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1-11-24 10:29梁国江
现代交际 2021年3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硕士导师

梁国江 何 期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1)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是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创作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的艺术专门人才,培养过程突出专业性和实践性,注重提高学生的创作表演技能。”[1]随着经济的发展,对高层次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开设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对此的主动回应。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硕士毕业生就业方向逐渐从教学科研岗位转到实践性更强的工作岗位[2]。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是推进与完善“产学研”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创新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抓高等教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力度,发挥联合培养基地作用。鼓励高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协同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3]。

一、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不足

1.培训目标与学术型专业混同

教育部明确规定,艺术硕士培养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目标是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符合就业需求的专业型、应用型人才,强调专业实践性和就业对口性。“具体培养都是以某种特定的社会职业为背景,围绕该职业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来实施教学等。”[4]一些艺术院校在培养理念上把艺术硕士培养与普通的学术型艺术专业培养目标混同,或者对实践性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在培养、管理、考核等方面存在缺陷,影响了职业发展。

2.课程设置不合理,以理论性课程为主

根据教育部规定,艺术硕士课程应以实践性课程为主,坚持理论性和应用性课程协调开展,实践课程学分占总学分60%以上。但现实中,有些艺术院校偏理论或者理论课与实践课比重相差不大,这导致学生实践环节欠缺,专业基本功、舞台表演等实践能力不够强,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要。

3.师资队伍不足,符合条件的师资偏少

艺术硕士联合培养侧重培养过程,关键在“联”字。首要的是师资方面的联合,实行“双导师制”,艺术院校侧重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灌输,培养基地侧重学生实践能力。一般而言,高校师资在学历、职称、理论水平、教学技能方面占有优势,培养基地的师资在实践技能、经验方面优势明显,学历和职称总体偏低、论水平不够强是其劣势。

4.考核机制不健全,缺乏评价反馈机制

艺术硕士联合培养重培养、轻考核。联合培养基地双方在合作中都很重视教学工作,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或办法,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但在培养过程中缺乏自我监督、自我纠正、自我评价、自我考核,缺少内动力;考核机制、评价机制不健全,校外导师考核缺失,基地自我反思能力不足,这种培养机制下,导师素质和水平难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也难以保证。

5.科研合作项目缺少

目前,艺术硕士联合培养基地普遍缺乏科研合作,有的培养基地甚至为零,这说明合作双方对联合培养基地的运作、培养过程、培养结果中存在的问题都缺乏系统、深入的思考。科研是联合培养基地在运行、管理、培养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研讨、反思的重要途径,能为基地的运行提供良好的理论和技术支撑,能保证基地运行流畅、管理高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缺乏科研合作的培养基地缺乏理论指导,运转很难深入,人才培养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艺术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存在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宏观上的,也有微观上的;既有院校方的,也有合作方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

1.教学理念滞后

合作双方的领导对国家有关艺术硕士培养的政策、文件精神领会不透,教学理念滞后于现实需要,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上不能很好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顶层设计、统筹安排,往往根据自身的教学模式或者经验来开展教学,导致培养目标、培养环节与国家要求脱节。

2.项目经费相对不足

对于联合培养基地,由于涉及较多的人、财、物投入,所需要资金数额也较大,劳务费、交通费、设备费、管理费等开支较大,几万元的项目经费制约基地发展,引才难、购设备难、运转难,影响合作双方的积极性。而且,培养经费以项目形式拨款,有建设周期,缺乏一个长期投入机制,不利于基地的正常运转。

3.师资队伍不够强

在联合培养基地中,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偏少,一些教师忙于日常事务,指导研究生精力有限。教师年龄偏大,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偏少,高水平师资缺乏,梯队培育力度不够,面临师资断层危险。

4.艺术硕士缺乏科学考核机制

由于合作双方对艺术硕士考核机制的作用、流程不是很明朗,对考核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双方合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

5.忽视了以科研项目带动人才培养质量途径

平常只注重日常课堂教学和舞台实践,不重视理论素养的提升,没有从理论高度对联合培养基地的科研提出要求,导致合作双方都没有意识到科研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或者限于本身师资水平,也拿不出高水平的科研项目。

三、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制定科学合理的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科学合理的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要“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以‘课堂与舞台相结合、重实践、重能力’为原则”,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5]。艺术院校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明确办学宗旨,要以国家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为标准,结合本院校实际,凸显艺术硕士培养的实践性特征,要加重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使之达到60%以上。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关注艺术硕士人才实践动态,适时调整培养计划。艺术硕士人才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校外艺术实践,这些实践由校外老师进行艺术指导,因此校内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校外艺术实践不能孤立,应相互融合促进。

2.强化艺术实践,以赛促练,提高实践能力

艺术实践包括校内和校外艺术实践。校内艺术实践如课堂教学、音乐会、期末考试、专业汇报、庆典活动、专题艺术节等[6]。教育实习、专业实习也是校内实践的重要形式。校外艺术实践指不固定时间、地点的专业演出、比赛或教学活动,如观摩学习、校外学术交流、文艺进社区、社会机构组织的各类比赛,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水平、自身修养,丰富舞台经验;在艺术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为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为今后就业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3.健全双导师制,加强合作和管理,发挥导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健全校内以理论导师为主,校外以实践导师为主的“双导师制”。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必须实行“双导师制”,在教学环节中增强校外导师的参与力度,建立沟通机制,便于校内导师及校外导师的沟通、交流。

在遴选条件上,引入多维度选聘机制,注重实践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能力,提升其职业素养[7]。校外导师来源可以多元化,可吸收社会知名人士、文创公司董事、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等,听取其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方面的意见。

4.建章立制,加强联合培养基地管理

科学的管理机制有助于培养基地顺畅运行,达到预期效果。学校要根据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对基地的管理,提高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首先,修订、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学校要在调研和总结反思的基础上,与培养基地的合作方沟通,共同制定培养基地管理制度,明确组织体系、工作职责、教学内容、经费使用、科研合作和导师选聘等内容,促进基地建设和运行规范化、科学化。其次,成立联合管理机构,共商共建共管。双方有关负责人、工作人员担任管理人员,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共商共建共管培养基地各项事务,探索学生专业实践的新途径和联合培养的新机制。

5.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

作为基地管理的最终环节,评价考核必不可少。要完善全日制专业硕士指导教师考核评价机制[8]。高校要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考核评价机制,明确校内外导师尤其是校外导师的权利、义务和职责,鼓励校外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并承担实践环节的主要职责[9]。评价考核要素应包括基地、导师、学生和实践活动等,根据不同考核对象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要从软硬件,包括设备、设施和管理规则方面,对基地进行考核;要从教学工作、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评价方面对导师进行考核。对学生的考核,包括实践能力、出勤情况、学习成绩等方面;对实践活动内容的考核,要侧重是否符合协议规定、师生满意度和社会影响力等。考核形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问卷、报告会、现场考核、书面考核等方式进行。

四、结语

积极探讨艺术硕士联合培养基地的培养模式,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紧紧围绕艺术硕士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艺术人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雅艺术追求的需要。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硕士导师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导师的猫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