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读完《现代艺术哲学》一书,头脑中不泛会留下一点或多或少的印象。自治性、他治性,模仿与再现,情感喷涌与表现,抽象形式主义与有机形式主义,什么是美学?什么是艺术品?其意义及意义是否真实?什么是艺术批评?艺术批评的意图?作为艺术哲学的基础训练,本书主要是讲作者是如何详细分析有关艺术的一个个概念的。但是本书并没有多少独创性的理论建构。总之,作者对美学研究的对象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开辟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帮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现代艺术。
关键词:再现;表现;形式主义
中图分类号:TU-8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04-01
书中作者提到艺术是开放性的,它不是一个封闭的概念。在艺术领域中,新的条件和环境总是不断出现,层出不穷,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运动不断发生。总有一批艺术家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艺术创造的条件绝不是预先就设计好的。把艺术看成是一种有标准概念(固定的或封闭的东西),就束缚了艺术的创造性。这是违背艺术发展史和艺术社会学规律的一种错误的观念。这就决定了对从事艺术的工作者来说,除了掌握艺术技法,还需熟悉艺术发展的历史,具有艺术欣赏的趣味和评价艺术的洞察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又离不开美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素养。
作者在第一篇第一章首先提出要对美学下一个定义,美学所关心的就是艺术批评家、教育家、艺术史家、艺术教师和普通艺术爱好者思考和谈论艺术的方式,它要解决的就是这样一些谈论中产生的概念问题—围绕着类似模仿与再现、表现、形式、内容、直觉、意图、批评、艺术品等等术语的意义而产生的问题。在第二第三章,作者分别介绍了“艺术再现了什么”和“认为艺术是一种情感表现的概念”。第二章中,作者提出艺术到底再现了什么这一问题并从写实主义理论和再现理论两个方面做出详尽阐述,如上所示,层层递进的关系使作者在第三章中谈到了艺术的第二个概念——一个相当现代的概念,即认为艺术是一种“情感表现”的概念。再说到情感表现时,作者也向大家表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艺术表现被分为两部分,一种是真实呈现物,一种是它暗示的东西。而在说到有关艺术表现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使同一照片引起的两种相矛盾的经验协调和一致。在这里作者强调了我们不可能离开主观视点去理解“客观”世界,也不可能离开客观环境和上下前后的总体关系而理解主管现象。
第四章作者引出了对形式的论证,分析了20世纪初几个主要的现代形式主义者弗莱和贝尔的观点。他们认为,最容易同真正的审美反应相混淆的非审美因素乃是艺术品中包含的再现性内容。紧接着作者继续提出了几个问题——“在贝尔和弗莱的心目中,人们应该欣赏艺术品的什么东西呢?”、“假定他们定义中的形式与任何日常的趣味和快乐无关,他们又如何解释人们从艺术中得到的趣味和快乐呢?”、“抽象形式主义和有机形式主义之间的主要区别”。
第五章,作者把内容大致分为五点来讲,即“什么是艺术?”、艺术品的意义、“艺术品表达的意义是否真实?”、“艺术家创造艺术品的意图?”、艺术批评。本章最后,作者也说明了,今天的美学家们所争论的东西,主要涉及着应不应该向传统的审美经验理论提出挑战的问题。
下面我将通过引用作者在文中的几段话来进行分析并表达我自己的看法。在第一章中作者叙述了这样一段话,“当我们真的谈论艺术时,一定会产生某些美学家及感兴趣的问题。这就是说,如果没有人谈论和思考艺术,也就没有美学,但是人们又常常谈论艺术,这就必须使美学中充斥着概念使用上的困难。”以表现性为例来探讨这一问题,表现一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表现主义流行于20世纪初,为现代重要的艺术流派之一。说一件艺术品表现了艺术家的情感,似乎是合乎情理的事情,但当我们进一步考虑时,就会觉得这种说法存在漏洞。情感是人内心深处的心理过程,艺术品是一种物理事物,就如美学家所说,“情感怎么会进入物理事物之中呢?”表现问题其实隶属于一个更大的问题,即关于艺术之“自治性”的问题。几个世纪的美学研究,都在试图发现一种只有在艺术中才能发现的特殊经验和价值。凡强调一件艺术的自身内在特征和价值理论,都被称为“自治性理论”;相反,强调艺术家思想情感和艺术家所在社会地理环境的理论则被称为“他治性理论”。我们的直觉告诉我们,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必须通过其自身的标准和它内在的形式结构来判断,而不是通过其题材来判定。一幅画,即使画的是一双破旧的鞋,只要画的好,就是一幅好画。一件艺术品的表现力常常是通过其解剖学意义上的不准确性来体现的(如扭曲变形等夸张手法)。如1910年席勒所作的《自画像》中,人物造型就非常夸张,画家的身体是脱臼和弯曲的,手指强直地伸开,上肢剧烈地绞拧着。身体上也没有多余的血肉和曲线,只留下神经质的线条和筋骨、肌肉以及带有棱角的几何结构,仿佛在诉说内心的郁闷彷徨和对现实诸多不满。亚里士多德认为,应该允许艺术表现现实中虚假和丑陋的部分,因为这种表现同样具有审美价值。就是坚持艺术的“自治性”,即使现实中坏的东西,一旦进入艺术,也有可能具有审美价值。
再看到第四章中作者谈到“尽管形式主义者鼓吹和赞美抽象艺术,力图让人们相信绘画中看到的东西不是最重要的,但一种理论无论如何也不能脱离它所在的社会历史环境。”显然,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多数人所追求的写实主义则被他们斥之为“非纯粹”的 东西。然而在这方面,形式主义者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使普通大众更加强烈的认识到艺术品中非再现性特征的重要性,从而较为容易地接受或准备接受这种新的抽象艺术。其失败之处在于:他们始终未把一切再现性价值从审美思考中剔除干净。事实上,问题并不在于我们应不应该把形式从内容中分离出来,而是在于我们能否做到这一点?在实际事例中,例如毕加索一系列的抽象画作品,尽管其形式看起来似乎占据了整个画面,但作品的呈现依旧离不开内容的支撑。形式与内容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他们不可分割,相互依赖。形式决定内容,反过来又受到内容的制约。
现代艺术哲学,不仅在精神层面给予我们引导,而且还在物质生产方面对当代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艺术哲学在当代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因此需要我们在传统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发展其内涵,发掘它在社会生活中更深层次的价值,以便我们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利用它。
现代艺术哲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是历史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这个大的研究体系是建立在唯物史观上的,它不仅在帮助我们了解现代艺术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美学的阐述分析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代艺术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只有深入研究和全面认识它,才能挖掘出它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具有的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H·G·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贺瑾(1993.10-),女,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2015级硕士,美术学水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