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齿轮上的累累伤痕

2016-11-11 15:19潘佳丽
人间 2016年27期
关键词:苦难

摘要:“我是乡下放进城里来的一只风筝,飘来飘去已经二十多年,线绳还系在老家的房梁上”,这便是季栋梁笔下令人动容的情感体验,也正是这种乡村情怀促使作者始终将目光锁定在了乡村的人与事、情与爱。《黑夜长于白天》便是季栋梁以自我方式对农村苦难的一种呈现,而这种苦难具有明显的历史痕迹,故将其称为“历史齿轮上的伤痕”。

关键词:苦难;女性身份;社会现实;宿命论

中图分类号:U4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03-01

一、双重苦难——肉体摧残与心灵枷锁

《黑夜长于白天》以“奶奶”和“双喜”两个女性人物作为主角,向读者展现了她们苦难的一生。奶奶在丈夫意外身亡之后为了拉扯大一堆儿女便常年累月劳作,“腰部严重弯曲,身子佝偻成了一个括弧。眼睛、嘴巴、脸蛋、脖子,到处是核桃皮般的皱纹;双手骨节粗大,鼓凸得像一个个木结……两只胳膊只有锹把一般粗细,仅剩下一层皮了……”。沉重的负担给奶奶的肉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这种苦难在当时的农村屡见不鲜,但它对人的肉体的摧残却多半被人所忽视。双喜为了支撑一个家别无选择,可想而知,她在劳务上遭受的苦难不会比奶奶少。当然,更为沉重的是心灵遭受的苦难。至于奶奶,让其倍受煎熬的无非是两件事,一件是让自己最疼爱、最优秀的孙女嫁给了傻子,另一件便是长埋心底的对韦家老汉的懊悔。无论是哪一件都让奶奶一生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奶奶在临死前说到“对得起韦家老汉了,到了那世见了他颜面也有光了”便是例证。至此奶奶似乎放下了心理包袱,原谅了自己的过错,其实不然,只因最后一句“如果有下辈子我为他当牛做马”,可见,奶奶直至死也仍背负着忏悔。对于双喜,奶奶为了报恩牺牲了其一生的幸福,因此更是一生对其充满了愧疚,而这种痛彻心窝的愧疚与疼惜也伴随着奶奶的离去,奶奶最后一句“让喜儿好好再嫁一回”便是其心灵苦楚的写照。双喜,其心灵也无时无刻不在遭受着煎熬。原本最为亲近的奶奶成为了自己的仇人,而其中缘由她却浑然不知,所以她的一生都被一个说法困惑着,她想要一个说法,想要一个让她走进地狱的缘由,可奶奶却一直未曾吐露只言片语,这便让双喜倍受煎熬。她想找到原谅奶奶的缘由,奶奶却不给;她想找到记恨奶奶的缘由,可奶奶对其的关爱又让她不知如何去恨,这种矛盾的心理一直纠缠不休,让双喜内心倍感苦楚。

二、苦难来源——女性身份和社会现实

季栋梁先生笔下的农村苦难具有很强的历史感和时代色彩,《黑夜长于白天》也不例外。该小说的叙事时间大致经历了大锅饭、包产到户、改革开放、当今时代等时段,特定社会背景下农村现实的特殊性便成了小说中主人公苦难的根源。当时社会生产力低,大家为了生存奔波劳累,“男人满世界讨生活,遭遇的无妄之灾自然也多,这样的家庭便多是一个妇人支撑着”,这便给农村女性埋下了苦难的种子。农村人为了增加劳动力便多生子女,用来增强家庭的劳动力,结果也给承担能力低的家庭增重了负担、带来了苦难。文中奶奶的苦难经历便印证了“儿多的母苦”这一老话。这种苦难在当时的农村很是常见,乃至时至今日,不少古镇还存留着这样的历史痕迹。当这种来自社会的苦难施加在一个女性身上时,其历史沉重感更为真切。当然,对文中奶奶这一苦难的阐释只是社会苦难的一个缩影,它传达出的信息仅仅是我们了解农村女性苦难的一个切口。

双喜的苦难更是一个农村女性的典型。双喜的苦难源于她无奈的婚姻,这种不自愿的婚姻是奶奶赋以她的。奶奶在她家有着绝对的权威,她有一个母亲的资本和一个父亲的功劳,这便导致双喜在自己婚姻问题上没有自主选择。这当然离不开当时父权社会婚姻包办的社会现实,更离不开双喜具有的女性身份。当时的农村,这样的双喜很多,她们要不拿去换亲,要不是父母主张婚姻,婚姻自主对特定历史环境中的女性来说遥不可及,而这便是农村女性苦难的又一来源。双喜长得俊俏,又念了很多书,本可以嫁个体面人家,结果却由奶奶做主嫁给了傻子,而这一出嫁便是其苦难的开始。或许当时农村中双喜这一让人瞠目的生存场景并不多见,但女性在社会压力、父权压制下被迫出嫁的现象却不少见,这便是当时身为农村女子的一种悲哀。由此便可窥探出当时农村女性命运的悲哀,而社会现实仍是她们悲哀的根源。

三、苦难诉求——个体担当和宿命归因

作者在《黑夜长于白天》中向读者呈现的农村女性对抗苦难的方式无非有两种,一是极力主张个体对生命苦难的担当,一是将其归结于宿命。在文中,作者向我们塑造了两个坚强的女性人物,一个是奶奶,一个是双喜。奶奶竭尽一生抚养了一推子女,而双喜更是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操持着一个住满傻子的家,并让原本死气沉沉的家变得有声有色。作者以积极浪漫主义精神鼓舞着主人公对苦难的承担,并最终让主人公功德圆满、修得正果。作者正是借此来宣扬个体生命对苦难的勇敢担当,以此来鼓舞读者积极面对生活。这是作者的有意为之,一来是为了给在黑暗中的人们以光明,二来是为了颂扬村庄的文明美德。这种精神鼓励法对处于当时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人来说确实是必要的。但个体力量的单薄不言而喻,作者也许意识到了这点,所以其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一种宿命归因。无论是奶奶还是双喜,在面临如此沉重的苦难时也会由衷地发出一声叹息,她们的叹息多是将这种苦难归于宿命。正如文中奶奶所说“我认命了……”、“哎,就这么个命啊……”,双喜所说“我认了,这就是我的命”,这里的认命不仅是对不幸婚姻的屈服,更是对人生苦难的屈服。主人公这种宿命归因在很大程度上恰好隐射了作者矛盾的心理,作者既寄希望于个体生命,希望顽强的个体可以承担历史苦难,又意识到个体承担无法完全解决这一问题,但一时又难以找出有效的解决途径,于是便有如此归因。从这一层面讲,作者似乎也表现出了对社会责任呼唤的无力,这当然与时代语境不可分割。与以往的宿命归因有所不同的是,宿命论视域下的人物命运多是悲剧性的,让人感觉无法呼吸,但季栋梁的宿命归因却带有积极色彩,其内容展示并不像其文题“黑夜长于白天”那样,相反,它让我感觉到的却是“黑夜无论怎样漫长,白昼总会到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参考文献:

[1]季栋梁.《黑夜长于白天》[J].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4(12).

[2]李秋零.康德论哲学与神学的关系[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01).

[3]梦海.肯定的原理——论尼采的“命运之爱”[J].史学理论研究,2001(02).

作者简介:潘佳丽(1990.2-),女,汉族,江西宜春人,学生,文艺学硕士,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文学理论与批评。

猜你喜欢
苦难
从《活着》谈余华文学作品的生存哲学
浅析莫高窟北朝部分壁画和它产生的历史背景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意识
从蒙克看向朱耷
从苏童长篇小说看苏童对于苦难的思考
莫里斯的自由选择
“无法苏醒”的困境
《活着》与《老人与海》中的苦难主题比较
论《平凡的世界》中的人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