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敏 段宝忠 王 双
(大理大学药学院 云南 大理 67100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技术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给高校教学工作带来了新挑战,也开辟了新思路。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探索更新教学模式,将单一的教育方式转变为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能力上来,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可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结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由探索的能力[1]。
《中国民族药物学》结合植物学、天然产物化学、药理学、生药学、人类学、医学、心理学和宗教比较研究方法,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交叉学科。本课程是药学专业研究生的学科基础选修课,系统介绍中国民族药物学概况及藏、蒙、维、傣、壮五种少数民族医药的历史沿革、理论基础、药物特点等情况。与其他学科相比,本门课程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抽象枯燥,而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以教师为主导,课堂互动较少,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果不理想。
本研究在中国民族药物学课程中尝试应用“互联网+PBL”教学,将问题导向贯穿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形成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此教学方法既满足了师生互动需求,又节约了教室及教师资源,实现了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科研能力的目标。
本课程是药学专业研究生的学科基础选修课。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各少数民族医药学的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民族地区的药物资源和医疗技术及各自的规律和特色。虽然在最近二三十年世界多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对民族药物的继承整理和开发应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但《中国民族药物学》等课程未受学生重视。对本门课堂进行相应的改革,有助于继续保持我国在传统医学和民族医药方面的领先地位。
国内各高校《中国民族药物学》课程大多采用教师课堂教授的方式,内容往往局限于对少数民族医药的历史沿革、理论基础、药物特点等情况的介绍,缺乏案例的探讨和学科前沿研究状况的介绍,让很多学生误以为《中国民族药物学》是一门科普类课程,只是简单了解各少数民族的人文风俗及常用药物,对民族药的现代药效、药理研究与发展并不关注。
本门课程采用教材为张吉仲主编的《中国民族医药学概论》,但该教材已不再出版,市面上难购买。此教材仅适用于本科生,课程有关的教材内容是以各民族药物为章节进行罗列,只见广度不见深度,且因缺乏案例的探讨和学科前沿研究内容,无法使学生真正掌握民族药物的研究原则与方法,不适用于药学专业研究生。此外,受《中国民族医药学》课程边缘化的影响,相关线上课程资源也比较缺乏。
课程的考核依然是以学分为导向,侧重对知识点的考查。这种考核方法,鼓励学生被动式学习,重结果而轻过程,学习效果较差。考核方法应注重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以学分为导向转变为知识能力提升。
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使用新的技术平台,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完善课程体系和内容是《中国民族药物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互联网+PBL”的教学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传统课程的弊端,改善课程教学质量。
互联网课堂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明确表示:“互联网+教育”将成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互联网界面,可以实现师生间的语音、视频传递和资料分享。教师能更好地整合线上资源,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课程反馈,从而优化课程设计,丰富教学手段。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 教学法是以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进而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1]。该方法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育方法[2-3]。与传统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不同,PBL教学法将学习与问题挂钩,以问题为导向,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启发式教学为主导,使学习者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自主探索式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5]。
“互联网+PBL”的智慧教学模式针对传统《中国民族药物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网络背景与文化视野,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平台支撑、课程目的和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调整,确定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建立“互联网+PBL”的智慧教学模式,首先要构建以雨课堂和各级各类在线课程平台为基础的“互联网平台”,以互联网平台为技术支撑,通过互联网实现课程资源远程管理和对学生的远程辅导。总的来说,基于互联网的PBL教学法在《中国民族药物学》教学中的运用主要分为课前预习、课中分析解决问题和课后总结反馈三个阶段。
课前预习,应用“雨课堂”上传课件、视频及问题,让学习者通过问题找到课程重点及难点,充分了解课堂需掌握的知识点。进一步建立反馈平台,教师根据学习者问题回答情况,以便了解自主学习的掌握情况,以此为根据及时调整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进度等;学生也能通过反馈平台收到来自教师的各种评价。
教师方面。首先,教师以教学大纲为出发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难易程度,列出每次课程的教学目标,对每次教学内容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和相应的微测试题目进行归纳整理,测试题目必须具有趣味性,答案具有确定性,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如“降压灵”的原料是哪一味傣药;其次,教师根据需掌握的知识点设计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设置课堂小组讨论的问题,综合利用任务驱动、问题导向、自主探索、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随后,教师在互联网平台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不仅能得到学生对微测试题目的反馈,以便今后改进,还能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在线解答,强化自主学习效果。
学生方面。首先,学生登录互联网教学平台“雨课堂”观看课件及视频,并完成教师布置的微测试题目,比如“请回答妇科千金片的组成有哪些”。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按照自我接受知识快慢的程度进行学习,比如:基础好、接收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加快进度,基础差、接收能力弱的学生可以放慢学习速度。另外,学习者也可以先看微测试题目,带着问题到课件及视频中寻找答案,这样学习的目的性更强。学习者在观看课件、视频及微测试题目的过程中产生疑问,可以自主查找资料,增强自学能力,也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与教师进行沟通反馈以解决问题。
通过课堂学习及讨论的方式进行。首先,教师针对学习者课前反馈平台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然后,邀请少数民族同学对本民族的风俗、饮食、节日等进行介绍,活跃气氛;最后,按照课堂活动的设计,介绍课时目标和任务,引出本次课程内容;按照难易程度或知识点提出若干讨论问题,比如:“中国药典中收录的壮药包括哪些?”“药材标准是什么?”讨论小组由5人组成,组长组织成员讨论,调动成员参与讨论的兴趣与积极性。小组讨论过程中,以辩论、相互补充、查阅文献的方式达到组内共识。8—10分钟的小组讨论时间截止后,由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成员可进行辩论、补充;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点拨式提问,引导学习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对于共性问题,教师进行统一解答,让学习者在“思考—提问—查阅文献—讨论—陈述—点拨—提问—再思考”的过程中强化自主学习、提高查阅文献的能力。
课程结束后,教师通过课外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复习。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教师将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并通过“雨课堂”的选择题功能,让学生对问题解决的结果进行评价。对于被选率比较低的问题,教师应在下一节课中重点解读。
与《中国民族药物学》的传统教学相比,“互联网+PBL”的智慧教学模式,能弥补课程资源稀缺和结果导向的问题,又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教学相长。本文从互联网课堂平台的搭建、课程准备、课堂研讨和课后反馈的角度对“互联网+PBL”的教学模式进行阐述,以期提高《中国民族药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