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
摘要:新时期下,我国教学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学数学教学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助力。为了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一些教师积极革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尝试应用情境教学法实施教学,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同时,助推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基于此,以下就将小学数学教学作为载体,着重分析情境教学的策略,希望提供参考。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数学;数学思维
在过去,一些教师深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在课堂上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长时间处于这种模式下,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激发,数学思维的培养更是谈不上。作为新时期的教学工作者,要积极寻找情境教学法和数学知识之间的契合点,并加以有效实践,为学生数学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支持。
一、构建问题情境,唤醒探究欲望
课堂导入犹如音乐剧序幕,是新课教学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教师在课前需要分析将要教学的内容,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构建问题情境,为学生增设疑问,让学生在疑问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当然,在构建问题情境时,教师要保证问题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新的、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另外,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当、适时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启迪学生的思维,逐步揭开问题情境的神秘面纱,探寻答案,实现数学思维的发散。例如:在教学“可能性”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最开始教师设计了两个活动,一个是“抽奖”活动,另外一个则是“摸球”活动,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当一等奖只有一个时,大家可能会争先恐后地抽奖。在本节课,“抽奖”活动是目标指向,“摸球”活动因完成“抽奖”活动而存在,是解决“谁先抽奖”的有效手段。于是,教师将“摸到红球次数最多的小组”作为决定哪个小组先“抽奖”的依据。这就在极大程度上起到了驱动学生的作用,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蕴藏于“摸球”活动中的数学知识,即随机事件中的不确定性[1]。在结束上述环节后,进入第二环节,教师准备了三袋球,并设计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想在哪个球袋摸球定输赢呀?”通过问题情境的构建,激活学生原有的游戏经验,在判断、选择中检验了学生对“可能”、“不可能”、“一定”等的理解程度。接着,组织学生在装有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的球袋进行“摸球”比赛,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简单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懂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之分的。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驱动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加球或减球的形式,让比赛变得“不公平”,使学生积极寻找相关的数学知识,与教师“理论”,在无形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上述过程中,教师以问题情境的构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全身心融入数学课堂,在游戏活动中解答问题、获取新知,实现寓教于乐。
二、展示直观情境,促进思维运转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之中,并逐步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多媒体因具有将音频、图像和视频融为一体的优势而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和传统教学不同的是,它可以将抽象的事物以更加具体、形象的方式进行呈现,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刺激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已有资源的优势,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数学知识具体化,以PPT、视频等形式呈现,以此实现直观情境的展示。当学生看到如此形象、生动的数学知识时,会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任务,从而使自身的思维得到刺激,并对数学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2]。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了几组动态图片,包括荷兰的风车屋、电风扇和停车场的起落杆等。一开始,教师展示的是快速版的,后面再展示放慢版,以利于切入数学知识。当展示完上述动态图片后,教师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即“哪位同学知道画面中的是什么现象呀?”片刻后,学生异口同声:“旋转”。于是,教师继续引导:“这些物体在移动的时候有何特点?”此時,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在说:“这些物体都是围绕同一个点旋转的。”有的在说:“这些物体旋转前后的大小、形状毫无变化,只是位置变了。”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借助信息化技术带领学生挖掘本节课的内容,刺激学生思维运转,加强学生感官体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三、创设合作情境,拓展思维空间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赋予学生“说话”的权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将这项任务落实到位呢?合作情境的创设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合理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就数学问题进行交流、探讨,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最终实现思维空间的拓展。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划分,再将提前准备好的正方体木块分发给各个小组,让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拼出长方体,看看哪个小组拼的种类最多。同时,设计问题:“假设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是1³,那么拼成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呢?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存在何种关系?”小组各自操作、交流互动,派出一位代表展示本组成果。在上述过程中,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意见,集思广益,最终达到统一的结果。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把握,一举多得。
结束语:
总而言之,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对于整体教学实效的强化极为有利,值得受到充分的重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在把握情境教学法内涵的前提下,将其应用到各个环节,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与魅力,为数学学习的深入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齐小蒲. 创设情境创造个性——论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 数码设计(下), 2019, 000(005):87-87.
[2]鲍绪田.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 考试周刊, 2018, 000(031):7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