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国情怀是每个中华儿女融入血脉的价值观念,也是中华民族传承的优秀品质。大学生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将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社会贡献度。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时,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将他们个人发展与国家兴旺紧紧结合。学校层面制定实施目标,提高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质量,提升家国情怀教育的效果。构建家国情怀培育的校园文化,张贴苦难主题的革命文化海报,开展苦难主题阅读会、读书分享会等,使大学生有表达自身情感的平台。将家国情怀融入课程学习之中,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引领学生的文化认同。
关键词:家国情怀;大学生;苦难;实践研究
家国情怀是每个中华儿女融入血脉的价值观念,也是中华民族传承的优秀品质。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明日之星,其今后将会走上社会,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肩负着人民的嘱托和社会的责任。因此,大学生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将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社会贡献度。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时,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浓厚的家国情怀,将他们个人发展与国家兴旺紧紧结合,致力于将大学生塑造成为富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苦难是文学创作表达的主题之一,是作品中确认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一种方式,是人类思想、情感与精神体现。苦难往往会将人类的道德、自由、人性与美好等刻画的淋漓盡致,更能使读者感受到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苦难主题阅读是培养当今大学生家国情怀的一种良好方式,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爱国教育的效果甚佳。
1、大学生培养家国情怀的意义所在
1.1家国情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有机整体,其在三者之间价值观念的实现是指引大学生发展的明灯。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正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目的是对大学生们进行正确而又强大的价值引领,实现文化的向心力与精神的凝聚力。家国情怀的培养可以使大学生明白甘于奉献、勇于担当、敬业奉公、恪尽职守的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
1.2家国情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正是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强有力的引领力量。家国情怀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强化个人情感体验,在分析判断对错时能够从国家、社会的角度思考,对于今后安身立业等重大抉择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家国情怀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担当精神,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也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大学生提供全面的思想来源,使其做到审慎、自律、身体力行,促进其全面发展。
2、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社会坏境的缺乏
大学生的培养除了学校层面以外,还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社会中的不良诱惑太多,容易使大学生在成长中迷失自我,比如追求享乐、铺张浪费、低级趣味等,都在腐化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逐渐丧失积极向上的精神、努力奋斗的热情与勇于担当的意识。互联网的发展让大学生在网络上应接不暇,难以分辨好坏,以致于逐渐迷失自我,浪费大好青春。
2.2教育氛围的薄弱
高校对于大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不遗余力的,对于学校科研指标、就业率的关注很大,但却忽视了学生的家国情怀认同感。这种教育氛围的薄弱使大学生在面对诱惑时不能坚定立场,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许多高校在家国情怀培养上缺乏资源,教师的讲授也是基于完成任务的形式,学生参与度与积极性都不高,更不要说将家国情怀内化为自身的精神素养。
3、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路径
3.1学校层面制定实施目标
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要将家国情怀的培养列入其中,使其有具体的落实计划与内容,不再是一纸空谈。学校二级学院与相关职能部门在实施过程中,也要坚持将家国情怀的培养作为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学生考核、奖励甚至毕业等环节充分融入其中,将爱国主义教育系统的编写为教材,切实提高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质量,提升家国情怀教育的效果。
3.2构建家国情怀培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培育家国情怀的主要载体。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在文化环境的渲染上,张贴苦难主题的革命文化海报,使大学生感受到现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文化活动的举办上,开展苦难主题阅读会、读书分享会等,使大学生有表达自身情感的平台;在新媒体网络上,开展家国情怀主题教育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校园网络、公众号、微博等公众传媒的影响力,助推家国情怀的培育。
3.3将家国情怀融入课程学习之中
课程的学习是大学生教育的主阵地,挖掘课程教学中的爱国主义元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将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与课程紧密结合,探索学科特色的课堂教育模式,适时融入家国情怀内容,开展课程改革,使得“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引领学生的文化认同。
4、结语
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是时代背景下,国家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其具有任务的重要性与发展的艰巨性,不是短期就能见成效的工程,需要高校持之以恒,不断的推进此项工作的全面落实。家国情怀的培养同样需要遵从学生发展的规律,结合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训练,形成教育合力,激发教育活力,引导大学生自主、自觉的承担社会建设、国家发展的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学习与提高,争取早日为社会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齐红.苦难的超越与升华-论余华小说中的“苦难”主题[J].当代文坛,1999(01):42-44.
[2]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1.
[3]谢伟瑜.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及其培育路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04):53.
[4]梁家妍.论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2):125.
[5]贾付强,赵春风.论“家国情怀”的当代价值及其教育[J].华东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101.
作者简介:王竹梅(1991-),汉族,女,江西抚州人,硕士,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1年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苦难主题阅读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践研究”(编号:2021-028-026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