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下三角针刀松解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2021-11-23 06:28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21期
关键词:颈性棘突针刀

王 萍

颈性眩晕是颈椎退行性改变或损伤,脊椎内外平衡失调,椎动脉痉挛、缺血,出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发病机制目前以椎动脉受压和交感神经刺激两个学说为主[1-5]。临床颈性眩晕十分多见,尤其电子产品的使用和工作压力的增强,使颈性眩晕发生更为普遍,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6]。本研究采用枕下三角针刀松解术治疗颈性眩晕,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门诊收治的颈性眩晕病人68例,符合《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7]中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将68例病人分为药物治疗组与针刀治疗组,药物治疗组31例,男12例,女19例,年龄(65.63±14.96)岁;针刀治疗组37例,男15例,女22例,年龄(59.94±14.07)岁。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②年龄29~88岁;③自愿填写评估量表,依从性良好,按要求完成治疗者。

1.3 排除标准 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严重出血性病变、严重感染病人;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病情未得到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病人;新发后循环脑梗死病人;有过敏体质或有过晕针史病人。

1.4 终止、剔除标准 ①不能坚持治疗者,无法判断疗效及资料不全者;②在治疗过程中疾病进一步恶化者;③出现严重的晕针或者其他不良反应者。

1.5 治疗方法

1.5.1 针刀治疗组 采用枕下三角针刀松解术治疗,根据弓弦力学理论和网眼理论,选择治疗靶点,以枕下三角为主。基本定点部位:枕后上下项线之间压痛点、C2棘突加左右C6横突前后结节,另外可取双侧肩胛骨内上角,胸1~胸3关节突关节,颈2~颈7棘突、关节突关节及横突后结节。定点标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乐灸牌针刀 0.6 mm×80 mm,根据《针刀医学原理》四部规程进针[8],刀口线与环枕部肌肉走向线平行,针刀长轴与皮肤垂直刺入,直达压痛点或条索状结节处,深度为1.0~1.5 cm,逐层深入、纵行切割、横行铲剥、松解,然后退出至筋膜层做减张、减压;根据病情原有的艰涩感、滞针感消失或感针刀下松软即出针,出针刀后消毒棉球轻压针孔 2~3 min,操作结束。术后嘱病人 24 h 内针眼处避免沾水。门诊治疗7 d后再行第2次治疗,共在门诊治疗 2次。

1.5.2 药物治疗组 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5 mg,每晚1粒;甲磺酸倍他司汀(卫材药业有限公司)每次6 mg,每日3次,饭后服药。6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停药观察,如疗效满意停药,如有复发再次服药。

1.6 观察指标 按照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9]评估病人症状改善情况,该量表包括眩晕(16分)、颈肩痛(4分)、头痛 (2 分)、日常生活及工作 (4分)、心理及社会适应 (4分), 满分30分,得分越高病情越轻。统计两组病人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表[14]积分。

1.7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显效: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减分率>75%;有效: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减分率为 51%~75%;无效:未达上述标准[11]。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 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s) 单位:分

2.3 两组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比较(±s) 单位:分

3 讨 论

颈性眩晕中医内科归于“项痹”“眩晕” 范畴,大部分学者认为机械压迫、血管闭塞畸形及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均是重要诱因[12]。针刀理论认为该病发生与颈椎力线动态平衡紊乱[13]及枕下肌群、韧带慢性损伤关系密切[14]。按照针灸经络理论,颈项部针刀治疗部位属于足太阳经、督脉经气交汇之处,可以疏通足太阳和督脉之经气,通窍启闭、调和气血、提升阳气进而解除眩晕。近年来,临床发现枕下三角与颈性眩晕有关,通过针刀松解枕下三角肌群、筋膜,解除组织粘连对血管的机械性压迫,可以改善脑供血;同时通过减张消除椎动脉壁分布的交感神经受到的异常刺激,从而改善神经-血管的功能状态[15]。枕下三角的解剖位置在枕下及项区上部深层,由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3个部分组成的三角区域[16-17]。枕下神经以及椎动脉在此三角内经过,其中第1颈神经后支为枕下神经,穿过寰椎后弓及椎动脉,支配枕下肌;椎动脉常在枕下肌痉挛或者头部出现过分旋转时受到压迫,导致脑供血不足[18]。刘青云[19]将椎动脉在解剖上分为4段,提出颈性眩晕与椎动脉第2段、第3段的关系较之第1段、第4段更为密切,肯定了椎动脉第2段、第3段是颈性眩晕的主要发病部位。李少芳等[20]的研究显示,针刀松解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2.3%(169/183),高于推拿手法组的 85.2%(150/176);另一研究也显示,针刀松解颈部枕下三角可以快速有效地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和颈部功能及椎动脉血流,近期疗效优于针灸和理疗,而两组远期疗效类似[21]。

针刀治疗颈性眩晕有以压痛点和条索为导向[22],有学者将颈部治疗分为3个区,颈枕区:风池、风府;颈区:第2颈椎棘突、第2颈椎至第7颈椎棘突旁华佗夹脊穴、第3颈椎至第7颈椎棘间隙(大椎穴);颈肩区:双侧肩胛骨内上角、肩井穴[23-25]。针刀治疗有“T”型、“川”字操作法等。临床治疗时应重视枕后上下项线和颈椎关节突和棘突的后方肌肉的止点,尤其关注多条肌肉的止点的枢椎棘突[26]。本研究结果显示枕下三角针刀松解术疗效优于药物治疗。

微循环改善剂甲磺酸倍他司汀可通过增加颈内动脉、小脑、脑干血流量,改善脑供血不足[27]。选择性钙拮抗剂盐酸氟桂利嗪可抑制脑血管痉挛,改善神经元代谢和脑部微循环[28-29],改善内耳微循环,从而改善眩晕症状,现代医学常将该药作为老年颈性眩晕的常规用药[30],但作用时间短、远期疗效不佳,会出现嗜睡和疲倦胃肠道刺激、情绪障碍、体重增加等副作用。

本研究表明,针刀松解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可改善病人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临床疗效优于药物治疗。

猜你喜欢
颈性棘突针刀
棘突记忆合金内固定装置生物力学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超微针刀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健康成人胸椎棘突偏歪的X线研究
肩关节针刀闭合松解麻醉推拿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
针灸推拿在颈性眩晕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QOL评分的影响研究
针刀镇痛的原理和针刀治疗的安全性
什么是颈性眩晕
搓腰
——壮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