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尚敏
(江苏省泗洪县泗州学校 江苏 泗洪 223900)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全新要求,应该得到高校的积极响应。生命教育可以视作立德树人践行和落实的前提。本文将初中语文教学作为媒介,首先探讨立德树人视域下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初中语文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可能性和切入点。其次,对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路径进行研究并得出三条路径:可以在朗读中塑造共情情境;在案例中帮助学生学会认知和判断;在实践体悟中完成共情。
1.1 学生建立尊重生命的观念是“立德”的必要路径。立德树人理念中的“立德”,指的是要建立良好的品德,是人们在面对事件时所表现出的稳固的思想倾向和特征。要建立品德,前提是必须明确何为品德,以及为什么要建立良好的品德。而这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生命科学的研究范畴。学生需要明确自爱的价值,明确自我的生命具有怎样的意义,以及延续生命的伟大之处;也需要明确自身具有维护他人生命、尊严、价值的责任;更需要明确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如此既能够尊重人的生命,也能够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命。学生只有明确这些内容,才能够主观、主动地去建立品德。
1.2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生命意义是“树人”的根本方法。生命教育实质上就是“全人教育”,其主要内容涵盖了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人的价值不仅仅能够通过生存来体现,能够正视和正确认知死亡的性质和意义,对于人的价值实现、成长和发展也都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高校要“树人”,首要目标是要为社会和国家输送高质量的人才资源。次要目标是使初中生都能够成为更加完善、完整的人,在工作、生活、学习的进程中实现生命的辉煌。
2.1 在朗读中塑造共情情境。初中语文教学虽然偏向于文学脉络的探究、文体结构的研究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但对于初中生而言,最能够引发共鸣的,仍然属于朗读这类“身体力行”的学习项目。高校中也常有语文教师会通过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同时,朗读行为还具有塑造课堂主旋律的潜在作用。课堂主旋律指的是课堂独特的思想价值观,既是课堂的外在形象,也是课堂的内在核心。当教师将生命教育融入朗读模块,并将其塑造成课堂主旋律时,学生便可以潜移默化地接受朗读讯息中的生命价值观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将《傅雷家书两则》作为课前朗读的素材,在每堂课中预留10—15分钟的时间用于朗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集体朗读,也可以要求学生各自扮演“父亲”的角色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而学生在同时扮演父亲和孩子的过程中,便会对亲情的价值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傅雷家书两则》是作者傅雷写给儿子的两封家书。第一封的写作背景是作者的儿子正处于精神意志消沉的状态下,第二封的写作背景则是儿子获取成功后的欣喜阶段。从文学的角度看,这两封家书的文学修辞并不多,但言语和内容中却饱含着一名父亲的舔犊之情。而亲情是最容易触动学生的感情类别,将《傅雷家书两则》作为朗读素材,可以塑造一个温情的情境,令学生在与作者傅雷产生共情的基础上,唤起他们对于亲情的认同感。这将是后期学生理解亲情背后的生命科学的重要依托。
2.2 在案例分析中学会判断。除了课本中所涉及的素材之外,教师还可以将课本的素材作为踏板,适当在课堂中添加一些课外的案例素材作为对比材料,进而帮助学生建构对生命的辩证思考能力。上文中提到,当代初中生群体中心理疾病的患病率正不断提升。而其中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学生没有掌握良好的情绪调节力,对生命的认知也并不正确。如果学生能够建立辩证思考的能力,就不会在情绪来临时受到自我情绪的桎梏,而是会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去分析当下的状况和自我的情绪,从而更能够充分重视自我生命的价值,一切行为以维护生命、维护人格尊严为前提。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环节,依照该堂课程的教学素材的所述重点,去寻找相应的社会新闻或文学素材。例如,教师可以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为素材,再找一些新闻事件作为素材,要求学生自行阅读、分析和对比两个素材,并透过文章和文字,分析人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自我、对待他人。这些素材的优势之处在于,其立足于对生命的怀疑再到对生命的珍惜。
立德树人理念强调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德行和能力全面发展、全面建构的人才。立德树人理念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主要推行的教育观念,从小学至高校都处在积极响应的状态。但在推行该教育理念的过程中,一些教育家发现要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何为德行、何为素养以及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完善完整的人。