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摘 要】容像是中国古代人物肖像画的一种表现形式,集展示和教化意义于一体,盛行于官方和民间。明代容像绘制较为流行和普遍,传世至今者不少,对于研究当时的风俗人情、绘画表现技法等有较大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进行简要梳理,从而得以将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和技法进行简要解析。
【关键词】明代;容像;肖像画;表现;技法
中图分类号:J21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158-01
容像是记录具体某个人音容相貌的人物肖像画,是中国古代人物肖像画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头像、半身像、全身坐像、全身站像等多种表现形式,表现的人物有单人、双人(夫妇)、多人(祖孙几辈人)不等,很多容像中还配以简单的背景或场景以衬托主体人物形象,在没有照相技术的时代,容像是中国古代逼真记录个人相貌神情的重要手段。
容像起源较早,唐宋以来,帝王和重臣身着标明身份之袍服的容像便被收藏于宫禁和其他官方机构,以为缅怀和褒奖。而在明清两朝,容像的绘制和使用更为兴盛,明清两朝传世容像中的人物多为全身坐像,身着官方认可并标明地位等级或身份的袍服、头戴冠帽,仪态安详、双手交叠相握于腹前或自然倚靠于座椅扶手,人物神情多栩栩如生,具有高度的写实概括性;而不同容像中人物所着之冠服、背景中的器物等,又多成为今天艺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探讨当时社会面貌和风土人情的重要依据。相对而言,明代容像虽然传世至今者不如清代多,但明代不同时期容像的绘制技法、表现风格和内容较为丰富多彩,而清代容像则似乎已成定律,所流行的表现方式和技法在前后期差异不大。故本文以明代容像为例,对其社会背景进行简要梳理,从而对明代容像的绘制技法做出浅析。
一、教化意义下的明代容像绘制表现
容像是人物肖像画中的一种,容像人物必着当时官方所认可的代表身份等级的冠服且仪态端正。可见容像类似于今天公职人员的证件照、领导人标准像等,具有公示和强烈的教化意义。明朝是中国科举制度走向登峰造极的开端,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家国同构的宗法农业社会里通过科举步入仕途,不仅是一个人命运的逆袭,更是家族世代的荣耀;为科举入仕者绘制容像悬挂于家中、百年以后请入宗祠,是农业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家庭和家族对族人、子孙后代进行长久教化的一种仪式,也因此,明代的容像数量会大大多于前朝。
作为肖像画,容像的绘制当然要高度写实、真实地表现具体人物,注重描绘其神情的自然平和,符合“仁、义、礼”的教化要求;然作为容像,“容”在前“像”在后,观者主要瞻其装容和威仪,而“像”——相貌倒在其次。明代很多容像所描绘的人是官员父母、早已作古,因为官员受到皇帝表彰并将荣誉性等级称号授予祖宗三代,故画师根据他人描述绘制容像,而所绘者并不曾经眼。教化意义下的明代容像绘制,着重表现像主所着冠服、令其身份等级信息一目了然,代表官员等级的明代官服补子图案、袍服底纹尤其是皇帝特旨赏赐的蟒袍图案等,更是荣誉性的标志,在很多容像绘制中被表现得尤为精致;相比之下,人物相貌虽各有不同,却在笼统化、概括化的神态表现和过于精致的冠服对比下而被弱化了。如此,容像方可令观者肃然起敬,达到教化子孙、维系社会风尚的目的。
二、明代容像的绘制技法浅析
出于高高悬挂于家中或宗祠,起到教化作用,故明代容像的尺幅通常较大,人物身着袍服、形象接近真人大小,这就意味着绘制时,长线条的运用较多。大尺幅的容像在绘制时,画纸常竖立于斜面上,以便于画师进退自如,把握整体观感。中国工笔画的精髓是线条表现、与书法相通,而容像上方还常以书法对像主生平做简要介绍,因此容像常常也是书法与绘画的结合,具有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明代前期和中期的容像绘制,多注重表现人物相貌而服饰等级符号着墨稍弱,而明后期甚至清代的容像表现,则人物神情逐渐走向程式化、脸谱化,而袍服及其身份等级符号和背景中之器物则表现得愈发精致,这一切与社会风尚的变迁和科举制度登峰造极所对人的影响密切相关。自此,容像的绘制技法走向了程式化,其艺术价值大打折扣。
三、结语
容像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起到教化的作用,具有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明代的容像因为其绘制表现的侧重点逐渐有所迁移,其艺术价值有所降低、文献研究价值则略有提升;容像的绘制技法与其他书画一脉相承,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浅析了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技法,以图抛砖引玉,笔者将在对中国古代人物画表现技法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发掘。
参考文献:
[1]李志平.中国书法艺术[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8.
[2]田卫平,吴冰,盖东生.中国美术史[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8.
作者简介:
张 丽(1980-),女,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任教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讲师,工艺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