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旭颖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把握诗歌情感也是我们培养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然而由于农村高中学生从小对诗歌基础知识掌握较少,诗歌储备量不足,缺少语感;学习目的功利化,畏难思想严重,缺乏对诗歌情感的探究;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刻板乏味,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教学中重视应试技巧,导致忽视学生探究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等问题,造成了诗歌情感教学成为困扰广大一线教师的难题,长期以往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及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在长期的摸索中总结出了一些适合农村高中学生诗歌情感的探究式教学策略:基于核心素养设定教学目标,“3+4”探究式教学模式,“以赛促教”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热情,提升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悟能力。
关键词:农村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诗歌情感;探究式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修养。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发现作品意蕴面,不断获得阅读体验。”诗歌情感意蕴的把握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的内容和要求。诗歌是抒情的体裁,要想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就是要我们的学生能够主动地探究出诗歌的情感。由于诗歌体裁对学生来说存在着时代隔膜,诗人们在创作中存在着跳跃的创作思维,对于我们从小生活在农村,诗词积累有限,文化常识了解不多,已习惯了以背诵、机械翻译为主的农村高中学生,真正地体会出诗歌情感中的复杂多样的情感可谓是难上加难,再加上长期以来教师教学中重视应试技巧,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刻板乏味,学习目的功利化,忽视学生探究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造成学生学生参与度不高,缺乏对诗歌情感的探究,畏难思想严重。这也一直是困扰着广大农村高中一线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的难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经过长期积累,我总结出了一些适合农村高中学生的诗歌情感的探究式教学策略。
(1)根据语文学科素养来设定诗歌情感课的教学目标,从而确定诗歌情感的探究方法。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要想把握诗歌的情感,尤其是古典诗歌,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要具备一定的整体解读诗歌内容及情感的逻辑思维;以及一定的鉴赏能力;一定的文化积累和理解能力。因此在诗歌情感的教学中,针对语文的核心素养设定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如:在《沁园春 长沙》的教学设计中可以这样设置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和运用 掌握词的相关常识,诵读本词,注意把握停顿、节奏;
解读本词上下片的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 把握本词上下片之间的关系,学习“分析意象---体会意境---体悟情感”的诗歌情感分析方法;体会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以及二者交融形成的整首词的情感基调。
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习感受作者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以及作者青年时期的理想抱负和精神境界。
文化理解与传承 继承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再如:《拟行路难》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和运用 学习诗歌平白晓畅的语言风格,体味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含蓄的诗意和深沉的感情的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 总体把握诗歌的结构,分析诗歌首联“比兴”手法,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
文化理解与传承 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樂观豁达的情感。
(2)总结出“3+4”探究式教学模式。
“3”代表课前,课中和课后;“4”代表“任务导向、实践探究、归纳总结、应用拓展”四个教学环节。具体包括:课前---设计任务,启发思考;课中----任务导入、活动探究,归纳总结、应用拓展;课后----巩固反思、总结经验等教学环节。
(1)课前:设计任务,启发思考。
课前,按照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的来设定诗歌情感课的教学目标来设置任务。设计导学案,下发给学生,课前做好充分预习。导学案内容包括自主预习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预习。
自主预习任务一般包括:了解作者人生经历、写作风格、写作背景;结合注释理解全诗大意,不懂或有异议的地方做好记录,教师针对诗歌字词、内容、风格等设1-2道选择题要求学生作答;阅读教师提供的相关的资料,启发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深入思考与领会;
自主、合作探究性完成预习任务:主要是情境探究式的任务。情境探究的形式可以运用想象虚拟为载体,或是感同身受地了解人物的情感思想的转化,或身临其境对事情前后过程分析并追寻原因,或逆向推到检验建设结论是否合理。这样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诗歌情感的积极性,与诗歌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深入挖掘诗歌的情感内涵。
如在讲授课内诗歌《声声慢》的思想情感时,课前我设置探究性情境任务:“你有一位外国留学生朋友安妮最近刚刚接触中国的词,她读到李清照的《声声慢》无法理解词人要表达的情感,想你请教,你们该如何帮助她理解这首词呢?先自主完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补充。”这样启发式的情境任务设置使学生能快速走进介绍者的身份中,通过群策群力积极全面地总结出应该采用哪些方法准确地解读诗歌情感。
(2)课中:任务导入、活动探究;归纳总结、应用拓展
课前由导学案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性预习任务导入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遇到有异议之处,由教师进行引导式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的合作交流。然后总结归纳诗歌情感的方法,在对方法进行实际验证。
还以上述《声声慢》为例,课前导入:看了学生的导学案,要想使外国留学生安妮理解《声声慢》的思想情感,大家想从三个方面来向她解读本词,我设计了本堂课的三个活动任务:概括古代诗歌特点、归纳诗歌解读的方法、知人论事。在活动二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请你阅读本词,结合自己的读诗经验,为安妮讲解一下你的读诗方法并为她讲解《声声慢》诗词内容及情感。”让学生小组合作,派代表讲解,学生可以从关注意象入手,通过联想想象,再借助意象情感的积累等方面品读词人“愁”情。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對自己的读诗方法和思维方式进行整合概括。活动三,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安妮听完了讲解,长叹了一口气,真是令人伤感,他对作者李清照产生了极大的好奇,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呢?”学生通过在知人论世中训练筛选信息、归纳概括中总结了李清照在颠沛流离中的伤时怀旧、怀乡悼亡之感。
根据以上总结的诗歌情感解读的方法:关注意象,联想想象,再借助意象积累,品读情感(愁);知人论世。当堂习题进行应用拓展:高考题陆游的《秋兴》,根据中国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这样在实践---理论---实践的转换中提炼总结验证自己的解读情感的方法,提高诗词理解能力。
(3)课后:设置课后创新作业。巩固反思、总结经验。
针对课堂总结的诗歌情感分析的方法进行巩固、积累;对诗歌情感的主题、诗歌语言的表达等要进行整理和强化。在课内诗歌情感课后留巩固方法的诗歌情感题,也可以在课后写诗歌情感体会或者评论等;在诗歌情感习题课后,整理“诗歌鉴赏典型错误答题集之古诗词情感篇"。
3、“以赛促教”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热情,提升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悟能力。
举行班级和校园诗歌朗诵比赛,诗歌原创大赛,诗评比赛。比如:让学生分组策划筹办古诗词朗诵会,声情并茂诵读诗歌,让学生自己挑选感兴趣的咏史怀古诗词,仔细品味字词之间蕴含的意境,品读诗歌情感。找准诵读的节奏,挑选合适的背景音乐,录制配乐朗诵,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诗歌朗诵,朗诵录音公开推送;也可举行现场诗词朗诵表演比赛,展开评比。“以赛促教”不仅让学生对诗歌情感有了进一步体会,对诗歌情感分析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同时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更加自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