衍了事就保证以后上课不再玩手机。听了她的保证,我告诉她,据我所知,她虽然爱玩游戏,但一直是个说到做到守信的人,鉴于这一点,我相信她,这次不会给她任何处罚。第二天她果然上课没玩手机,于是课上找了个机会,不点名表扬了她说到做到,并表达了对她这一点的欣赏,希望大家能做得这一点。这位学生在课上再没玩过手机。我想她一定为自己这一点自豪,不想破坏自己在老师和同学眼中守信的形象。如果你要影响改变学生的行为,不要一开始就断定学生具有某些缺点,需要批评教育才能加以改正。这样会引起他的反感,不如假定他有相应的品德,给他一个美名让他保全,这样他会从内心想改变。因为保全美名是每个人的心理渴求,能有效促使他们主动挖掘潜力。

(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正人先正己”。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责是以自己为榜样教育学生。”这些至理名言揭示了一个教育真谛,教师的一言一行和为人处世的态度,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被学生视为可行的方式甚至榜样被效仿。为人师者,必须注重言传身教,要想学生做得到,自己首先应该做到。这种榜样的力量可以淡化教育的痕迹,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宿迁秀强玻璃厂的员工多是初中毕业学生,没有经过磨炼,没有节俭意识,导致厂食堂浪费现象严重。白白的馒头米饭,几乎没动筷子的菜都被倒掉了,每顿满满两大缸,厂长卢秀强看在眼里,痛在心头。该怎么办呢?经思索,他决定从自己做起,不再买饭菜,开始“捡”剩饭剩菜吃,看见有人要将吃剩的馒头和菜倒掉,就要过来吃掉。这样过了两三天,他再也要不到饭菜吃了,因为员工已基本光盘,不再剩菜剩饭,一个身价过亿的老总都这样节俭,谁还好意思浪费?“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校里的教育同样如此。一天,一位班主任到清洁区查看,发现有两位女生坐在树下的秋千上有说有笑,地面上是扔掉的面巾纸和喝完的饮料瓶。这位班主任什么也没说,走了过去,将垃圾捡起。身后响起了这两个女生的声音:“真是不好意思,太尴尬了。”没有训斥,没有指责,没有命令,我想这两位女生已对自己乱扔垃圾行为肯定深感羞愧。老师无言的行为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下次,当她们想随手扔垃圾时,会不会想起这一幕,将垃圾扔进垃圾箱?不管怎样,这两个女生已经上了深刻一课。这是无声的教育,有效的教育,也是人文的教育。在尊师教育中,我们要求学生见到老师要问好,可是无论班主任如何强调,总有一些学生见到老师扭头就走,理都不理。为了改变这一情况,见到这些学生时我尝试主动喊学生的名字,和他们打招呼。久而久之,这些学生见到老师就不再视而不见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基本素质和职责最真实的概括。教育学生要做给学生看,用行动影响他们。

(三)“用暗示的方法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为人接受。”——雷麦曼

《心理学大词典》把心理暗示解释为“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心理暗示作用下,人们会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罗森塔尔效应”和“破窗理论”都是很好的佐证。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激发人的内省力,让人自信,令人快乐,表现更好,进而增强正确行为的效果。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心理暗示。

1.环境暗示。当一件事物很完美的时候,大家都会用心维护它,然而一旦它出现残缺,人们就会加速破坏它。在一间干净整洁的五星级酒店,人们一般不会乱扔垃圾,文明整洁的环境暗示人们行为也要文明,如果在一个垃圾遍地的地方,即使有禁止乱扔垃圾的提醒,人们也会坦然乱扔垃圾。同样如果学生处在整洁、文明环境中,得到的都是积极向上的信息,学生就会变得更加文明、积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文明的班级宿舍文化环境建设就是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创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对学生进行熏陶。

2.语言暗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学生也是夸出来的。再调皮的学生也会“东边不亮,西边亮”,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对学生的赞赏,不断给予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学生相信自己是文明的、优秀的,并以这种标准要求自己。欣赏的微笑,期待的眼神,细小的动作,委婉的提醒,真诚的鼓励,对错误行为的旁敲侧击,都会产生积极的心灵互动和心理暗示。

3.教会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情绪是会传染的,如果宿舍里有一个学生牢骚满腹,其他人就会变得消极。老师一方面要教会学生辨别消极不良的暗示,加以制止。另一方面要教会他们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技巧,最终有效调节情绪,使学生形成健康阳光的心理,终身受益。积极的心理暗示既隐蔽教育目的又有情感和人文特点,具有一定的愉悦性,也是受教育者最乐于接受的。

四、结语

在职业学校中,部分学生学习没有兴趣,生活没有目标并由此引发烦躁、逆反和厌学等各种问题。教育过程中,如果过多依赖显性教育,强制管理,反复说教就容易造成学生厌倦、逆反、对抗。隐性教育淡化了教育痕迹,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打破负情绪,激发他们的激情和向往,提高学习成绩,给教育创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并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2]邓冲.试论隐性德育的艺术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猜你喜欢
思想内涵隐性教育实施策略
中职思想政治课隐性教育探讨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传统武术思想内涵及其对现代武术发展的启示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论影片《铁皮鼓》对原作思想艺术价值的保留
《恋爱中的女人》主要人物形象的《圣经》原型分析
MBTI人格类型量表的发展应用及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